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聶錦芳,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完整文獻的馬克思1857—1858年手稿研究”負責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經典文本是過去特定時代社會發展、思想變革催生的產物,並經受過其后漫長的時間洗禮和嚴格的學理檢視。后來者在研讀這樣的作品時自然要秉持當代的問題意識。不過,經典文本研究與現實之間的關聯並不是以其思想直接對照和“套取”現實,乃至進行一一對應式勾連,而是通過研究並借鑒“經典”,培育切入時代的智慧和能力。基於此,有必要辨析經典文本研究中的兩種思路。
從問題出發觀照文本
在經典文本研究中,一些有強烈現實意識的論者習慣於從現實出發去觀照文本,而不是從文本本身出發去勾勒問題。按照這種思路,作為研究出發點的問題,並不自文本中來,而是在研究者介入文本之前就擺在那裡了。它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當代社會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二是目前流行的社會思潮或哲學觀念﹔三是研究者個人感興趣的問題或者自己創設的觀點。研究者研究文本的目的不是為了或者不僅僅是為了弄清文本及其思想的原始狀況,而首先是想尋找對現實問題的說明、解釋和論証。以此為出發點,研究者在解讀時自然會省略文本研究的許多必要步驟。比如在選擇文本時,一般不會通盤考慮作者的全部著述,而往往隻選擇成型的、定稿的作品。那些散亂、篇幅巨大但內容深邃的手稿和筆記,以及表征其重要思想發展環節的札記、書信等材料,往往會被棄之不顧。甚至對成型的、定稿的作品也不全面研究,而是從中挑選那些表述明確、與自己所關注的問題相關的段落,即根據問題到文本中去尋章摘句,甚至是斷章取義。由此可能肢解文本思想的完整性,導致文本本身被置於工具或者手段的地位。
這裡不是要否認文本研究中突出“現實視角”和“問題意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實際上,鑒於經典文本的重要影響以及維護其在當代現實生活的詮釋力和生命力的必要,一般知識分子和部分不直接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在談論、觀照和研讀經典文本時往往都是上述路數。然而,這種研究方式不能成為經典文本研究的唯一方式,它的局限性與合理性都是非常明顯的。
從文本出發探究問題
對於經典文本的專業研究者來說,需要採取另一種思路。即以文本為本位、從文本出發,先對其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源流、文體結構、思想內容、理論體系、研究歷史與最新動態等多個方面一一進行梳理、考証、分析和闡發,在此基礎上,從文本中抽象、提煉出重要思想與問題。至於如何評價這些思想和問題、體現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應當採取如下步驟:
一是回溯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發展狀況。厘清什麼是那個時代處於重要地位的社會問題,再將我們解讀的文本所論述的問題與此相對照,判別作者是否准確把握自己時代的脈搏,是否深入分析問題的症結,有沒有獨特的解決思路,等等。
二是比較關涉相同哲學問題的不同理解。毫無疑問,對於一部重要的文本,我們可以從中抽象、提煉出很多思想和問題,這就需要對它們做層次上的區別,將其所體現和表征的思想、方法特別是哲學意義上的論題概括出來。這些論題在當時有特殊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涵,但論題本身不一定隻屬於那個時代。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能形形色色,作者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個角度和方式。將作者的探索與此前、同時代其他思想家的相關思考進行比較,能夠清晰顯示其論述是否科學、深入。
三是追蹤該思想或問題在20世紀以來哲學史上的傳承與變遷。大部分經典文本是有超越性的,后繼者承續了作者當年討論的某些含義,在新的時代境遇下又作了拓展和深化。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中的實踐、勞動、生產、階級、剝削、國家、市民社會、革命等概念,在此后的不同著述中得到進一步豐富闡釋。理解這些傳承和變遷,有利於更好地理解不同時代的思想及其內涵。
四是甄別該思想或問題在當代社會實踐中的表征或地位。不可否認,我們與經典文本的誕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距離,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遷。但除了社會結構要素增多、社會現象空前復雜等差異之外,二者之間尚有諸多本質上的相似性、同構性,經典作家的言說迄今仍能指導並參與對當代現實的塑造。尋找當代社會與經典作家當年思考的內在關聯,將使經典文本的當代意義理性而客觀地呈現出來。
把握好兩種思路之間的關系
很多論者注重經典文本及其思想的當代性,認為突出“問題意識”是唯一途徑。然而這樣的思路很可能陷入一種循環論証,它從問題出發,到經典文本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說明,認為這就進一步証實了其重要性,最后又回到該問題。客觀審視,就問題所關涉的社會現象而言,經典文本產生的時代肯定不如當下這般復雜多樣,這樣的循環對於問題本身沒有增添多少信息量。單純從經典文本中發掘當今時代問題的對照,並不是真正的出路。
相反,從文本本身出發的思路,雖然最初提煉和抽象的是文本中的問題和思想,但上述各項細致的工作已經廓清了它們產生的文本背景、原初含義,以及不同思路和意義演變與當代體征,使我們既看到了延續和累積,又把握了創新與重構,得以將經典文本的當代價值呈現出來。更具有超越性的意義在於,這種研究方式在思想史的進程中凸顯了文本及其思想的價值,是那種旨在單純圖解社會現實問題和流行思想觀念的方式所不能達及的。
我們看到,恰如其分地關聯上述兩種研究方式,並不是回避現實問題。相反,這是把對歷史原貌的追尋、思想史的考辨和現實的觀照融會貫通,要求專業研究者進行理性思考與深度鑽研。從歷史性研究中延伸出現實意義與從現實出發去尋找歷史佐証是不同的路徑,二者應當融通和關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