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賢明,系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是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中之重,這源於政治學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源於政治學研究事關國家治理現代化從宏觀到微觀的重要問題,進而牽系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程。相較於其他學科,當代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的歷史並不長,但它始終以變應變地回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在不斷“補課”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展現出蓬勃生命力。
政治學這一學科之所以具有頑強生命力,一方面在於其能夠聚焦人類社會理想公共生活的秩序構建等重大問題,在理論與實踐融合中推動政治文明進程﹔另一方面在於其以自身的包容性結合諸多學科知識,以強大解釋力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問題。在學科交叉融合已然成為社會科學發展重要趨勢的當下,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既應聚焦政治學基本研究對象和思維方式,堅持其應有的學科邊界,同時也要主動回應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發展潮流,不斷拓展學術研究的寬度與廣度,以政治學為根基推進新興學科群的發展。
堅守學科邊界,明確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和思維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否則這一學科就沒有其研究邏輯,也就難以稱其為獨立學科。政治學學科研究的基本對象和核心問題是國家問題,這決定了政治學所關注的是宏觀層面的“大問題”。作為學科建制的政治學學科起源於西方,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獨到的政治思想與政治理念。從探討國家良善秩序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闡釋和諧國際關系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都深刻蘊含著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和核心問題。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產,形成了中國政治學深層次的“價值指向”和“理想追求”。
具體而言,中國政治學所面對的是中國國家建設的基本問題,需要重點考慮的則是中國政治學的學科自覺問題。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重建的時代背景,政治學面臨的是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宏大問題﹔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核心任務。在此意義上,當代中國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對象與核心問題從未改變,構建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首要問題是解釋好中國的“國家”問題。縱觀當代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以來的發展歷程,從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研究到探究體制背后的深層社會關系,從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等主體與制度的研究到人本政治、協商政治、和諧政治的構建,政治學研究者始終圍繞中國政治發展的時代背景與實踐主題,始終圍繞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對象與核心問題,努力回答如何構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時代之問。構建以主體性、原創性為根本標識的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必然要繼續在堅守學科邊界中扎根中國大地,把握中華文明自身的特性,立足中國國家治理本身,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當代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以來的40多年裡,在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賡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路徑進行孜孜探索,對理想公共生活和良好社會秩序進行實踐反思,提出了理解中國政治生活和國家治理現實的標識性概念乃至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了中國政治學繁榮發展的內在獨特性以及內生性優勢。
政治學的學科邊界不僅表明其具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核心問題,也意味著其擁有較為獨特的理論思維方式。有學者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由想象激發活化的,是由想象推動發展的,是由想象帶入不斷求索的”。但政治學的想象力不是天馬行空的,而是發源於實踐,立足於實踐,又回歸於實踐,本質上是從理論思維上把握實踐全局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作為研究政治的學科,要求研究者具有全局性思維,即能夠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進而貫通世界、國家、社會與個人,貫通歷史與現實、中國與西方,准確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這是系統思維在政治學學科中的外化與表現。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就要堅持系統思維,科學解釋制度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解釋國家、社會、個人之間關系的智識資源。
重視學術創新,以學科交叉拓展政治學研究廣度與深度
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工促發了學科分化和獨立的自覺,同時,現代化打破了社會的相互隔離,知識也在此過程中沖破了傳統的藩籬,在“沖擊—回應”中連接了不同的“小世界”,讓相互獨立的研究符號走向了以世界為整體符號的研究范式。因此,學科在彼此的分工中並不應該走向封閉,而應在包容互鑒中不斷創造新的概念,拓展新的理論,進而形成新的學科體系。政治學學科體系建設離不開學科之間的包容互鑒,其知識體系的更新更有賴於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融合。事實上,很多政治社會問題的跨學科屬性很強,是單一學科難以應對的復雜問題、棘手問題。因此,構建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就要在堅守學科邊界的基礎上以其包容性來主動進行學科的交叉融合,使政治學更具理論深度、廣度,全面提升政治學回應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內在獨特性以及內生性優勢既在於扎根中國大地的堅定性,還在於其博採眾長、對多學科兼收並蓄的包容性。當代中國政治學自恢復重建起便開啟了交叉學科建設的進程,貫通了國家與社會,連接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個領域,不僅提升了回應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視角,在主動創造、吸收借鑒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興學科,在多元化知識要素的有機整合中不斷提升其解釋力和生命力。按照目前學界的整體分類,政治學學科交叉成果總體分為多個維度:借鑒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研究政治問題的新興學科,如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人類學﹔研究特定領域政治問題或政治現象的新興學科,如權力政治學、地緣政治學、責任政治學﹔研究區域或部門政治現象的新興學科,如民族政治學、邊疆政治學﹔用政治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其他學科問題的新興學科,如預算政治學、安全政治學。這些新興學科為回應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問題提供了政治學理論和政治學方法,提升了政治學回應復雜問題的能力,賦予政治學知識體系新的力量。事實上,建制意義上的政治學學科也已經從原來的7個二級學科拓展到10個二級學科,反映時代要求的國家治理、反映學科前沿的計算政治學等,都被納入和充實到政治學學科體系之中。
當前的政治學學科建設中,一些以政治學為根基的新興學科從政治學中獨立出去的現實加劇了政治學研究者的焦慮。應該承認,有些研究雖然冠名政治學,但是理論內核、方法內核卻被其他學科的工具所替代,這引發了政治學界的廣泛思考。一方面,我們要關注其他學科知識壓抑政治學學科視角、弱化政治學知識的作用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學學科也不能自我設限,將可以以政治學為根基構建的新興學科排斥出去。當然,政治學的學科交叉是以政治學基本研究對象和思維方法為根本出發點,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而不是為了創造而機械地組合學科知識,為了做“省事”“短平快”的研究而規避政治學研究的大問題。這意味著,學科交叉要根據社會中涌現出新問題的知識需求來進行。政治學的普遍價值在於任何政治學理論流派都要思考良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都要對和諧國家—社會關系進行深層次思考。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以及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系統不同、理論體系的內容不同、聚焦的研究主題不同,但都立足對人類社會的基本關懷。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不是對馬、中、西的機械整合抑或簡單的概念生產,而是以新視角、新方法去看待世界與社會,突出政治學所關懷的人類社會的整體性問題。
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取得長足發展,提升其話語能力,關鍵是要找准時代需求,在堅持特色和吸收借鑒中提升政治學回應社會的能力,用政治學的創新理論把握現實、引領實踐、推進文明。當代中國政治學經歷過西方理論的移植階段,但正以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為契機助力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當代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在堅守好學科邊界的同時以學術拓展回應重大現實問題,努力完善政治學知識體系自身的主體內容,並以其包容性整合多學科的思想資源與研究方法,以問題為導向,探索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科交叉,為解決現實世界的復雜問題、棘手問題提供分析工具與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