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金枝,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苗語方言地圖集”首席專家、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雲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是世界上陸上鄰國最多、陸地邊界最長的國家,其間分布著數量眾多且情況復雜的跨境語言。跨境語言是指分布在不同國度的同一語言由於國界因素而產生的語言變體,是重要的學術資源和提升民族語言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學術研究者應自覺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將問題意識貫穿於研究的每一個環節。因此,跨境語言實証研究要始於微觀個案,立足本土、聚焦前沿,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其語音、語法、詞匯的本體結構和語言使用功能特點,比較並揭示其共性特征和國別分化,助力睦鄰興邊和邊疆語言文化安全建設。
著眼國家戰略需求
雲南擁有4060公裡的邊境線,通達中南半島、肩挑兩洋,是我國唯一同時毗鄰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省份,25個邊境縣市與緬甸、越南、老撾的九省(邦)接壤,一寨兩國、一井兩國、一田兩國等在雲南邊境地區時有所見。雲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中,多數存在語言跨境現象。如藏緬語族中的傈僳語,不僅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縣、福貢縣、瀘水市,保山市的騰沖市、龍陵縣,德宏州的盈江縣、瑞麗市、隴川縣的傈僳族使用,還被緬甸北部密支那城北的阿臘、俄兵、邁施、巴臘言、康馬、古母、施最、馬開等寨子的傈僳族使用。苗瑤語族中的瑤語,被分布在中越邊境的河口瑤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麻栗坡縣、富寧縣,中老邊境的勐臘縣等地的瑤族使用,也被越南、老撾、泰國、美國等國家的瑤族使用。
這些分布在不同國家的跨境語言不僅是境內外族群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還兼有表達情感、傳錄文化、標識身份、強化認同等社會功能。跨境語言之間存在“同”和“異”的對立統一關系。“同”體現為語言同源以及使用跨境語言的族群在服飾、習俗上大致相同,由此凝聚人心,促進語言文化交流,強化民族認同,維護語言安全。“異”體現為跨境語言朝著與所在國家通用語趨同的方向演變,以及語言活力、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國別分化。可見,研究跨境及邊境語言的使用狀況、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華文教育等問題,能夠發揮“興邊睦鄰、戍邊護疆”的重要作用,從語言學的角度服務國家語言安全戰略。
聚焦學術前沿和學術創新
追“風”趕“潮”式的學術投機不能產出原創性學術理論,機理研究不透,自然無法真正提煉標識性概念。人文社科工作者要自覺結合學術前沿分析問題,善於進行學術創新,為解決國家安全和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學理支撐。
就跨境語言實証研究而言,以聚焦學術前沿與學術創新為導向來分析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開展相關研究,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境外苗語分布在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及美國、法屬圭亞那等國,屬於中國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但長期以來,境外苗語的研究陣地一直由歐美學者佔據,我國學者的代表中國聲音的有力研究成果並不多見。以形態豐富的英語為參照來研究形態缺乏的苗語,顯然存在視角偏差。我國學者要立足語言優勢和地緣優勢,以東南亞苗語的語言事實來搭建理論框架,審視東南亞苗語源於中國苗語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的共性特征,從接觸語言學審視東南亞苗語的亞支系分化和國別分化,不僅摸清境內外實際情況,更要提升學術話語權。第二,練就扎實的田野調查功底和學術實踐能力。人文社科工作者要自覺扎根研究一線,在邊境地區、民族地區等調查點細心觀察、深入訪談、大量記錄,收集關於語言本體、語言功能及社會人文的一手材料,奠定堅實的材料基礎和數據基礎。第三,立足於調查材料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吸納西方語言學流派的有益方法和經驗,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堅持獨立自主,探索新范式、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產出源於中國大地的原創性成果。
注重學術積累
解決重大問題無疑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累,而學術積累源於探究一個個彼此關聯的小問題而形成的問題系統。我們常說學術研究應該“看大做小”,即以目標為起點,從微觀問題入手,做深入的個案研究,“小題大做”。舍棄剛開始做研究就想解決大問題的思維,根據自身學術積累切實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要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增強做好周邊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邊疆地區科研工作者要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語言文化資源優勢,結合自身實際選擇所要解決的問題並進行長期學術積累。在研究語言國情時,從邊境及周邊個案問題入手,走進調查點收集一手材料,基於調查材料做有創新性的個案研究,通過不斷的個案研究積累獲得邊境或周邊語言國情的中觀及宏觀認識。在研究語言本體時,選擇尚有大量空白點的跨境語言入手,描寫、解釋跨境語言的國別分化,踏踏實實扎根邊境及周邊研究的學術土地,讓自己的學術研究具有獨特性和源源不斷的新的增長點。
學術積累需要長期深耕、深入觀察、探索創新,研究領域由“點”到“面”,研究視角由單一到多元,研究資料由微觀到宏觀,研究方法由模仿到創新,由此“積跬步,以至千裡”。
人文社科工作者應堅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基本的學術探索路徑,將學術之根深扎在祖國的田野上,將學術志向錨定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將學術眼光聚焦在學術前沿和學術創新上,從具有創新性的小問題做起,進而努力解決重大問題、核心問題,自覺地把學術追求同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