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達洋、劉素娟,分別系呼和浩特市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個系統,可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其中,基礎科學是對新思想、新觀念、新事實的發現,是創新的源頭﹔技術科學是基礎科學(潛在生產力)向工程技術(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中間環節﹔工程技術根據基礎科學理論,運用技術科學原理,開發新技術、新工藝,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衡量國家科研能力與科技水平的標志。因此,基礎研究在現代科技體系中具有引擎作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基礎研究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工作,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499億元提高至約1951億元,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同時,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取得原創性突破,一批高質量源頭科技成果實現應用化、規模化、產業化,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使用,一批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功。新征程上,應提高對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把握“兩條腿走路”的實踐要求,為建設科技強國筑牢根基。
堅持目標導向,綜合施策、多向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在加強基礎研究中堅持目標導向,需要從多維度綜合施策、多向發力。
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實踐表明,基礎研究通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能夠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更新更具前瞻性的原創發現,從而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取得首創性、突破性和引領性的創新成果,推動形成基礎牢、能級高、韌性強、可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基礎研究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必須靠基礎研究的突破。這要求我們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同時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瞄准基礎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協調創新組織模式,改善基礎研究的體系結構。在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應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優勢力量,形成全創新鏈,以大協作促進大創新。在資金投入方面,要給基礎研究應有的地位,把基礎科學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對待。但加大資金投入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上的疊加,需要優化結構和提高基礎研究執行主體的質量,避免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為此,應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同時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投身基礎研究,打造和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鼓勵自由探索,完善制度和機制保障
自由探索強調自主性的發揮或“散兵式”戰術,其雖然不能快速修補短板,但有助於突破性地應對不確定性。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自由探索的歷史,基礎科學研究更是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的要求。為此,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一方面,鼓勵研究者敢於突破常規,掙脫以往的研究范式、跳出傳統的思維習慣,允許自由暢想、大膽假設,鼓勵他們勇於挑戰最前沿的基礎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可以建立非競爭性、長周期的科研基金,豐富基礎研究資助層次,降低申請門檻,減少行政干預,打造允許科學家自主調整研究方向進行自由探索的寬容環境﹔構建容錯性、容失敗性、容風險性評價體系,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建立科研保險池,對探索性項目投保,創新風險共擔機制﹔等等。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機制。堅持系統觀念,在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以及立法保障等方面共同發力。關注學科交叉和創新,推動知識、技術、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基礎學科之間以及基礎學科同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往往能夠促成重大科學發現和新興學科的產生,推動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形成,很多科學前沿領域都建立在學科交叉基礎上。為此,需要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搭建人工智能跨學科互動平台和共享資源的研究機構,提倡通過交流解決科學問題。同時,通過推行“科學家駐校計劃”等舉措,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學興趣,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樂於自由探索的青少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