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尹,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與中華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思踐悟】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中國是一個兼具農耕、草原和海洋等多種文化樣態的國家,無論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完成建設海洋強國、文化強國的使命任務,都離不開對海洋文化的傳承發展,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而深厚的海洋文化。史前時期,中華先民便學會“結繩而為網罟”,通過採獵魚貝獲取蛋白質。浙江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彰顯了8000年前先民跨江過海、開拓進取的弄潮精神。秦漢時期,琅琊台的修筑,印証了陸海多元文化的統一融合﹔《漢書·地理志》詳細描繪了從華南沿海至印度洋的海上航路,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成為“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經典標識。隋唐宋元時期,更為廣泛的海上航線開辟,中外海洋交流更為繁盛。泉州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石湖碼頭等古跡,見証了古代中國與世界海洋商貿交流的繁盛,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明清時期,海內外民間層面的經貿和文化交流未曾中斷。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宣揚了和平友好、相互尊重的理念。梁啟超言,“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者也”。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我國海洋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而生動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收回海關主權,徹底改革海關制度,終結了西方把持中國海關的百年恥辱。面對海上威脅,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獨立自主建設“海上長城”。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隱功埋名30年,拋家舍業,一生奉獻祖國,踐行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核潛艇精神。王繼才守島衛國30余年,把全部青春年華奉獻祖國海防事業,其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青年科學家王成海、葉立勛獻身海洋事業,在海洋資源調查時壯烈犧牲,其事跡體現了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郝振山30余載扎根海上一線,堅守“我為祖國獻石油”初心,刻苦鑽研,成為半潛式鑽井平台中國第一人,以“海上鐵人”精神打造海上鑽井鐵軍。一代代南沙官兵,克服惡劣自然環境、艱苦生存條件,傳承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英勇作戰、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的南沙精神,堅定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向海圖存、不畏艱險、不懈奮斗,構成了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
當前,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海洋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對國民經濟貢獻突出。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開啟了海洋事業新篇章,持續推動海洋文化繁榮發展。海洋領域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雪龍2”號、“奮斗者”號等大國重器相繼問世,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展現了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以深藍系列、國信系列、蘇海1號等為代表的深海養殖裝備,推動海水養殖從近海走向深遠海,蝦、貝、魚、參等海水養殖技術先后實現突破,使昔日名貴海產品得以端上百姓餐桌,“藍色糧倉”建設成績斐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彰顯。我國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通過頂層設計、規劃引領、依法保護、制度保障,重點攻堅和系統治理並舉,“南紅北柳”“生態島礁”“藍色海灣”等生態修復工程有序實施,海上風電裝機累計規模達4351萬千瓦、領跑全球,積極探索海洋碳匯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有力促進了沿線國家海上互聯互通和務實合作,推動藍色經濟發展和海洋文化交融。
傳承發展海洋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深入挖掘、傳承弘揚海洋領域產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傳承發展海洋文化的頂層設計,深化海洋文化相關理論研究,構建海洋文化全方位教育體系,多維度系統推進海洋文化傳承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將傳承發展海洋文化納入海洋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布局中。科學謀劃中長期發展目標,增強前瞻性和戰略性。健全海洋文化遺產與資源保護、研究及利用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海洋文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整合協調教育部門、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的相關資源,凝聚海洋文化發展合力。
深化理論研究。海洋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海洋領域長期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寶貴財富,承載著向海求生、向海圖強的基因和血脈。海洋文化內涵豐富,涉及學科廣泛,需加強跨學科合作研究,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思想智慧、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系統研究闡釋中華文明深厚的海洋文化及其時代價值,為新時代海洋強國、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學術支撐。
構建全方位教育體系。教育既是培養海洋人才的核心機制,也是傳承海洋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加快構建系統化、科學化的教育體系,推動大中小學海洋文化教育一體化建設。推動海洋文化有機融入思政教育,分層設計、科學規劃全學段教育內容。強化實踐育人,通過產業研學、建設展館、舉辦賽事等方式,打造多層次實踐平台。重視運用高新科技手段,有效增強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海洋故事。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海洋文化教育,加強服務公眾的海洋文化設施建設與產品供給,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全社會共同傳承發展海洋文化的良好風尚。
傳承發展海洋文化,生動踐行了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理念原則。隨著海洋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偉大實踐的持續推進,其內涵必將更加豐富深刻。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的繁榮發展,也必將為建設海洋強國、文化強國,走出中國特色向海圖強之路,注入更為澎湃的藍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