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海鵬 張延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張海鵬 張延龍2025年01月21日09:0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作者:張海鵬 張延龍,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縱觀世界發展史,以生產力飛躍催生的歷次“農業革命”,無一不為經濟騰飛和國家強大提供了基礎條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也必然要求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實現這一跨越離不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沃土。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在農業領域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出的先進生產力,本質特征是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途徑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近年來,各地通過一系列創新性舉措,推動農業技術不斷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已處在由量向質轉變的關鍵階段。與此同時,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也要遵循自身規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立足我國國情農情,當前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守住一個底線,把握好兩個關系,實現三個目標。

守住一個底線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守住保障糧食安全這個底線。

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部門,承載著多重使命,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糧食生產是整個農業的根基,沒有穩定的糧食生產,農業新質生產力就無從談起。因此,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絕不能脫離或放鬆糧食生產,更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把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真正落實到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新技術深度嵌入糧食生產全過程,降低影響農產品供給的潛在風險,不斷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以農業新質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不僅體現在糧食生產數量的充足上,而且體現在促進糧食生產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耕地資源緊約束、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以及極端氣候沖擊等。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智能化、精准化、綠色化的農業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減少資源浪費與生態損耗,從而實現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例如,東北地區通過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依托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推廣保護性耕作,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糧食產量﹔南方稻作區通過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糧食生產與生態保護雙贏。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國家糧食安全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多方助力、持續發力,重點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把“中國飯碗”端穩端牢端好。

把握好兩對關系

一是把握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在農業經濟體系中新舊動能相互依存,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突破固有生產結構、拓寬農業產業邊界、實現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培育,也不能忽視運用新技術、新方式改造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發展的舊動能更新。通過新舊動能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形成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源泉。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各不相同,決定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並不唯一。不論是著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還是統籌推進新興產業壯大,或是潛心耕耘未來產業培育,都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緊密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開展。以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有所選擇、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真正取得實效。

二是把握好保護小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系。“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農戶家庭經營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小農戶的現代化,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改造小農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小農戶天然具有風險承受力弱、技術傾向保守等特點,不易與現代生產要素相結合,因而難以深度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關系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也關系小農戶的現代化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必須把保障小農戶基本利益作為重要前提。

為推動小農戶與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國通過不斷完善針對小農戶的扶持政策,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逐步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經過實踐探索,推動小農戶的組織化發展,讓小農戶通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深度參與由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形成的多元新型經營主體架構中,可以較好地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有機結合,使其在較大程度上分享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所帶來的收益。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涉及的利益主體更多元、利益關系更復雜,必須進一步創新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完善利益聯結分配機制,實現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共生共贏。

實現三個目標

首先,加強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科技創新。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科技基礎和應用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為提高耕地產出率、農業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等提供了重要支撐,科技創新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驅動力量。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農業科技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存在不少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追根溯源,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力量還比較分散,難以形成合力,難以支撐共性綜合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發。打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基礎,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應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各類農業創新資源和力量,提升農業科技系統化組織水平和體系化攻關能力,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產學研融合,把科研機構、大學、農業科技企業等更加有效地組織起來,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同向發力、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機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作物育種、畜禽種源、高端農機制造等瓶頸,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其次,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先進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隻有革命性技術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發揮實效,才能真正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盡管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發文數量、農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均已躍居世界第一,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夠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機制尚不完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通過數字化賦能,構建新型農業技術轉化途徑,將科研單位、學校及企業研發出的新技術及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通過遠程指導或直接管理,實現科技成果向農村延伸覆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全面升級。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及市場需求,推動農業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管理,創新農業科技成果管理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成果保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活動,培育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借助縣域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鄉村“科技小院”等,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推廣的“最后一公裡”。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科技帶動作用,構建支持和服務小農戶科技採納的政策體系,實現小農戶與農業科技成果有效對接。

最后,推動農業全面綠色轉型,逐步建立綠色低碳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農業的集約化、減量化、可持續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大肥大水”“大進大出”的農業生產方式,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是背道而馳的。而且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經濟發展的硬約束,農業系統的碳中和任務也十分艱巨和重要,農業低碳轉型迫在眉睫,這就要求農業加快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生產力。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突破口,通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及新技術,促進勞動力、土地、農藥、化肥、水等農業投入要素優化組合,推進耕地資源合理保護、農業用水高效利用、農藥及化肥減量化,逐步建立起綠色低碳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重視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創新性配置,實現要素組合的綠色躍升,同時加快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農業產業鏈的融合。積極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總結經驗,廣泛推廣,持續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

(責編:王燕華、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