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第三屆“中國德國史研究青年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

2024年11月08日09:18

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德國史研究青年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順利舉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9名專家學者作為點評專家出席了本次活動。共有32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25所國內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會上發言,並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學術探討。

論壇開幕式於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西校區國際大廈多功能報告廳舉行。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法人、秘書長王宏波研究員主持了開幕式,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雪濤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景德祥研究員分別致辭,青年論壇的全體與會人員出席了開幕式。李雪濤教授首先就青年學者的意義進行了深入闡釋,隨后強調學者對詞匯和概念的精確使用,是一切學術工作的基礎﹔對概念深入到語言本身的剖析,使我們對於問題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別人翻譯上。再者,他強調要跨文化地理解中德歷史,回到對方語境來理解。最后,李雪濤教授希望各位青年學者的研究,不僅對歷史學做出貢獻,也會在未來對中德關系發揮巨大作用。景德祥研究員首先感謝了本次中國德國史青年論壇的承辦方——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然后回顧了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的歷史,同時表達了對參與本次論壇中青年學者們的期待,並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在隨后的主題講座環節,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北京大學李維教授和南京大學王濤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戰后日本與德國對戰爭反思之比較——對仲正昌樹<日本與德國:兩種戰后思想>的解讀》、《納粹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大語言模型對德國史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的講座。從李雪濤教授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仲正昌樹從哲學、政治和公眾層面入手,分析了戰爭罪責反思的方法,認為德國比日本較為完整地完成了對二戰的反思。李維教授回顧了“法西斯主義”的概念史,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進行了區分,強調了歷史研究中的實証層面,鼓勵青年學者們以扎實的証據為基礎,敢於做具體的研究。王濤老師強調大語言模型對史料搜集工作的有效性,他認為大模型工具出現以前,歷史學者關注數字人文、數字史學需要一定的門檻,有了大模型以后,跨學科研究會更加容易。

另外,本次論壇還設了六個分論壇。分論壇採取“發言報告-總結評議”的形式,各位專家學者對青年學者們的報告進行講評與研討。為彰顯學術開放精神,本次論壇全程保持公開狀態,吸引諸多同學旁聽學習,會議現場眾人交流活躍、氣氛高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員、王宏波研究員、王超副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李雪濤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維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王濤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范丁梁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孟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周施廷副教授分別主持了六個小組的討論,並做了點評。參會同學准備充分、匯報精彩、討論熱烈,點評專家總結了每篇論文的優點和不足,提出了專業的修改意見。不少同學表示,這種寶貴的經歷將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發展產生長久的影響和重要的推動。

19日的閉幕式,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秘書長王超副研究員主持。各組匯報人分別就本組發言與研討情況做了總結匯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景德祥研究員在閉幕式致謝,就中國德國史研究的美好前景進行了展望。我們相信,在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的號召和帶領下,未來中國的德國史研究將會變得更加欣欣向榮!

(供稿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胡琨、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秘書處)

來源:中國世界史研究網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