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龍,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百余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斗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而且必須取得斗爭勝利。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這一重要論述,既從根本上揭示了事關偉大斗爭成敗的立場與方向問題,又提出了斗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遵循。
對斗爭的根本性問題要有清醒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這個根本性問題,說到底就是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艱巨繁重的歷史使命,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眼睛要特別明亮,頭腦要特別清醒,對斗爭的根本性問題要有深刻認識。
一方面,這種深刻認識來自對新時代偉大斗爭歷史特點的深刻洞察,是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歷史特點’這個概念,含義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審視和判斷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大勢得出的重要判斷。”從國際情況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的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制度體制等的特殊性,決定了通過走和平發展道路來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必然面臨暗流洶涌甚至驚濤駭浪的復雜斗爭。從國內情況來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更高的治理能力、更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等。這些新的歷史特點決定了我們所面對的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艱巨復雜的矛盾風險挑戰面前,既要在舉旗定向的根本性問題上頭腦十分清醒,又要有充分的與矛盾困難作斗爭的心理准備,看到“危”與“機”是相輔相成的,在歷史機遇面前不猶豫、不觀望,打好主動仗。正如在抗日戰爭勝利后,面對國際上美蘇對華政策變動,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願意多想困難。但是困難是事實,有多少就得承認多少,不能採取‘不承認主義’。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斗爭。世界上沒有直路,要准備走曲折的路,不要貪便宜”。
另一方面,這種深刻認識源自對馬克思主義、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入掌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領導干部來說,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就越強,觀察時勢、謀劃發展、防范化解風險就越主動”。一些領導干部在復雜斗爭面前存在“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等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黨的創新理論掌握不深,對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隻有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斗爭起來才有底氣、才有力量。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黨的創新理論為我們實現偉大夢想、推進偉大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隻有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特別是研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夯實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思想根基,才能在復雜的斗爭中保持頭腦清醒。
在斗爭中始終站穩人民立場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之所以強調“根本”,是因為它與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息息相關。只要我們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贏得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就能真正構筑起偉大斗爭的銅牆鐵壁,就能無往而不勝。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深深植根於人民,旗幟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一邊,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以充滿斗爭精神的科學理論,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追求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服務對象,從根本上要求我們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對於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和國家性質,牢記人民至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讓全體人民在共同奮斗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余年來,不管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我們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凝心聚力、絕不畏懼。在革命斗爭中,“在全國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戰爭的最前線”。在改革實踐中,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觀念,給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歷史和實踐一再証明,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的最大依靠,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
在斗爭中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
人類社會是在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能否在復雜的斗爭中堅持正確方向,是直接關系斗爭成敗的重大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改革創新,但改革創新首先是有方向的,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實行改革創新隻有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創新也是死路一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在方向問題上,我們態度要特別鮮明,行動要特別堅決,不能有任何動搖、任何遲疑、任何含糊。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國共產黨用前赴后繼、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庄嚴宣告,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中,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歷史和現實都証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
進一步而言,新時代新征程還會經歷驚濤駭浪,還需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是斗爭立場與方向的保証,而這一原則的核心就是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建立領導核心,反對‘一國三公’”。鄧小平同志強調:“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的歷史和實踐已經表明,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証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基本經驗。沒有黨中央權威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以及人民的命運就會失去主心骨和定盤星。新時代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既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敬佩。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斗爭方向,站穩斗爭立場,不斷取得新征程上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