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健康資源跨期配置優化路徑與政策選擇研究

2024年10月17日16:1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南京審計大學吳傳儉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健康資源跨期配置優化路徑與政策選擇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7AGL02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徐曉莉、張京奕、羅琰、郭風龍、王玉芳、於娛、朱友艷。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將健康納入一切政策”和“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等系列指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闡明健康資源跨期錯配原因的基礎上,對全生命周期、健康風險周期的配置方式進行優化,使健康資源、健康服務產品、健康風險在全生命周期上實現最優匹配,推動形成健康風險社會共治格局,確保包括弱勢群體在內全體人民顯著公平獲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並大幅提高健康水平,為實現高水平全民健康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理論與對策建議。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健康產品是所有消費產品中用來維護健康、治療疾病和保障生存的特殊產品,因而健康產品生產和消費應該放在優先地位。但健康產品尤其是與疾病治療的相關產品,由於疾病發生的不確定性,在經濟資源分配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其健康資源配置和產品生產的數量不足或偏離最優配置水平問題,以及人們在可支配財富中預先用作健康保障資金的儲備和配置方式也相應存在總量不足或缺乏效率等問題。

從更加理性的角度,人類社會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生存與發展,健康既是維持人類生產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因而健康資源在所有經濟資源配置中,應該始終處於優先戰略地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針對健康產品生產與供給中存在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和質量不平衡等供給側問題,以及健康產品消費或使用中的過度醫療、非理性競爭和健康保障資金儲備不足與配置方式不合理等問題,有必要通過適度的強制措施、合理的經濟激勵和必要的健康服務管制,對健康資源的配置總量、配置方式結構和優質健康服務產品供給進行錯配糾偏和優化改進,確保全體國民都能夠獲得必要的高質量健康服務產品,推動健康風險治理和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和早康復。

健康產品生產和消費使用的供給側與需求側中存在問題的主要成因,在於健康風險損失在時間和數量上的不確定性,從而容易受到現實中確定性消費需求的不利影響。在經濟資源配置上,人們將經濟資源總是優先配置到確定性消費需求的滿足上,而不是用於優先滿足或然性消費需求。行為經濟學對人們的這種資源配置行為的原因解釋,在於人們很容易不能滿足需求,在心理賬戶上將其編碼為“損失”,導致確定性心理損失或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的心理緊張,與未必發生的風險損失及需求相比較,更容易佔據優先安排的位置,從而很容易導致用於應對健康風險的資源錯配問題,尤其是用來滿足未來需要的跨期配置健康資源,更容易受到時間偏好不一致的影響。隻有將經典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理論方法相結合,闡明健康資源跨期配置的成因,並採取針對性措施,才能對資源錯配進行合理糾偏,並根據資源優化配置理論方法不斷促進配置方式優化調整。

經濟資源的配置目標在於用最小的資源投入總量獲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從而使人們的消費需求在資源消耗程度最低的水平上實現消費需求的充分滿足。健康資源作為經濟資源中的特殊資源,所有健康保障政策無非就是將有限的經濟資源,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選擇和不斷優化,在確保最大程度生產出具有高水平身心健康的全體國民基礎上,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價水平,以不斷降低健康資源佔用數量,或者用有限的健康資源實現最大的產出水平。

要優化配置好健康資源,必須充分滿足有效配置的三個基本約束條件:一是確保健康保障所需求或者需要的健康產品與服務的充分滿足,總供給與總需求必須保持在有效平衡的水平上﹔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健康產品與服務生產的經濟資源消耗,尤其是收入水平較低的家庭的健康保障資金的佔用,其中最典型的途徑就是用健康保險的少量保費替代大額醫療儲蓄,以及少量的健康風險治理投入使醫療費用支出顯著減少﹔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資源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既要實現健康產品生產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組合,又要實現生命健康生產的優質健康產品、優質健康服務和疾病治療或健康促進的正確匹配,並激勵健康產品生產者和健康服務提供者的積極性。

由於經濟資源配置的有限性、健康生產信息的不對稱性、經濟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等,再加上對健康服務產品需求總是超越現實生產能力,因此現實生產能力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健康服務產品需求總是存在供給與需求矛盾沖突,尤其是對更健康、更長壽和更幸福的特殊追求的矛盾沖突更加明顯。諸如購買健康保險和具有保單抵押價值的人壽保險等消費型資源跨期配置方式,普遍存在保險密度和深度偏低問題,從而導致保額嚴重低於健康風險損失。因此,健康資源配置還需要通過健康產品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優質健康服務區域分布的優化,推動醫療技術和新藥研發技術創新,以及健康保障資金配置方式的優化調整,不斷提高健康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現代文明社會已經擺脫了原始社會拋棄老弱病殘的野蠻蒙昧狀態,既不輕言放棄一個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會盡力規避任何嚴重危害生命安全的健康風險。也正因人們不能輕易放棄健康和生命,所以現代社會採取了多種形式的集體互助疾病治療付費方式,以應對一個集體成員可能隨時發生的健康風險和疾病。醫療費用的預付費制度和眾人共籌等集體保障方式,正是人們的經濟能力和社會責任的共同體現。沒有社會責任或者家庭責任也就沒有共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更不存在所謂保障國民健康的國家責任。也正因如此,與經濟目標密切相關的健康資源跨期配置,總是與面臨醫學倫理或道德規范的沖突問題。一個生命到底是否值得花費大量的經濟資源加以挽救,以及用多大的經濟代價進行挽回,並且被挽救者在治療過程中承受多大的痛苦,都需要加以慎重考慮。

對健康風險因子抑制或積極防治通常面臨兩難性問題困擾,這是由於健康風險因子產生及其對生活和消費行為的影響具有辯証關系。人們在消費某種產品或者服務獲得所需要的效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負面的效應,諸如吸煙、飲食、居住和就業環境,等等。因而,到底用多大的經濟代價和消費需求的抑制,才能消除各種消費或生活方式中的不利於健康的負面效應,也與認識和經濟收入的水平密切相關。而這些健康風險因子是非常廣泛的。顯然治理起來的難度也是很大的,越是不健康的消費產品或行為往往越具有成癮性和短視性,既對健康造成傷害,也大量佔用了本可用於健康保障的資金。

事實上,人們對健康風險的厭惡,使人們總是在設法干預不健康的風險因子,但對健康風險因子的干預不僅需要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有時還需要具有更高水平的生產能力。不但解決藥物的不良反應需要不斷提高醫學科學水平,即便是應對諸如手機輻射性傷害,也同樣需要提高應對負面影響的生產技術。我們在健康風險因子的干預上,顯然隻能採取更少使用的方式,免於直接遭受健康風險因子的危害,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技術提高,這些方式終將發生改變。

對此,該成果更多側重於更加迫切的經濟資源配置問題,也就是將有限的資源按照問題的急緩輕重,確定優先配置使用的領域,以期望用最小的經濟代價換取更健康的身體,並實現全生命周期財富最大化,然后以此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和財富的良性發展。盡管維持人的生存和發展既需要日常消費食品的滿足,更要滿足對必要的高質量健康產品的需求,而正如傳統經濟學在分析經濟資源稀缺性時所強調的那樣,二者往往存在可支配資源或者收入上的沖突,而且健康產品和食品消費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食品消費比健康產品與服務消費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和現實迫切性等。

通過合理配置健康資源實現高水平健康保障目標的命題,包含著兩層基本含義:一是確保全體國民獲得必要的高質量健康服務,以保障身心健康這個基本前提得到充分滿足﹔二是利用健康的身心創造更多勞動財富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上為自己生產出更多真正自由的時間,為自身全面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自由支配時間。幸福是勞動創造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奮斗者的新時代”,要確保人人都能通過自己辛勤勞動獲得更多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機會,就必須首先確保人人都能夠獲得全方位全周期優質健康服務,這是健康資源配置和健康保障的基本要求。

健康儲蓄方式能夠形成更好的健康保障資金籌集預期,並且可以更好地調節各種現實消費或者資金使用需要,但也容易受到大額醫療費用支出困擾,需要大病保險提供補充保障。諸如健康保險等消費型的配置方式,雖然可以通過支付少量的連續保費或期權費,獲得當期最大消費體驗和需求滿足,但也面臨保險覆蓋范圍偏離實際需要困擾,也需要儲備一部分用於應對保險補償范圍之外的費用支出。面對健康保障和生命健康生產的特殊需要,有時不得不通過向政府或社會尋求醫療救助或借債,彌補健康保險和儲蓄與必要的優質健康服務需求之間的缺口。

因此,健康資源配置難以通過某種或幾種方式就能充分滿足未來應對健康風險的需求,隻有通過多種配置方式的有效補充,才能充分利用各種配置方式的優勢,使有限的經濟資源實現充分的健康保障,從有限資源中獲得最大的健康保障和財富投資回報,從而在實現有效健康保障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實現全生命周期財富最大化,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健康和財富准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的階段性目標,也是未來健康保障事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的突出特色在於構建了兩階段健康生產函數,從而在兩階段健康生產函數基礎上,從影響健康資源配置的信息距離、利益距離、決策的時間跨期偏好和空間偏好等四個維度構建主體分析框架,在細節上融入行為經濟學等方法體系,進而完成了對健康資源跨期配置問題的系統性研究。

在學術價值方面,該成果提出了健康普惠金融理念,這對改變人們的健康資源配置理念和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學術價值。據此,該項目將健康資源配置的理念從直接的健康保障目標,進一步提高到實現全生命周期財富最大化的目標,這對健康資源配置和健康保障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學術價值。在應用價值上,為更好地解決資源配置總量不足和配置方式不合理,以及解決辦法提供從理論、方法手段和實証結果上的支持,從而為人們如何根據自己的配置方式選擇偏好和經濟能力選擇更好的資源配置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也對現實資源配置情況和健康保障效果進行了實証調查分析,提供了國內外健康資源跨期配置的實際案例和經驗借鑒。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