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白小虎 袁月美:完善技能形成體系 建強產業工人隊伍

白小虎 袁月美2025年03月13日09:0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完善技能形成體系 建強產業工人隊伍

作者:白小虎、袁月美,分別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學思踐悟】

產業工人隊伍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大軍中的基礎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2024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針對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作出重要部署。要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社會普遍認可的技能形成體系,充分激發產業工人提升技能的積極性,引導廣大產業工人堅定走技能成才之路,培養造就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完善技能形成體系。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發展態勢下,新崗位、新任務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對技能形成體系帶來了全新的需求沖擊,提出了明確的新要求。一是培訓主體應實現多樣化。企業憑借對產業動態的敏銳洞察和對技能需求的精准把握,成為技能培訓的重要力量,職業院校不再唱獨角戲,企校攜手共同為社會輸送適配市場需求的技能人才。二是培訓周期需邁向終身化。面對產業發展前沿,在校階段習得的技能不再一勞永逸,產業工人需要持續提升技能。企業也要高度重視產業工人的在職培訓,不斷為企業注入活力和創造力。三是回報維度要走向多元化。工資回報不再是對技能的唯一考量,產業工人更需要通過技能促進創新、贏得尊重。當下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新生代勞動力逐漸成為主力軍,愈發要求技能回報朝著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

優化企業參與機制。充分激發企業培訓技能人才的熱情,夯實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面對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兩張皮”的困境,迫切需要增強企業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內外部激勵。應鼓勵企業既招引人才又培養人才,“引”“育”並重,確保充足的培訓資金和暢通的培訓渠道,做到能培、想培、敢培。應鼓勵企業參與探索產教融合程度更深的混合所有制辦學,降低企業參與的政策風險和增加企業參與的收益,提升企業參與的強度和持久性。對此,一是要通過開展多樣的科普宣講和發揮工會的統籌作用,引導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微企業,充分認識到職工技能水平有助於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落實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協助企業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方案,打通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二是要將企業落實一線職工培訓和產教融合情況與稅收優惠、金融支持、評先評優等挂鉤,鼓勵和扶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實訓基地和企業培訓中心,並將培訓資源共享給職業院校和中小微企業,同時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有企業的帶動作用。三是要推動企業深度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解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和公辦職業院校保持辦學性質這兩者之間的潛在沖突,針對資產界定、產權歸屬等關鍵環節出台負面清單,放寬學費、補貼等相應政策限制,明確企業稅收和用地等方面的優惠,理清各方行動邊界,解除雙方后顧之憂。

動態調整專業設置。緊密契合產業發展新趨勢和國計民生新要求,動態調整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目前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更迭,勞動力市場的招聘需求瞬息萬變,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必須靈活響應產業發展和社會變化所需的技能。例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崗位性質深度調整,智能化崗位生產作業重新定義了產業工人的技能要求,他們需要同時掌握復雜儀器的操作維修和常見程序的代碼編寫,職業院校要改變傳統單一技能的培養模式,全力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再如,在人口結構轉型的背景下,社會需求發生顯著變化,養老、托育、醫療護理等領域的技能人才缺口較大,相關技能培訓主體要快速響應,增強相應領域的培訓力量,減少供給相對過剩、職業崗位漸趨消失的專業。對此,一是要按照產業轉型升級與勞動者技能提升相輔相成的規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精准研判技術變革趨勢和產業發展動態,在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中適度超前布局緊缺專業、培養緊缺人才。二是要瞄准健康照護和養老護理等社會需求日漸旺盛的重點行業,引導勞動者洞察職業發展前景、獲取技能培訓資源,發揮市場機制實現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三是要立足區域定位和本地稟賦,根據當地發展戰略和產業集聚態勢,以賦能本地產業發展為導向,優化職業院校的辦學地域布局,更新專業設置和課程標准,促進區域內的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高效融合與深度協同。

提升社會認可程度。要建立和完善技能的回報機制,增強技能人才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當前技能人才在自動化智能化車間的工作環境已經大有改善,要進一步提升產業工人因為掌握技能和成為技能人才而享受的經濟待遇、社會認可等,改變社會大眾對技能人才的刻板印象。增強產業工人主動提升技能的意願,幫助新生代勞動者明確符合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摒棄職業技能教育是“低層次教育”“淘汰教育”的刻板印象,致力於成長為高技能人才,而非盲目追求高學歷。對此,一是根據行業與崗位大數據制定薪酬指引,引導企業建立技能人才工資決定與增長機制,引導企業探索技能人才的技術成果轉讓收益分配、崗位分紅等多元激勵方式,推動實現企業與技能人才的經濟利益聯動。二是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的社會評價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探索開展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探索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與相應學歷教育學分的互認方式,實現技能人才的學歷和技能共同提升。三是重視技能人才的政治權益和社會保障,積極推薦技能人才參加挂職、評選勞模,拓展技能人才建功立業的空間,推動技能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享受與其他人才同等的待遇,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濃厚社會氛圍。

(責編:王燕華、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