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秦開鳳:觀乎人文 化成天下

秦開鳳2025年04月16日09:5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觀乎人文 化成天下

作者:秦開鳳,系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人文雜志》主編  

當下,人類社會正快速進入數智時代,這一歷史性的社會變遷構成人文學科未來發展的全新語境,有必要對人文精神、人文學科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再作審視與反思,進一步厘清人文社科期刊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擔當時代使命。

人文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動力源泉

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文精神,這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異化現象。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的價值、尊嚴、自由與發展為核心的思想傳統和文化追求,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現,它強調對人類經驗、情感、理性以及社會關系的關注,主張通過人文關懷、批判反思和創造性表達推動個人與社會的進步。

無論是我國的“惟人萬物之靈”“民惟邦本”“仁者愛人”“民為貴”“民吾同胞”,還是西方的“認識你自己”“人是萬物的尺度”、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啟蒙運動的理性與自由等思想資源,都在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智時代,我們更應高揚人文精神,強調人性與技術、自然的和諧共生。如果說以崇尚工具、功效和技術主義為根本特征的工具理性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那麼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價值追求則為科技發展錨定方向,使人們對現實社會中的實用理性與功利主義保持審視,在發展和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省察過度依賴工具理性所帶來的人類生存價值基礎的弱化和對生命本身的異化,持續思考並應對技術時代的倫理挑戰,進而為人的尊嚴和情懷把牢底線。可以說,人文精神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恆底色,人文價值隨時代發展不斷彰顯。

《周易》有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通過人文教化實現社會有序發展與文明進步。這種“觀—文—化”的三階遞進,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以文化人”的核心邏輯,是對中華文明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和准確概括。中華文明是唯一賡續至今且歷久彌新的文明。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現在“和合”價值觀和“天下大同”世界觀上,既體現為“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協和萬邦”的交往倫理,又表現為“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理念。考古學証據表明,從良渚水利工程到絲綢之路商貿網絡,中華文明始終主張“共享”而非“征服”,強調“和諧”而非“對立”。這種“化成天下”的實踐智慧,為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當技術理性導致文明沖突加劇,唯有回歸人文精神的“最大公約數”——對人性尊嚴的敬畏和差異共生的自覺——方能重構文明共生的倫理基礎。當前,全球發展面臨經濟增長乏力、人口結構失衡、人工智能倫理等共同挑戰,需要秉持天下情懷,以“共生哲學”替代“零和博弈”,這正是中華文明“觀乎人文”的當代轉化。

人文精神不僅是文明存續的“軟實力”,更是社會進步的“硬標准”。中華文明一貫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美好生活為終極目標的人文精神,成為我們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

人文學科:數智時代不可或缺的價值引領

在崇尚工具理性的數智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如何應對這場“文科無用”的“知識合法性危機”?人文學科的學術增長點到底是什麼?這是每一位人文學者都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可以肯定的是,人文學科教育塑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靈魂底蘊,技術越復雜,就越需要人文價值這一“導航系統”。

在古今中西交匯的歷史時刻,社會結構愈加多元、社會分工更趨精細,專門的學科分析工具、單一的研究方法、孤立的學科門類都難以充分應對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復雜挑戰。人文學科的發展越來越走向系統化、綜合化和豐富化。立足於人文學科發展的時代特點,可以發現,數智時代的人文學科正面臨一場新的研究范式革命。學科邊界消融、交叉融合已成趨勢,包括文史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會通、人文傳統與現代科技的交互與融合、本土文化與西方思想之間的創新性對話等,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方法論層面的互補互鑒,更觸及知識生產機制的本體論轉型。人文學科的發展已突破一般意義上的文獻鑽研和義理闡釋范疇,不僅要重視歷史傳統與人文積澱,還要關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對於人文學科研究在拓展方法工具、研究邊界和思維視野上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數字技術正通過算法模型與人文思辨的耦合,助力研究者對人類社會復雜現象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從而在以學科交叉融合實現傳統研究范式升級更新的同時,為人文學科的長足發展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特別應該強調的是,人文學科的跨界不應淪為“技術附庸”,而更需堅守價值主體性,以人的尊嚴與情懷為導向、“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跨學科研究。這要求人文學者既精通本學科方法論,又能與技術專家展開平等交流和創造性對話,從而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間建立動態平衡。

不斷革新的技術手段和物質文明新成就給人文學科帶來新工具、新視野和新思維,技術革新為人文學科的發展注入時代動力,人文學科的發展則為技術的再次革新錨定方向,二者的積極互動能夠實現學術與技術、人與社會的共促發展。

人文期刊:學術創新和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學術期刊是理論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具有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多重功能。人文期刊在承擔這些基本功能的同時,更是人文精神的守護者與開拓者。面對技術變革和多元評價的挑戰,人文期刊應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推動人文學科的創新發展,促進文明交流對話,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人文學科的學術創新對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具有獨特價值。人文期刊肩負引領人文學科學術創新的重大責任,需要扎根中華文化沃土,積極回應時代命題。應打破學科壁壘造成的創新阻滯,樹立強烈的問題導向,在古今中西的思想張力中尋找平衡點與突破口,建立具有解釋力的原創話語體系,形成具有主體性的理論建構機制。

人文期刊對於人文學科研究范式的創新具有引領作用,應引導學界運用跨領域、多學科的理論視野與研究方法推動人文學科發展,在思維理路、闡述方式和學術標准上開拓創新。期刊通過組稿、專欄建設等方式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鼓勵學者對前沿問題進行學術爭鳴和理論探索,倡導學術原創性。通過引導學界對經典文獻進行訓詁考釋、義理詮釋和現代解讀,助力堅守人文底線,重塑新時代人文精神。通過舉辦系列學術工作坊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引領學界重視多學科交叉融合,關注數字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共生關系,激勵學界勇於突破學科壁壘和傳統研究方式,確立能夠兼容數字技術和工具理性的大文科思維視野。同時,期刊具有引領學術規范、守護學術誠信、倡導學術風氣的功能。人文學科研究不僅涉及事實判斷,還關乎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期刊通過嚴格意識形態審查、規范審稿流程和明確學術標准,在促進思維理路的邏輯性、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和理論闡釋的實証性基礎上,為成果發表把好價值取向關和學術質量關。

人文期刊要增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使命自覺,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辟新的理論空間。堅持“兩個結合”,在跨文明比較中堅定文化自信,以大歷史觀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等話語壟斷,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