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文章指出:“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對各方面的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証,確保科學精准、能夠如期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啟示我們,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黨員領導干部隻有主動謀劃、未雨綢繆,打好干事創業提前量,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方法論層面看,打好干事創業提前量,重在用全面、辯証、長遠的思維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善用發展的眼光解決好發展中的問題,用干事創業的預見性和前瞻性更好應對改革發展中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干事創業猶如行船出海,唯有提前錨定航向、時時校准方向,才能在波譎雲詭的風浪考驗面前做到心裡有數、手中有牌、淡定從容。如果只是走一步看一步,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或是像沒頭蒼蠅亂打亂撞,不僅什麼事都做不成,還會貽誤發展良機,浪費人力物力。
打好干事創業提前量,要求黨員領導干部既具備遠見卓識,又具有胸懷氣量、情懷擔當。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視著眼長遠、提前謀劃的重要性,正定的“人才經”、福州的“3820”戰略工程、浙江的“八八戰略”、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這些重要戰略部署,都為當地長遠發展預留了廣闊空間、儲備了豐厚資源、匯聚起持久動能。
工作中,黨員干部抓工作看得遠、想得深、謀得實,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做起事來就得心應手、有條不紊,碰到問題就能胸有成竹、不忙不慌。相反,有些黨員干部干工作總是疲於應付,像熱鍋上的螞蟻原地打轉轉,忙東忙西卻忙不出實績。究其原因,大概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有的黨員干部抓工作總是拍著腦門“翻燒餅”,結果造成政策朝令夕改、工作前后掣肘﹔有的黨員干部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得過且過,既不回頭看總結經驗,又不往前看規劃長遠,遇到問題總想著“臨時抱佛腳”,結果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還有的黨員干部抓工作功利心較重,格局不夠大,眼光不夠長遠,為了自己任上多出政績而蠻干、亂干,結果透支了地區發展潛力,為后續發展埋了“雷”挖了“坑”。以這種“種樹隻求眼前綠,筑壩不思百年安”的短視做法抓工作、謀發展,結果往往是眼前的路走不好,未來的路走不遠。
干事創業的遠見卓識,關起門來坐在辦公室裡紙上談兵是難以養成的,必須腳踏實地、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從大量、鮮活、翔實的一手材料中摸規律、找方向、謀出路,這樣才能繪好政策的“工筆畫”,定好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江西尋烏調查研究,待了20多天。小至縣裡有幾家賣豆腐的、雜貨店裡有多少種“洋貨”,大到經濟政治、商業交通,在《尋烏調查》中都有詳細記錄。正是這樣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為我們黨制定土地革命政策、走好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提供了科學依據。
打好干事創業提前量,要傳承好、發揚好我們黨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堅持“調”以務實、“研”以致用,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發展堵點難點,運用蹲點調研、解剖麻雀等方法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准,同時,善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手段,對經濟運行、社會治理等情況進行動態分析監測、研判趨勢方向,下好謀事干事“先手棋”,打好改革發展主動仗。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