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蘇小燕:切實提高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蘇小燕2025年04月24日08:5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切實提高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作者:蘇小燕,系洛陽師范學院教授

【學思踐悟】

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真實見証,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和歷史智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秉承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切實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文化遺產保護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加強整體性保護,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無論是針對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均需要關聯其周邊環境與人民群眾。整體性保護既強調物質類文化遺產在精神、價值等非物質性方面的保護,又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空間載體、表現形態乃至傳承人等物質性方面的保護。堅持整體性保護理念,需要構建跨越空間界限、涵蓋多種文化遺產類型的大保護格局,針對大運河、長城等線性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空間較大的文化遺產,摒棄那種孤立、單一的點狀遺產保護理念,最大限度保護各個空間點位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形成大保護格局。同時,還應建立基於文化遺產、環境與人“三位一體”的整體性保護體系。需要認識到,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孕育其生存、傳承的空間環境,也離不開與其有緊密關聯的人民群眾,隻有被喚起、記住、認同的文化遺產才是鮮活的,也隻有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人民日常視野中的文化遺產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加強整體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文化遺產的全要素、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傳承體系。

統籌系統性保護,提高文化遺產管理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我國文化遺產層次分明、種類眾多。從層次上看,既有世界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世界級遺產,又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多級布局﹔從種類上看,分為物質類和非物質類,僅物質類就涵蓋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線性文化遺產、文化景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化公園等,在管理中存在部門多、地域間溝通協調難的問題。系統性保護的提出,突破了保護機構地域化、部門化、割裂化的局限,是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及其監管到達一定程度后形成的新思維、新要求。實踐中,應以現代管理理念、系統性保護思維推動文化遺產從多部門管理邁向現代化協同管理,構建管理科學、分工明確、協調高效的工作體系。同時,隨著保護對象的不斷拓展,系統性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靠政府撥款難以為繼,需要加強宣傳、匯聚合力,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以及個人等投入保護資金,建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系統性保護機制。

深挖多元價值,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文化遺產見証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藝術、社會、文化價值,還具有獨特的精神價值、教育價值以及國際交流價值。我們應在深挖文化遺產多元價值的同時,基於保護傳承實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順應時代需求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向世界提供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體而言,應構建基於多元價值的文化遺產理論研究體系,如針對物質類文化遺產,創新考古學學科定位,發展公共考古學,拓展考古對象的價值闡釋體系,從文物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闡釋拓寬到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教育、精神價值﹔針對種類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語言、傳統藝術、傳統技藝、民俗、傳統體育等,從其保護傳承利用的豐富實踐中總結多元價值。同時,構建基於遺產價值的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從機構設立、項目支持、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通過科技手段、主題策展、宣傳活動等強化價值展示和傳播,多措並舉拓寬傳承渠道。

創新利用方式,推動文化遺產以豐富形式嵌入生活日常。“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的要求。應正確認識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兩者既對立又統一,是過程與目的、行動與目標的關系,保護的目的是更好地發揮其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功效。實踐中,應將保護放到首位,尤其要保護文化遺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將文化遺產融入城鄉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中,通過科技賦能、文旅融合、研學旅行、文創產品等方式推動文化遺產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視野,成為提升城鄉文化品位、喚醒公共記憶、留住美麗鄉愁的載體。積極創新使用人工智能、3D影像技術等高科技手段,通過文創活動策劃、產品開發等使其“火起來”。挖掘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價值,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中,形成文化和經濟互融互促、雙向奔赴的良好互動格局。

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文化遺產是開展中外文明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效能的優良載體。尤其是世界遺產的申報和入選,是讓國際遺產領域專家理解、認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機遇,更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促進文明間交流互鑒的絕佳途徑。目前,我國擁有59項世界遺產、2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分別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一。隻有在各類世界級遺產申報中挖掘出既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又能體現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可貴價值,並用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的文化遺產故事,加快構建基於遺產的中國敘事體系,才能更好展示中國文化形象。為此,應圍繞聯合考古、遺址古跡修復、博物館策展、遺產數字化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借助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等政府間國際組織發出更多中國聲音。充分發揮地方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在已有的國際交流活動中增加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並鼓勵和支持以文化遺產為主題組織開展國際人文交流活動,讓文化遺產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生動載體。

(責編:王燕華、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