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克特羅小說藝術研究

2024年09月05日10:4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國人民大學陳世丹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克特羅小說藝術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BWW038),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多克特羅小說藝術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立論依據,以杰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資本主義精神分裂分析、哈桑的后現代主義、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與元話語的終結、德裡達的解構主義、福柯的權力話語、巴赫金的對話、巴特的符號學、哈琴的歷史編撰元小說、鮑德裡亞的超仿真、羅蒂的啟迪/教化哲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紀登斯的關於全球化和后現代社會的討論、懷特等人的新歷史主義、布克金的社會生態學、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態后現代主義等理論為觀點支撐,系統研究美國后現代左翼作家多克特羅的11部小說文本,深刻探討多克特羅用不斷創新的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表現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揭示人被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力量所異化的命運,批評資本主義權力政治,提出社會主義主張,追求社會公正的小說藝術。

該成果研究的目的是為促進我國新時期的文學創作、文藝理論研究、文學批評以及外國文學教學,為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立論依據,以杰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資本主義精神分裂分析、哈桑的后現代主義、德裡達的解構主義、福柯的權力話語、巴赫金的對話、懷特等人的新歷史主義、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態后現代主義等理論為觀點支撐,系統研究多克特羅11部小說文本,深刻探討多克特羅用不斷創新的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藝術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表現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批評資本主義制度,宣揚社會主義思想,追求社會公正的小說藝術。

多克特羅(E L Doctorow, 193116~2015721)是美國后現代左翼文學的杰出代表,是美國當代公認的一位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后現代主義小說家,他帶著明顯的社會主義意識進行小說創作,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表現后現代人類經驗。他的作品多數以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和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為題材。在小說創作中,多克特羅以獨特的后現代主義藝術技巧、后現代倫理敘事手法,深刻探討政治主題:批判資本主義,宣揚社會主義,表現后現代倫理思想,追求社會公正。

多克特羅用后現代主義寓言小說《歡迎到哈德泰姆斯來》(1960)和后現代主義科幻小說《像真的一樣大》(1966)解構美國夢,表現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內在的邪惡和權力機構的險惡。多克特羅探尋人類社會不能持久地令人滿意地發展甚至自我毀滅的主要原因:一是寓言小說《歡迎到哈德泰姆斯來》所揭示的以剝削和自私為特點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內在的邪惡,二是科幻小說《像真的一樣大》所暴露的資本主義社會權力機構的險惡。

多克特羅在《但以理書》(1971)中,用歷史編撰元小說和創傷敘事重構和重新解釋歷史。他用真實的歷史事件與虛構的情節結合構成的歷史編撰元小說和創傷敘事文本重構和重新解釋歷史,展現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的社會風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洶涌的反戰浪潮、反傳統文化的學生運動、風靡全國的搖滾音樂、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和反抗、嬉皮士的出現、進步人士遭到政治迫害等,暴露資本主義把人民當成敵人、對人民實施政治暴力的法西斯統治的本質,同時強烈呼吁實行真正的人道主義民主政治。

在《拉格泰姆時代》(1975)中,多克特羅將自己對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和階級斗爭的思考與歷史的不確定性結合,揭示人被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力量異化的命運﹔用蒙太奇等多元敘事技巧、神話化的歷史、拉格泰姆音樂化的節奏和結構,重寫美國20世紀初期的歷史,表現了多克特羅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和種族歧視,主張取消階級和等級的政治觀點,宣揚承認差異、相互包容、人人平等、相互關愛的后現代倫理主張。

多克特羅用成長小說、無產階級教育小說和政治小說構成《魚鷹湖》(1980)的后現代主義種類混雜的敘事文本,將政治與藝術構為一體,暴露和諷刺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互利關系和社會犯罪。他以三角戀愛的驚險故事為敘述框架,用散文和詩歌兩種文體、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兩種敘事形式、大量亮晶晶的語言碎片拼成的文本結構,使歷史小說化,批評資本主義剝削造成的社會不公正,重寫工會斗爭的歷史,表現苦思冥想與探索追求、男性與女性、父親與兒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等二元對立的事物。

多克特羅在小說中消解作者的權威,去除敘述者中心,從多角度觀察、多聲音敘述,用多樣雜糅的結構和多元變化的技巧構成狂歡化敘事,用平行結構、戲仿和直接引用構成互文敘事,用這樣的后現代倫理敘事表現和深化作品的主題,表現后現代倫理思想,揭示后現代人類經驗中倫理關系和道德秩序的變化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和導致的不同結果,為后現代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教誨。

在《世界博覽會》(1985)中,多克特羅將小說與回憶錄混合構成后現代倫理敘事,消解形式虛構,表現生活的可實際觸知感,描述企業資本主義的失敗。多克特羅用后現代主義敘事技巧與現實主義細節描寫結合的后現代倫理敘事,暴露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與官場相互勾結的社會丑惡。

多克特羅在《比利·巴思蓋特》(1989)這部驚險恐怖小說中,打破現實與歷史的界限,既有后現代主義敘事技巧對資本主義的解構和批判,也有現實主義細節描寫所暴露的社會黑暗面,暴露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下黑社會與官場相互勾結、掠奪百姓的社會丑惡以及他們之間的激烈沖突。

在《自來水廠》(1994)中,多克特羅用揭丑新聞報道與哥特式驚險故事混合的后現代倫理敘事,暴露在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外科醫生薩托裡斯給一些奄奄一息的資本主義大亨們注射從紐約街頭的窮孩子們身上殘忍獲得的生命液和組織,使那些大亨們在他的霍爾丁水庫下面的地下墓穴實驗室裡苟延殘喘。小說揭示無控制的資本主義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下層社會的窮人和孩子們的苦工和生命來添加燃料的,表現了資本主義擴張對人性的毀滅。

多克特羅用多語類、多形式和多體裁雜糅構成后現代狂歡化倫理敘事結構,揭示現實文本的多元性和歷史文本的不確定性。在《上帝之城》(2000)中,多克特羅提供了一種由語言碎片式的傳記概略、荷馬韻文式史詩、宗教祈禱和按流行標准爵士樂模式的即席創作等,構成種類混雜的非線性后現代倫理敘事文本解構現實,重構歷史,描述科技,探討哲學,質疑上帝的存在,重組宗教和家庭等。小說表明,現實是一個多元的原子化的文本,一個無定形、充滿暴力的世界﹔歷史是知識話語與權力話語加盟的產物,是按照統治階級的主導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觀反復撰寫的文本,其本質是虛構的和不確定的。

在表現南北戰爭歷史畫面的小說《大進軍》(2005)中,多克特羅用后現代多元化倫理敘事,用詩性的語言結構消解元歷史並重寫歷史、解釋歷史,允許“他者”和差異的正當存在,以可能發生的事件替代傳統歷史敘事中所謂實際發生的事件,給予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一種想象的解釋。小說用階級分析方法表現人類生存這場大進軍中美國多元文化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從黑人身份認同、女性社會地位等具體問題到科學控制的社會中人的價值、人的權力欲望、人的生存目的與生存方式等抽象問題。

在基於1947年紐約曼哈頓第五大街北部一間破舊房子裡淒慘死去的考裡爾兄弟的故事創作的《霍默與蘭利》(2009)中,多克特羅將事實與虛構混合,構成后現代倫理的具有挑戰性的幽閉敘事,表現資本主義社會中悲劇的個人“自立”與社會冷漠。小說用這一最引人注意的反諷提醒人們:當代人類所處的真實狀況不是“自立”而是相互支持和關愛,明確主張承認差異,尊敬他者,承擔對他者絕對責任的后現代倫理的正義觀。

多克特羅不斷創新的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狂歡化、互文性倫理敘事與作品中所表達的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及其后現代倫理思想相得益彰,實現了深刻的主題思想與創新的藝術形式的辯証統一。

后現代左翼作家多克特羅在小說創作中用不斷創新的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表現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解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歷史,批評資本主義權力政治,用階級分析方法表現美國多元文化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宣傳社會主義思想,追求社會公正,主張重構現實和歷史,實現了形式創新與意義深度的辯証統一。多克特羅的小說藝術為當代世界進步文學的發展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三  成果的創新之處

創新之處:(1)將后現代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歷史主義、生態后現代主義等理論探討與多克特羅小說文本分析相結合,跨學科、多角度地研讀小說文本﹔(2)系統地探討多克特羅不斷創新的多元變化的藝術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3)全面地闡釋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4)深刻地論述多克特羅批評資本主義權力政治,表現美國多元文化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宣傳社會主義思想,追求社會公正,主張重構現實和歷史的政治主題。

突出特色:(1)系統探討了多克特羅不斷創新的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藝術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2)深刻闡釋了美國后現代左翼思想﹔(3)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

主要建樹:(1)通過對多克特羅小說的系統研究,全面梳理了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藝術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2)建構了后現代主義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3)深刻探討了美國后現代左翼思想。

四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立論依據,借鑒杰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德勒茲與加塔利的資本主義精神分裂分析、哈桑的后現代主義、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與元話語的終結、德裡達的解構主義、福柯的權力話語、巴赫金的對話、巴特的符號學、哈琴的歷史編撰元小說、鮑德裡亞的超仿真、羅蒂的啟迪/教化哲學、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紀登斯的關於全球化和后現代社會的討論、懷特等人的新歷史主義、布克金的社會生態學、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態后現代主義等理論為觀點支撐,系統研究美國后現代主義左翼作家多克特羅的11部小說文本,深刻探討多克特羅用不斷創新的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敘事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狂歡化和互文性倫理敘事,表現后現代政治左翼思想,揭示人被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力量所異化的命運,批評資本主義權力政治,提出社會主義主張,追求社會公正的小說藝術,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該成果以其對多克特羅小說中后現代主義多元變化的藝術技巧和多樣雜糅的文本結構及其構成的后現代倫理敘事的全面梳理,對后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的建構以及對美國后現代左翼思想的深刻探討,而對我國新時期外國文學研究、文學批評理論建設產生重大學術影響。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