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從春: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王從春2025年01月27日11:0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作者:王從春,系上海大學副校長、上海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在新時代的實踐探索,也是助力高品質生活、統籌發展與安全和實現高水平治理的重要手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作出具體部署。面對城市發展新趨勢、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通過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奮力譜寫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1.打造宜居城市,助力人民高品質生活

宜居城市是集高社會文明度、高經濟富裕度、高環境優美度、高資源承載度、高生活便宜度、高公共安全度為一體的,適宜居住的人類居住地的概念,是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城市更新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通過城市更新,可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並增強城市的安全性,從而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通過城市更新行動打造更宜居、更高品質城市空間,已然成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4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指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我國宜居城市建設的任務,已由完善基礎設施階段步入了質量全方位提升的新階段。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要“推動城市健康宜居安全發展”。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城市基礎生活設施的老化更新改造逐步推進、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城市文明創建工作成果顯著。從1981年到2022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顯著增長,從11.0萬公頃增加到258.0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3.0%,建成區綠地率提升至39.3%。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宜居城市建設,應重點關注老舊小區的更新和社區服務的完善,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城市更新就是要通過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改造提質增效,解決各類影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病”。因此,要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重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推動街區建設和關注社區服務完善等項目。推動老舊社區及城中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打造完整社區和全齡友好宜居社區,顯著提升城市空間的公平性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可獲得性。在這一過程中,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激發居民、企業等多主體的參與,共同創造舒適、安全、便利的宜居環境。此外,還可以聚焦於“一老一小”服務設施短板,實施老年服務站、托兒所、幼兒園等一批建設項目,銜接15分鐘生活圈,推進相鄰社區及周邊地區統籌建設、聯動改造,加強設施共建共享,拓展群眾身邊的公共服務。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宜居城市建設,要堅持物質空間改造與傳承優秀文化並重。文化作為城市身份的獨特標識,其保護、再生和升級是城市更新的內在要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應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場景還原,充分體現歷史遺址、傳統街區和經典民居的風貌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城市更新行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為城市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要多方引入現代設計理念、藝術元素等,激發新的文化活力,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物質環境建設和精神家園建設相統一的宜居城市。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宜居城市建設,要堅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相較於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更為注重城市品質的提升,既要關注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更要堅持以自然為根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此,在城市更新中,要增添綠色建筑與綠化景觀,提高城市的美觀度和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社區、住宅綠色化、低碳化、適宜化更新改造。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宜居城市更新建設的全過程,把可持續理念貫穿宜居城市工作的各個方面,書寫人民城市高品質空間更新的綠色答卷。

2.打造韌性城市,統籌發展與安全

打造韌性城市是實現人民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韌性城市強調城市在面對自然和社會外在沖擊時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保障城市生命線的能力,要在面臨自然和社會外在沖擊時“打不垮”“恢復快”。韌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發展與安全的方方面面。隨著城市系統的日益擴大,城市發展在取得繁榮成就的同時,也涌現出一系列問題,迫切要求城市韌性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發展不能隻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打造韌性城市是重要內容。國務院於2024年7月底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四項重大行動,明確了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的發展方向。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指出,要“持續提升城市設施韌性、管理韌性、空間韌性,推動城市安全發展”,為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提出了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在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均明確提出加快城市更新行動、打造韌性安全城市的目標,並據此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與韌性城市建設相關的政策與規劃,取得了顯著成效。

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韌性,要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造及老舊管線設施的全面改造升級。依托城市更新行動,高標准高質量推進城鎮供水、供電、燃氣供應及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更新燃氣管道等老舊設施。依據專項規劃及年度計劃,全面普查並有序改造不達標管道,同時強化物聯網感知設備的部署與聯網監測,有效提升對災害風險的動態感知、監測預警水平,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打造承受適應能力強、恢復速度快的韌性城市。

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韌性,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升級,增強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採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等多種方式,推進城中村改造,確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著重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積極推進“平急兩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確保城市在面對各類風險挑戰時,能夠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牢牢守住韌性城市建設的底線。

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韌性,要強化城市洪澇災害治理,扎實做好城市排水防澇工作。充分認識當前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的嚴峻形勢,全面落實排水防澇工作責任,加快實施易澇點和隱患點整治,持續推進“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建設,全面開展城市排澇通道的系統整治,強化洪澇聯排聯調,確保城市安全度汛,並穩步推動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和綜合防災減災水平。

3.打造智慧城市,實現高水平治理

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也是新時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智慧城市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城市新形態,是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智能化的全新理念和模式。當前,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正不斷為打造智慧城市賦能,不斷推動城市生產生活和社會治理向數字化、智慧化、智能化轉型。通過城市更新行動打造智慧城市,實現高水平治理,是城市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構建智慧城市能夠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優化城市資源分配,使得城市治理更加科學、精細和人性化。2012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於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並印發《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內容和條件作出了概括。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建設智慧城市。202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系統全面地對深化智慧城市數字化轉型作出了部署。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以城市更新工作為契機加快全域數字化城市轉型,明確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統籌好智慧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的科學布局。建立健全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引領數字社會、數字生態轉型。拓展數字技術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場景,利用數字孿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現有產業規劃和城市更新之間最優匹配模式。建設綠色智慧的生態文明,推廣智能交通系統,發展城郊精准農業,構建智能融合型電網,開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系統,有效促進城市更新向更加智慧、低碳的方向轉變。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實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序更新,筑牢智慧城市發展根基。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以適應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發展。重點建設涉及國計民生的信息共享網絡平台,提高居民群眾獲取數字服務的便捷性。探索超級計算機提取和分析城市運行數據新路徑,強化新型算力對城市治理的支撐作用。

通過城市更新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調動各方為城市更新行動提供必要的保障,堅持上下統一規劃和部署,形成智慧城市發展合力。創新工作組織機制,以雲服務平台形式組建城市更新跨部門協作團隊,採用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縮短決策鏈條,引入敏捷治理,促進各方面高效相互配合。此外,還要加強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相結合,建立智慧紀檢監督系統、推動城市更新過程審計監督全覆蓋,完善第三方智能化評價機制,促進城市更新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