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淑娟:傳承與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李淑娟2025年08月20日09: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傳承與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作者:李淑娟,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哈佛大學館藏黑龍江資源史料挖掘整理研究〔1906—1945〕”首席專家、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以下簡稱“東北抗聯”)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形成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望東北抗聯的艱苦斗爭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先后派出童長榮、周保中、趙尚志、馮仲雲、楊靖宇等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各地創建黨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反日游擊隊等抗日武裝。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勇敢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線。1936年2月起,東北人民革命軍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

東北抗日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起始地,不僅開始時間最早,而且抵抗時間最長,斗爭環境極為艱苦。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所屬師團及獨立守備隊總兵力約1萬人。事變后,日軍不斷增援關東軍,至1934年底,獨立守備隊已擴充至36個大隊。為徹底斷絕東北抗聯的一切物資來源,關東軍實施“治安肅正三年計劃”。據偽滿治安部編寫的材料記載,1934年至1939年,日偽當局在抗日武裝活躍的間島、奉天、安東、濱江、三江等地區,強制建立“集團部落”13451個,導致東北500萬民眾被迫遷移。日偽軍、警察、憲兵、特務協同,對東北抗聯進行了殘酷鎮壓,發動了“東邊道獨立大討伐”“三江地區大討伐”“野副大討伐”等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938年,日本在中國東北駐軍7個師團,至1939年,關東軍作戰部隊及后勤保障部隊總兵力已經超過50萬人。東北抗聯將士在冰天雪地、飢寒交迫中勇敢地同裝備先進的侵略者殊死搏斗,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以一當十”的戰斗精神。

東北抗聯經歷難以想象的生存困境。由於日偽當局的殘酷政策,抗聯將士經常陷入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境地。1938年底,時任抗聯第六軍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致北滿臨時省委的信中寫道:“無錢、無糧、無干部,過了4個月殘酷斗爭生活……”1939年,抗聯第三路軍總政治委員馮仲雲在給上級的報告中,列舉了“替代食物清單”,其中,馬皮、鬆子、草根等都被列為“稀缺且無法滿足需求之口糧”。多年后,抗聯將領王明貴回憶起戰友,仍然滿眼含淚地講道:“他們衣著襤褸,棉衣全部被樹枝刮得破爛不堪,露出了棉花﹔沒有棉衣的戰士,身上披著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沒有棉鞋,有的人腳上包著馬皮﹔沒有帽子,有的人頭上纏著好幾層布。”1940年,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在給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報告中指出:“無比狡猾的敵人……對我軍實行破壞離間政策,在報紙上發表瘋狂且充滿欺騙的輿論……又確立經濟封鎖、保甲集團部落政策,導致我軍經濟政策惡化。”日偽一系列的殘酷政策使抗聯部隊嚴重減員。

東北抗聯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在日記中寫道:“白雪鋪滿大地,山中雪積及尺……抗日救國戰士,猶著單衣水鞋,日夜出沒於寇賊倭奴之封鎖線,其困苦頗甚。”夏季則蚊虫肆虐,沼澤行軍導致雙腿潰爛。無論寒冬酷暑,抗聯將士們只能露宿野外,“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篝火露營雪筑牆”。“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支撐著抗聯將士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中堅持戰斗,許多戰士因凍傷失去手腳甚至生命。他們在絕境中挑戰人類生存極限,始終踐行著“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崇高追求,用血肉之軀鑄就不朽豐碑。他們的犧牲與堅持,是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有力歷史明証。

彰顯東北抗聯的歷史地位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堅持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以偽三江省和偽牡丹江省為例,僅1937—1938年的11個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集團部落”斗爭就達79次。日軍感嘆:“大多數的民眾尚沒有與匪賊完全分開,如果從精神影響來說,假定匪軍有三萬,其精神上的匪軍之友軍,尚不知有幾倍或幾十倍。”為此,日本不得不將大量財力、物力投入東北戰場。據《昭和經濟史》統計,日本軍費總額在1931年至1936年間膨脹了2.4倍,軍費在日本國家財政中所佔的比例從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5.8%。據日本陸軍省和關東軍參謀部統計,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的6年間,關東軍傷亡總數達17.82萬人。日本侵略者被迫出動大批兵力“討伐”東北抗日武裝,延緩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

七七事變后,東北抗聯開展的游擊戰爭融入全民族抗戰的洪流,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在中國東北仍有13個師團,東北戰場牽制的日軍兵力佔其總兵力的25%。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那裡的游擊隊多打死一個敵兵,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兵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整個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1937年日本《朝日時局讀本》記載,1931—1932年“滿洲事變費”為1.48億日元,1936年為1.98億日元,1937年陡增至2.85億日元。據1940年《時事類編》特刊第48、49期合刊記載,日偽當局“不得不保持二億七千萬元的滿洲治安費,不得不保持二三十萬的鎮壓兵力”。東北人民以巨大犧牲和代價,為全民族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東北抗聯牽制了大批日軍,不僅干擾了日軍“北進”,也延遲了日軍“南進”。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0年間,東北抗聯等抗日武裝制約著日本稱霸世界戰略,使日軍難以隨心所欲地擴大戰爭。東北抗聯堅持抗戰,間接支援了蘇聯衛國戰爭,為蘇聯在歐洲戰場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曾任蘇聯駐華最高軍事顧問的崔可夫元帥,在回憶錄《在華使命》中充分肯定了中國抗日戰場策應蘇聯衛國戰爭的重大作用:“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之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

東北抗聯配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為中國共產黨收復東北、解放全中國奠定基礎。1943年初,東北抗聯教導旅即派遣小部隊不斷返回東北進行越境偵察,勘測日軍鐵路、橋梁、機場及軍事工程布局等情報信息。此后,遠東蘇軍后貝加爾軍區又派遣東北抗聯教導旅戰士及情報人員返回東北,對日本各戰術節點進行火力偵察與破襲行動。1945年6月,東北抗聯教導旅根據蘇軍作戰需求進行任務重組,分別負責敵后襲擾、戰場偵察、向導翻譯及參加蘇軍對日反擊、以蘇聯紅軍第88獨立步兵旅番號直接參加對日作戰。同時,20余支東北抗聯偵察小隊滲透至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等戰略要點,及時傳遞關東軍兵力部署、防御工事及后勤補給等核心情報。東北抗聯為蘇軍提供關鍵情報並引導空襲,直接瓦解了日軍防御體系,加速了關東軍的滅亡。1945年9月初,抗聯教導旅先后到達長春、哈爾濱、沈陽、吉林、延吉、齊齊哈爾等12個戰略中心點,至9月中旬,抗聯教導旅已進駐57個大中小戰略要地,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戰略布局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戰場是東方最早的反法西斯戰場,東北抗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鑄就東北抗聯精神高地

“我一天也不能離開黨”“死也要死在東北抗日戰場上”,這是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對黨和人民立下的鏗鏘誓言。趙尚志多次身陷囹圄,但絲毫沒有動搖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由於斗爭環境極端惡劣,東北抗聯曾多次嘗試聯絡黨中央,但信件多被日偽截獲,導致與黨中央長期失去聯系,這是極大的政治考驗。1939年,馮仲雲排除萬難奔赴蘇聯,試圖與黨中央恢復聯絡,用長達3萬余字的報告,表達了東北抗聯渴望與全民族抗戰匯成一股洪流的堅定意志。周保中感慨:“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樣。”1939年10月,東北抗聯第六軍第十二團一連的朱連長和馬班長接受了送信至訥河地方黨組織的任務,一路上翻山越嶺,多次突破敵人圍追堵截,就在距離目的地僅剩20華裡時,馬班長犧牲,朱連長被炭火燒斷了雙腳,強撐著高燒的身體,拖著斷腳,在冰天雪地裡拼命爬行了兩個晝夜才將信件送達,終因重病不治犧牲。這種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和絕地堅守,正是東北抗聯堅持抗戰並取得最終勝利的精神力量。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這是抗日女英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治部主任趙一曼筆下的家國情懷,也是抗聯將士民族大義的真實寫照。趙一曼將年幼的孩子托付他人,義無反顧地踏上抗日戰場,即便在獄中受盡非人折磨,仍堅貞不屈地發出“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的吶喊。1939年,抗聯“女神槍手”許成淑在掩護部隊撤退時被俘,面對父親勸降,她毅然回答:“我是黨的女兒,抗聯是我的家。只要我活著,就一定抗戰到底!”此外,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還表現在眾多英雄群體身上。1938年3月,東北抗聯第五軍三師八團一連的16名戰士,在連長李海峰、指導員班路遺的率領下,於黑龍江寶清縣小孤山阻擊400余名日偽軍。面對強敵,戰士們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激戰,數次擊退敵人。在腹背受敵、彈藥耗盡的絕境下,他們以刺刀、槍托甚至石塊與敵搏殺,斃傷日偽軍百余人。最終,李海峰、班路遺等12位勇士壯烈殉國。后人為紀念以身殉國的抗聯英雄,將此山命名為十二烈士山。

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彈盡糧絕的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究竟靠什麼堅持戰斗?當敵人殘忍地剖開楊靖宇將軍遺體時,卻發現他的胃裡一粒糧食都沒有,有的只是棉花、草根和樹皮。日本戰敗前夕,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因受到巨大沖擊,選擇剖腹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中國擁有像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在十倍乃至數十倍於己的凶殘敵人面前,東北抗聯指戰員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從未動搖。“拼斗疆場軍威赫顯”的趙尚志曾多次以少勝多。1937年的“冰趟子”戰役,抗聯將士僅以犧牲7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趙尚志與日偽軍浴血奮戰十余年,面對敵人的審訊,趙尚志怒斥漢奸的賣國罪行,至死不渝。抗聯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陳翰章多次在日記中感慨:“實在是極為痛快!”“真痛快,這對敵人是多大的膺懲。”“因為民眾解放進行斗爭而負傷,是光榮的革命創傷……六十三個傷痕是永久存在的紀念。”這些充滿民族血性的激昂文字,彰顯了東北抗聯將領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與豪情壯志。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此歷史節點,推進東北抗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基於正確二戰史觀,以實証史學方法深入考察東北抗聯的抗戰歷程、斗爭環境、歷史貢獻及其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是當前中國史學界亟待深化的重要課題。這一研究不僅有助於豐富抗戰史研究的內容與細節,亦為國際學界理解中國抗戰的多元面向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

(責編:金一、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