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孫珠峰: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杆”

孫珠峰2025年07月04日09:2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杆”

作者:孫珠峰,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馬克思指出,“各種自然力和科學——一般歷史發展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發展過程的精華”。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回顧歷史,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進程,就是一部科技創新和進步的歷史。

科學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馬克思指出,“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變革了整個自然界,結束了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幼稚態度和其他的幼稚行為”。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推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使電力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把人類送入信息時代。科學作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

科學技術的本質是人類社會不斷發現自然規律,並將之轉化為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工具革新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並深刻改變生產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作為人類實踐能力的標識,生產力水平高低反映人類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其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共同推動著社會發展。

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革命性力量,也構成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關鍵支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展開的背景下,在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歷史條件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

科技進步受社會條件與歷史積累雙重驅動

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其自身也呈現出加速發展的革命趨勢。

科學進步是知識積累達到臨界點后的必然結果,是非線性的加速過程。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指出,“科學的發展則同前一代人遺留下的知識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況下,科學也是按幾何級數發展的”。他在《自然辯証法》導言部分進一步指出,“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這種發展可以說同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科技革命既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其自身也深受生產關系的影響。中世紀科學受宗教權威壓制,進展緩慢﹔文藝復興后,科學擺脫了宗教桎梏,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近代取得重大突破。哥白尼革命、牛頓力學等開創性成果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形成“知識復利效應”,已有成果成為新研究的工具(如微積分促進物理學發展)。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見証了能量守恆定律、電磁學、進化論等重大發現,科學在19世紀呈現出革命性發展態勢。

由此可見,科技進步是社會條件與歷史積累雙重驅動的產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技術條件、社會條件、生產方式和勞動生產力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內在邏輯關聯,科學技術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極大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

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當今時代的科技進步更加顯示出幾何級數發展的態勢。諸如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等新工具,極大提升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效率,形成“科學—技術—科學”的正反饋循環,使21世紀成為一個“壓縮的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平方關系”和“幾何級數”的發展邏輯,成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背景和前提條件。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科技創新為起點,是推動生產力發生質態躍升的過程。回溯歷史,每當顛覆性科技突破催生新產業變革之時,生產力即將發生突變式的躍進,形成新質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勇立潮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依靠科技革命的歷史積累,還需要不斷完善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尤其是生產關系。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成就顯著,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領域全球領先。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優化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更為先進的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把“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面向未來,必須更加充分認識和牢牢把握科技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作用,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歷史機遇,通過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方面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