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伍新春:扎根現實土壤 回應實踐需求

伍新春2025年04月30日09:2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扎根現實土壤 回應實踐需求

作者:伍新春,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殘疾人語言障礙與學習機制研究”首席專家、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社會科學研究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在於其根系必須深扎於社會現實的土壤。研究者的問題意識本質上是對時代褶皺中痛點的覺醒與回應。截至2023年底,我國殘疾人總人數為8591.4萬,其中視力和聽力殘疾人最多,共5029.7萬人。國家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殘疾人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適應情況,尤其重視殘疾人的語言學習。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社會參與的基石。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在兒童期,特殊兒童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也制約今后的社會融入。這些現實困境促使研究者思考,如何科學理解和盡早干預特殊兒童的語言障礙。

研究基礎和社會需求的深度耦合

發現問題是研究的初始,更為關鍵的是區分問題的層次,從現象中提煉本質。語言由語音、字形和語義等元素構成,通常通過口語或書面形式進行表達。一般兒童的語言習得依賴良好的視聽功能、語言器官、大腦語言中樞及健康的心理狀態,上述任何生理或心理方面出現異常,均可能導致語言障礙。與語言發展的音、形、義等要素直接關聯的是聽力、視力、智力,因此應重點關注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三類特殊兒童。

視覺和聽覺是人類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視力和聽力障礙兒童因其特定感覺通道的受損,語言能力的發展顯著滯后於一般兒童。聽力障礙兒童由於無法清晰聽到聲音,在音—義聯結方面存在困難,可能表現出語音意識的障礙。視力障礙兒童由於無法清晰看到字形,在形—義聯結上存在困難,可能表現出語素意識的缺陷。雖然智力障礙兒童通常不會在形、音感知上遇到困難,但存在一般認知能力缺陷和發展性語言障礙,往往無法充分理解語義。因此,研究聽力障礙、視力障礙和智力障礙兒童的語言障礙時,要准確把握他們的同與異,系統地從語言能力各維度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基礎進行探究,從而更為全面地認識我國特殊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狀況、缺陷范圍和行為特點。

研究問題的進一步細化和深入探究依然需要結合社會現實。自2009年我國實施“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以來,數以萬計的聽障兒童享受到國家優惠政策,實施人工耳蝸手術、康復訓練和免費佩戴助聽器。耳蝸移植兒童雖然可以恢復一部分聽力,但經歷一段時間的聽覺損失,語言能力依然存在較大落后。並且,人工耳蝸設備所傳導的電信號無法傳遞在漢語識別中至關重要的聲調信息。為此,仍然需要繼續探究人工耳蝸植入兒童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電信號,恢復和發展語音加工能力,從而完善和優化康復訓練方案及效果評價。

協同創新的視角有助於特殊兒童語言障礙問題的深入探索。將心理語言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特殊教育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採用行為測驗探究特殊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及其與一般兒童的差距,採用眼動追蹤的研究方式比較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在詞匯學習與加工中的形、音、義聯結模式,採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探索特殊兒童在語音感知、語音分辨以及語義加工方面的神經基礎,我們得以進一步發掘特殊兒童語言發展的行為特點、腦神經機制,得出具備科學性和適用性的特殊兒童語言發展的教育干預方案。

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初心情懷

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是將學術探索轉化為改善人類境遇的現實力量。問題意識的價值在於架設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橋梁。特殊兒童在語言學習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其家庭也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研究者應以問題意識為舟楫,秉承對社會難點的深切共情,從理論的此岸駛向實踐的彼岸。

研究發現,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的語言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殊教育的整體框架可以借鑒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型或教學經驗,但具體到某一類特殊群體的干預訓練時,則需要結合各自的特點。比如,人工耳蝸可以幫助重度聽障兒童獲得一定的語音感知能力,但並不能提供與人耳一樣精細的信息,給使用漢語這一聲調語言的聽障兒童的語音加工帶來困難。眼動實驗結果顯示,人工耳蝸移植兒童的總注視時長和注視次數都比一般兒童多。腦電實驗顯示,經過人工耳蝸植入后的調試和康復等干預措施,絕大部分兒童在開機一年時能夠檢出聽覺MMR(失匹配反應),表明其能夠對語音信息進行區分,在聽覺皮層和前認知水平兩個層面上重塑了聽覺中樞。但其聲調感知表現依然弱於一般兒童,具體表現為波幅絕對值顯著較小。基於上述實驗數據,研究認為,可以通過童謠和游戲等形式對學前聽障兒童聲母、韻母和聲調展開針對性訓練,幫助聽障兒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后的術后恢復水平。視障兒童存在由聽覺通道補償帶來的“優勢”,其語音工作記憶和語音意識表現好於同年級一般兒童,低年級是預防其語言能力進一步落后的最佳時期。因此,應採用視障兒童更為擅長的信息接收方式——聽力材料進行訓練。智力障礙兒童的各項語言能力都遠落后於一般兒童,但詞匯知識在其語言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正常語言訓練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主題游戲的方式將漢字字形和語音的教學滲透到語言課程中,引導他們參與詞匯學習進而提升語言的學習能力。

當聽障兒童第一次清晰說出“媽媽”,當視障兒童通過語音合成技術“看見”文字,當智障兒童用簡單語句表達喜悅……這些瞬間都在印証,真正的學術研究要面對亟待解決的社會困境,結合學術前沿和國家需求提煉研究的核心議題,更重要的是回歸服務社會的初心,將學術研究發現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實踐工具,促進研究與實踐的良性循環。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