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這不僅是我國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環節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也為開展全產業鏈的統計測度與評估、提升派生產業核算水平指明了發展方向。
重構現行行業分類體系 夯實全產業鏈統計基礎
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著眼全產業鏈布局的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逐步形成。然而,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難以精准對接全產業鏈的整體框架,無法適用於全口徑產業的分類體系。
從生產環節看,全產業鏈是整體概念,包括創作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產業運營、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環節。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下,急需從宏觀角度掌握其發展現狀,把握其發展態勢,預測其發展趨勢。
從產品形態看,全產業鏈的產品形態較為完整,既包括貨物產品,也包括生產性服務與生活性服務。因此,既可以從生產視角研究供給側的貨物供給與服務提供,也可以從消費角度研究需求側的貨物需求與服務滿足程度。對全產業鏈產品供需平衡關系展開分析,有助於發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短板所在,檢驗該產業發展是否滿足社會需求,是否符合國家發展戰略。
從核算方法看,僅將擴展后的全鏈條產業中的各類產品簡單匯總,局限於派生產業自身發展對經濟總體的貢獻是不夠的。以產業升級為中心,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另一個重要評價標准,是該產業鏈對其他產業的牽動作用。如果將前者稱為直接貢獻,后者即為間接貢獻。對直接貢獻與間接貢獻進行分析,有助於檢驗產業發展是否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是否實現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是否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
鑒於當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體系難以與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相契合,無法對新經濟活動精准歸類,也無法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水平的測度與評估,有必要對既有的行業分類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以期構建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框架,從而為全面推進全產業鏈統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透視全產業鏈發展過程 助力國情國力綜合研判
隨著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延伸與創新發展,單從某個行業角度審視經濟發展、研判國情國力,難以避免維度單一、視角狹窄的問題。派生產業核算從宏觀層面的社會再生產視角審視行業發展問題,通過社會再生產循環理論解讀全口徑產業再生產過程,揭示派生產業鏈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與各個階段的互促關系及制約因素,並通過全產業鏈發展過程的實景再現,助力國情國力的綜合研判。
大國經濟的特殊性決定了全產業鏈視角派生產業核算在我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門類齊全、獨立完整”針對的是所有行業匯總之后的社會總產品,而對於某個產業鏈條來說,其產品所屬類別是分割的,產業鏈條是斷裂的。雖然通過對不同品種產品生產的分析可以反映現代化生產過程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但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落地為社會視角的各類產業總產品實現。這就有必要將貨物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公共服務縱向貫通、整體把握,以更好體現全產業鏈產品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消費環節的有序運行。
全產業鏈視角的派生產業核算不同於行業產品視角。行業產品視角以產品本身的生產為主線,構建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目的在於反映產品本身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國際合作、地域合作或企業合作。而派生產業核算擴展了行業產品視角,以全產業鏈社會再生產過程為主線,盡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拓展到基礎產業環節或技術研發環節,向下延伸至市場拓展環節、生活性服務環節或公共服務環節等。
關於產業間縱向聯系的研究,目前多基於社會總產品視角,如基於社會總產品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鏈分析等。社會總產品是高度抽象與綜合的概念,難免抵消了產業間、產品間的發展差異,平滑了不同產業的發展趨勢,因而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具體的派生產業鏈進行深層剖析。特別是我國在實現了完整工業體系、齊全工業門類的基礎上,進行縱向的派生產業鏈分析更具重要意義。
一方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決定了全產業鏈視角派生產業核算在升級版產業鏈研究中具有獨特的關鍵地位。無論從產品視角還是派生產業視角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都會帶來產業鏈條的提升和延長。從產品本身的生產看,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由此形成的產業融合發展打破了以往對產品邊界的認知。派生產業社會再生產鏈條上的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構建了更加復雜的升級版產業鏈條,催生出更具關聯性的加長版供應鏈和產業鏈。因此,社會再生產視角下的全流程產業鏈研究的地位更為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縱深推進,決定了全產業鏈視角下的派生產業核算在國內外形勢研判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新發展格局的縱深推進,產業調整得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迫切需要了解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變動趨勢,特別是那些不同口徑、不同范圍、不同層次派生產業鏈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獨特作用、直接效益、間接影響等。因此,如何通過特色優勢實現派生產業鏈增長與產業升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更加需要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進行分行業的縱向產業鏈研究,尋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堵點與增長點,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擴展全產業鏈研究內容 完善派生產業核算體系
目前,關於全產業鏈的研究尚處於初級階段。拓寬全產業鏈研究內容、推動派生產業核算框架的完善與升級,是當前面臨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第一,通過派生產業生產核算,反映派生產業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派生產業直接貢獻指派生產業部門在自身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直接投入獲得的生產成果和創造的就業機會,通常體現為派生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及其增速。這一比重越高、增速越快,說明派生產業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就越大。派生產業生產核算首先要解決派生產業總產品的口徑或分類問題,即在現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基礎上,識別出派生產業的特征產品和關聯產品並重新歸類。派生產業生產核算是通過編制派生產業生產賬戶實現的,賬戶來源方記錄派生產業生產活動的產出,使用方記錄派生產業的中間消耗,平衡項是派生產業增加值。
第二,通過派生產業供給使用核算,揭示派生產業的供需平衡關系。派生產業核算的重要任務是既要從供給角度反映產品來源,也要從需求角度反映產品使用,這樣才能查找到阻礙派生產業鏈供需平衡的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從而提升國民經濟體系的整體效能。因此,通過編制派生產業供給使用表,展現派生產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關系,是派生產業核算的關鍵點和重中之重。目前,派生產業分類仍未達成一致標准,有些派生產業存在界定不清的問題。派生產業供給使用表可以明確派生產業的來源和使用去向,從而有效識別派生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清晰界定派生產業的具體類別,形成派生產業完整的分類體系,進而為提供更好的全產業鏈統計信息服務夯實基礎。同時,派生產業供給使用表還可以展現派生產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聯系和平衡關系,以揭示派生產業鏈條上的產業關聯度與協調關系。
第三,通過派生產業投入產出核算,分析派生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間接貢獻。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直接經濟聯系和千絲萬縷的間接依存關系。派生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直接貢獻上,還體現在間接貢獻上。間接貢獻指派生產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派生產業之外的產業)發展而產生的經濟貢獻和創造的就業機會等,旨在從全局上、宏觀上把握派生產業全產業鏈生產狀況及其對國民經濟的總體貢獻。間接貢獻可通過派生產業投入產出表測算的乘數效應來反映,比較常用的是影響力系數。派生產業的影響力系數是指派生產業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該系數越大,說明派生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也就越大。
第四,通過派生產業全方位統計監測,評估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全產業鏈的統計監測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新興產業或重要產業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如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有必要從產業鏈視角進行全方位的統計監測,以匹配產業發展需求及國家戰略目標。
總體來說,拓寬派生產業全產業鏈的研究內容與研究領域,不僅能夠顯著提升產業鏈核算的精確度和全面性,還能更精准地評估派生產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當產業鏈研究內容得到科學、系統且有效的擴展時,就標志著派生產業核算能力正處於不斷提升的階段,派生產業核算體系正在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