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式現代化與婦女發展”研討會暨中國婦女研究會2024年年會在京召開

2024年11月06日11:30

2024年9月28至29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國式現代化與婦女發展”研討會暨中國婦女研究會2024年年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58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圍繞大會主題、9個專題等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性別研究視界”微信公眾號近期將陸續推出會上專家學者們的精彩觀點。本期推出大會發言觀點集錦。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統計局、全國婦聯機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各省區市婦聯婦女研究工作相關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領域、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等專家學者58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大會發言圍繞女性參與高質量發展、女性參與協商民主、中國性別統計工作、人口高質量發展中的家庭建設、更好地發揮婦聯橋梁紐帶作用、婦女權益保障的法律制度體系、促進數字福祉均等、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擔機制、新型婚育文化、婦女權益保障公益訴訟、中國性別平等良好實踐及國際傳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

助力新時代婦女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助力新時代婦女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認為,現代化國家建設為中國女性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女性作為人類的重要成員,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家庭生活等領域,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性別平等作為17個發展目標之一,進一步凸顯了女性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使促進女性發展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議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消費驅動作用增強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將為中國女性參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更為廣闊的舞台。

緊隨國家發展步伐,中國統計工作在婦女發展和性別平等領域的實踐也取得了從無到有、逐步優化的不俗成績。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司長張琳介紹,經過30余年的努力,中國性別統計工作制度建設更加規范、監測內容更加豐富、工作機制更加健全,形成了以《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統計監測和性別統計監測為主要抓手,以時間利用調查、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等專項調查為重要補充,以性別統計資料和分析報告為宣傳媒介的工作體系,不斷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未來,國家統計局將加快形成性別統計監測制度,建立有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的性別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進一步推動性別統計工作向深向實發展,用豐富翔實的統計數據展示我國婦女事業和性別平等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

近年來,婦聯改革成效顯著,組織體系、治理結構、機關組織進行了優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統一戰線教研部主任褚鬆燕教授分享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婦聯取得的成效,指出了面臨的挑戰和任務,提出要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增活力。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找准工作著力點履職盡責,夯實黨執政的婦女群眾基礎,牢牢扎根基層,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婦聯干部隊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發揮婦聯的橋梁紐帶作用。

性別平等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五個目標,並且性別平等與女性賦權對實現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中國在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及其他促進性別平等與女性賦權的關鍵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及地方採取各種措施及試點工作,產生了很多良好實踐。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婦女與女童工作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陸海娜教授提出,這些良好實踐如果能得到國際推廣,對相關地方和機構是巨大的鼓舞,可以為他國推動性別平等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有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對此,可以研究國際傳播戰略,組織專門力量收集各地良好實踐,產生國際知識產品,開發和拓寬推廣渠道,培訓傳播力量,等等。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婦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婦女權益保障,大力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與會專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婦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展開了熱烈地研討。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干,以民法典、刑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為支撐,包括諸多法律法規在內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律體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一處處長劉斌介紹,2022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了修訂,對婦女權益保障制度機制作出了更加全面系統的規定。下一步,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關“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的決策部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新時代婦女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副廳長邱景輝提出,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護領域的原創性成果和生動實踐。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監督保障婦女權益保障法的統一正確實施,需要更加注重相關領域執法司法制度機制的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保障相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底線思維,更加注重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的精准規范。圍繞婦女發展綱要積極穩妥拓展婦女權益保障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既要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際,也要主動對接促進婦女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公約。

協商民主強調公平審慎的公共對話。女性在公共協商中的數量代表能否真正推進實質性民主參與?圍繞此問題,浙江大學郭夏娟教授運用實地實驗方法,從過程維度探析女性數量代表的作用效果及其機制。研究發現公共協商中女性數量代表對互動行為和女性利益表達都具有顯著積極作用,同時結合發言規則、權威干預兩個調節變量,形成協商過程中影響女性實質代表的整體作用機制,這對現實中協商民主機制建設具有啟示意義。隨著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推進並將協商民主作為“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該發現從一個特定角度預示著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女性參與機制建設的重要性。

促進性別平等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目標,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使得“性別數字鴻溝”問題凸顯。數字福祉是指數字技術在信息社會中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有益影響。北京師范大學韓文靜老師從接入、使用等維度衡量數字性別鴻溝。基於“數字福祉”概念,以主觀幸福感為切入點,利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採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証檢驗了數字接入和數字使用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作用路徑,識別了男性和女性群體的性別差異化影響機制。基於研究結果,韓文靜老師從信息設施建設、女性數字技能培訓、女性數字經濟參與、優化婚姻政策等角度提出促進性別數字福祉均等的政策建議。

人口高質量發展中的家庭建設和婚育文化

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人口高質量發展中的家庭建設和婚育文化也是本次研討會的焦點。

中國婦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菊華認為,人口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家庭發展與建設。家庭是個體幸福生活的基石、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國家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基本、文化傳播與創新的首要場域及應對現代化挑戰的回旋空間。當前,中國家庭結構、功能、關系都發生了巨大且深刻的變化,對新時代的家庭建設提出新的訴求。從“為何建”“建什麼”“誰來建”“怎樣建”四大要素出發,楊菊華教授系統討論了家庭建設的意義、基本內涵、責任主體與進路策略。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馬焱研究員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視角對新型婚育文化進行了研究。她認為,新型婚育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既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張,也應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理念,體現時代進步潮流。適齡婚育、平等尊重、自主負責、夫妻共育、互愛和合,這些內涵特征共同構成了新型婚育文化的核心要義,為現代社會婚育觀念的重塑提供了理論基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應立足中國實際,順應文明潮流,既體現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生育休假制度……”。而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擔機制,是推動完善生育假期制度的關鍵,也關聯我國生育保險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協同改革。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袁濤研究員基於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推動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擔機制,協同深化生育保險改革完善的系統協同思路,提出借鑒國際國內改革實踐先進經驗,進一步優化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推動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擔機制的若干對策建議。

會議還設置了9個專題,分組研討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婦女兒童和婦聯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新中國75年促進婦女發展的歷程經驗與啟示、婦女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文化強國建設與性別平等、婦女兒童權益的制度保障、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研究、人口發展與生育支持、婦女與婦女組織參與治理。並舉辦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壇、省區市婦聯婦女研究工作交流會和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建設交流會。

來源:性別研究視界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