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朱志榮: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當代意義

朱志榮2025年03月24日09:1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當代意義

作者:朱志榮,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中國古代意象思想能否在當代存活?能否通過當代闡釋使其保持活力,彰顯其當代意義?這是我們研究中國美學特別是其中意象思想時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中國意象思想發展至今,離不開歷代學者對前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中國古代的美學和文學藝術批評思想中,意象思想得到了充分發展。隨著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日益深入,中國意象思想的當代價值更加突出。我們需要在揭示意象價值的過程中對中國古代意象思想加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重視意象思想在當代藝術批評中的可操作性,尤其要突破固守古代意象思想含義的做法,生動揭示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當代意義。

1.在對中國古代意象思想原義的挖掘中加以闡發

在中國意象思想的發展進程中,既有傳承的一面,又有豐富發展的一面。中國古代的意象思想從先秦開始發端,到魏晉以降在文學藝術思想中展開,既有《周易》、歷代易學和歷代儒道等思想研究中對意象理論的闡發,又有詩文評、樂論、書畫論和戲曲小說評點中的意象批評,留下了豐富的學理探討和文學藝術批評的文獻資料。這些理論和批評實踐,檢驗了既有的意象思想,又不斷豐富了它們。從唐代開始,受佛學的啟發,學者們開拓了在意象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境思想,使意象思想更為豐富和立體。歷史語境的變化,使意象思想在新的語境中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

歷史語境和審美與藝術實踐的差異,使得意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古今藝術和審美現象既有相通之處,也有遞進發展的一面。意象對審美現象的概括,是被歷史和實踐檢驗過的,具有闡釋的有效性。我們在闡釋中也要彰顯中國古代美學與文藝思想的獨特個性,而不能把它視為西方古今文藝思想的注腳。同時,我們對意象思想進行創造性闡釋,要有“度”的把握,要有評判和反思,既不能消極接受,也不能過度闡釋。

對中國古代意象思想原義的挖掘和闡釋是彰顯意象思想當代意義的基礎。我們需要立足中國古人的立場和視角,以同情的方式入乎其內地加以領會,讓傳統材料獲得活力。同時,意象思想具有開放的潛質,具備充分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在當代語境下建構基於傳統美學的意象體系,這個體系並不是傳統意象理論的簡單復原,而是要基於古代的意象思想,通過出乎其外地發前人之所未發,在尊重本義的基礎上使其在當代煥發活力。

中國古代意象思想本身是經過文化藝術實踐檢驗,具有豐富價值內涵的。我們需要在肯定意象思想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激活意象范疇中的潛在價值,並進一步揭示和挖掘其當代價值。中國古代的意象思想引發了我們在當下的進一步思考,傳統意象思想的進一步生發和創造,包括發前人之所未發的內容,是它的當代意義的有機組成部分。

2.在中外對話中拓展意象思想的當代意義

意象思想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過中外交流的歷史。例如,從魏晉時期開始,隨著佛教的廣為傳播,意象理論對言、象、意關系等有了新的啟發和思考﹔到唐代受佛學的影響,使意象思想拓展到意境思想﹔明清時期傳教士將基督教思想傳入中國,又將意象思想帶往歐洲,乃至美國學者龐德等人對意象思想的學習和借鑒﹔等等。而當代我們對西方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的大量譯介和研究,無疑也會使意象思想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獲得闡發。

將中國古代意象思想放到全球視野中進行審視,就必然涉及意象范疇的翻譯問題。由於意象思想植根於中國古代語境,很難用精准的西方語言對譯。對此,許多中外學者進行了積極的努力和嘗試。中國美學家王國維、胡適、朱光潛等人用“意象”一詞翻譯Idea,正是考慮到兩者的相關性,說明兩者之間的可通約性,踐行了意象思想中西會通的理想。而中外學者使用Image或Imagery翻譯中國古代的意象范疇及其內涵,本身就是比較和闡釋的嘗試,客觀上推動了古代意象思想在當代的發展。美國學者龐德、宇文所安等人,他們的翻譯和表達各有優點,又各有局限性,但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意象思想在世界的傳播,使意象思想在歐美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我們需要對不同翻譯及其特點加以分析和總結,提高意象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中國古代意象思想與西方相關范疇和思想具有可通約性,在意象闡釋中的中西融通,符合意象發展的未來方向。通過中西互釋,不僅推進了意象范疇的現代闡發,而且推動了中國古代的意象范疇在西學語境中的交流和對話。我們用Idea-Image來翻譯中國古代的意象范疇,兼顧到了西方古今學者表述相關現象的探索,以及20世紀初美國學者厄內斯特·費諾羅薩、龐德等人探索翻譯的實際情形。這些探索都包含了審美意象中的一些審美規律。

意象思想的當代闡釋需要借鑒西方的相關思想及其方法論。但是借鑒不代表盲目照搬,不能把中國古代的意象思想摘取出來生硬地塞進西方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的框架中。西方學者對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的貢獻,主要是奠定在他們的哲學和文學藝術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的,是以自己的文化土壤為本根進行生發創造的。他們的理論創新本身也依托於傳統。同樣,我們也需要在借鑒西方方法論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意象思想,厘清意象思想的內在脈絡和體系,重視其所依托的古代思想的潛在體系。

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當代闡釋和域外闡釋,是在繼承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對意象思想的創造性闡釋和發展。我們需要讓意象思想在中西古今的異同比較和對話中顯現出意象思想的獨特之處,並碰撞出火花,讓意象思想在古今中西對話中迸發活力,得以拓展和生發,從當代視野揭示出意象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葉朗先生的意象研究對現象學思想的借鑒,就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我們要兼顧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體系的需求,以及當下文學藝術批評實踐,乃至域外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對意象范疇進行當代闡釋,使它們在新時代獲得進一步發展。

3.從當代意識出發在古代意象思想中汲取營養

由於當代學人對古代語境的隔膜和語言理解的局限,意象思想尤其需要專業學者的理解與闡釋,使其得以發揚光大。中國古代意象思想及其發展歷程,不僅是當下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的參照物,而且應當成為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傳統與當代美學的關系中審視傳統意象思想的當代價值,這一方面需要我們重視意象思想產生的原有語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從當下語境加以審視,深化當代對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挖掘整理和闡釋。

中國傳統意象思想應當成為當代美學理論體系建構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尊重意象思想自身變遷的特征。歷代學人使用意象范疇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象思想。這些思想有的相互依傍、相互補充,但各自的視角和理論觀點也有一定的差異,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處。這既體現了學術共同體可對話、可交流的共性,又展現了學人各自的獨特體會。這就需要我們加以取舍和整合。其中的整合既是在中國古代意象思想范圍內的整合,也需要我們基於古今中西的比較又超越古今中西,把意象思想放到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乃至世界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中加以整合。

我們當代的意象思想研究,需要從意象思想表達方式的差異中考察其利弊得失。理解與闡釋的方法是意象思想在當代獲得價值的重要方式,而中國古代感悟式的表達方式,雖然缺乏精確性,卻有豐富性和深刻性的特點,值得我們深入闡發。我們當代對歷代學者的妙悟式的思想,需要從理論體系建構的角度加以闡發,把意象思想的潛在活力激發起來。當代研究者以本身的專業背景和基礎,在研究的過程中與古代意象思想對話交流,推陳出新,使意象思想煥發生機和活力。

4.助力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的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

中國傳統意象思想在當代語境下的闡釋,一方面借鑒了西方的方法論,另一方面也指導了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和批評實踐。我們需要嘗試運用意象思想進行當代的文學藝術批評,還要嘗試運用意象等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批評思想對西方古代和當代的文學藝術作品進行評論,探索意象等范疇在文學藝術批評中的有效性。

在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研究中,我們不僅需要承前,而且需要啟后。我們需要以傳統意象思想為基礎,推動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理論的話語建構。中國古代的意象范疇不僅具有文化遺產的意義,更具有美學理論建構資源的意義,可以成為中國美學理論體系建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范疇,並且可以運用於文學藝術批評實踐。乃至在當代藝術的實踐中,也可以展開傳統的意象思想。《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實景演出,就呈現了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具有現代感的意象元素和意象特征。同時,意象思想也反映了我們的言說方式。象喻式的意象批評,是歷代文學藝術批評實踐的重要方法范式,在當代同樣有其獨特的價值。

中國古代的意象思想長期運用於文學藝術的批評實踐中,它的豐富和發展,與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實踐經驗和批評檢驗緊密相連。中國古代的意象思想,是從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學藝術實踐中產生發展起來的,與歷代的文學藝術實踐相輔相成。歷代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流傳至今,為我們所欣賞,而與之相呼應的意象思想,同樣具有生命力。它不僅有助於我們欣賞和評論歷代文學藝術作品,也有助於我們欣賞和評論與歷代文學藝術有傳承關系的當代文學藝術作品。意象范疇貼切反映了主體審美活動中的生命體驗,而這種生命體驗古今是相通的。中國古代意象思想本身需要得到當代學人通過切身體驗的親証,真正理解意象本身的准確含義。

中國古代意象思想的挖掘整理,目前依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意象可以通過中西古今的會通闡發,運用特定的詮釋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將其當代價值彰顯出來。古今中西意象思想能不能通約?能不能通過對話交流以彰顯其當代價值?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探索和研究。我們充分肯定意象思想在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中的地位和價值,讓他們在當代得以激活和闡釋。更為重要的是,深入地反思意象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歷程,有助於我們舉一反三,反思其他重要的美學和文學藝術范疇,推動當代美學與文學藝術范疇的創造,並將它們運用到審美和藝術批評的實踐之中。

(責編:王燕華、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