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建波,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70年前,萬隆精神有力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推動了世界范圍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開啟了南南合作的歷史進程。70年后的今天,“全球南方”正在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調整,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顯著上升,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涌現。習近平主席日前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報》《陽光日報》發表題為《讓中馬友誼之船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的署名文章,強調中馬兩國“要密切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精神,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攜手發展中國家弘揚萬隆精神,特別是展現他們對獨立自主、團結合作、求同存異的堅守和追求,對於捍衛國際秩序的公平正義、推進“全球南方”發展振興有著全新的價值和意義。中國曾經為萬隆會議的召開及萬隆精神的誕生作出杰出貢獻,今天,在推進“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上,中國必將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以獨立自主精神捍衛國際公平正義
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尼西亞萬隆成功召開第一次亞非會議,會議的重要任務是共同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維護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和主權。會議達成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這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也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相一致。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表達了堅定支持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意志和決心,並與其他亞非國家一道把反帝反殖反侵略凝練為萬隆精神的重要內涵。萬隆會議的召開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推動了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走向獨立,這是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中最為重要的變化之一。追求獨立自主,不畏強權,敢於抗爭,自始便是萬隆精神的重要內涵。
今天,第三世界國家早已獨立,但各國相互尊重、完全平等並未完全實現,國際政治仍然充斥著霸權思維、零和思維、對抗思維。國際社會要公道,不要霸道﹔要公理,不要強權。在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之際,我們應大力弘揚亞非國家的獨立自主精神,反對世界強權和外來壓迫,追求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這就需要恪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則,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互利共贏原則,堅決反對在世界經濟中“筑牆設壘”“脫鉤斷鏈”,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不斷擴大世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決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推進全球治理及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中國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員,也是一個世界大國。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樣子。面對霸權霸道霸凌行徑,中國堅決反對並深刻揭露其危害,與世界各國加強對話與合作,引導國際輿論正確認識和應對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多邊合作機制的深化和拓展,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與互聯互通,為全球多邊合作提供示范,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2.以團結合作精神推動“全球南方”發展振興
萬隆會議的召開是亞非兩大洲人民追求獨立、加強團結、增進合作的裡程碑,標志著第三世界開始攜手追求聯合自強和自力更生,催生了南南合作的歷史進程。以團結合作實現自立自強,以互幫互助實現自力更生,正是南南合作與生俱來的精神實質。
今天,“全球南方”正在快速崛起,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多數發展中國家起點低、底子薄,發展問題在部分國家和地區仍然十分嚴峻。聯合國多家機構聯合發布的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和《2024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5.4%的人口無力負擔健康膳食,這一比例在非洲高達64.8%。發展問題仍是當前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仍然需要廣大發展中國家攜手合作應對。
如今南南合作的重要任務,是以團結合作精神塑造“全球南方”集體身份、匯聚“全球南方”合作共識。“全球南方”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身份認同,不僅承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也反映了共同的現實需要,因此有著特殊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在萬隆精神誕生70周年的今天,強調“全球南方”共同身份,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增進彼此團結,提振發展信心,彰顯自身國際地位,提升自身世界價值。如果說,以前南南合作的主要議題是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今天的主要議題則是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加強互利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應有權益,共同捍衛國際秩序的公平正義。
“全球南方”從攜手追求政治獨立,到團結合作實現發展振興、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一直都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支持更多‘全球南方’國家以正式成員、伙伴國、‘金磚+’等形式加入金磚事業,匯聚‘全球南方’磅礡力量,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全球南方”的大國,始終堅持正確義利觀,在與發展中國家交往中堅持義利兼顧、弘義融利,攜手發展中國家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明確宣布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承諾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決定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攜手發展中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已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合作伙伴早已由亞歐大陸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區域,成為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紐帶。
3.以求同存異方針推進文明交流互鑒
萬隆會議的召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會議陷入分歧之時,正是以周恩來同志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力挽狂瀾,以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原則主動彌合分歧,推動大會發出了亞非人民的正義呼聲並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
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是中國對國際關系准則的重大貢獻,也是萬隆會議和萬隆精神的重要歷史遺產。此后,這一原則推廣至整個國際關系,成為指導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或政黨處理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它豐富和發展了國際關系理論,為不同國家和政黨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提供了新的思維和方法,打破了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來劃分陣營的傳統思維,強調以團結超越分歧,以信任超越猜忌,推動國際社會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在經濟上合作共贏、在文明上互學互鑒。
不同文明如何相處,是相互敵視、黨同伐異,還是相互尊重、互學互鑒?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關乎世界和平與發展,關乎國際體系的發展與變遷。求大同,存小異。中國著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在思想上、觀念上塑造國際共識、凝聚共同意志、推進共同行動,助力各國攜手推進世界發展和全球治理進程。在價值觀層面,全人類共同價值准確把握人類價值的多樣性特點,又在最大程度上超越意識形態、價值觀、社會制度、發展水平的差異,凝聚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升華形成人類文明進步繁榮的共同價值遵循。在國際關系和外交理論層面,中國提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關系新理念、新准則,比如伙伴關系、共商共建共享、真正的多邊主義,旨在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在外交實踐層面,中國積極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攜手推進全球治理,特別是以建設性姿態深入參與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在全球性事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大國作用。在推動塑造國際共識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中國影響,在引領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這正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