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以“景教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新疆吐魯番市開幕,會期4天,來自德國、英國、日本等9個國家和地區、4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6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考古發掘新進展,探討國際景教研究、吐魯番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向、新合作。
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於2021年、2023年由中山大學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聯合發掘,出土了大量紙質佛經、道經及景教文書,文種包含漢文、敘利亞文、回鶻文、粟特文等,作為景教研究的珍貴樣本和吐魯番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入選為“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考古發現反映出,景教曾經在吐魯番流行,其經典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與佛教、道教、摩尼教和睦相處,並呈現出多元文化共存、多種文明交流互鑒的景象。”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龍說。
據調查,吐魯番西旁景教寺院遺址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時間跨度較長、形制與功能清晰、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景教遺址,它不僅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例証,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更是宗教中國化的生動教材,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獨特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吐魯番盆地,作為新疆的樞紐,幾千年來,語言不同、膚色各異、信仰有別的不同人群在這裡握手作揖,交易買賣、和諧共處,共同創造美好家園,沉澱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
吐魯番學是對吐魯番豐富文化遺產進行研究的學科,作為與敦煌學齊頭並進的姊妹學科,內涵豐富、后勁十足,近年來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越來越多的豐碩成果,對於深化吐魯番歷史文化、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黨志豪在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是吐魯番學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國際景教學術交流的一次盛會,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充分利用這次研討會的機會,深入交流、廣泛探討,共同為吐魯番學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專題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山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吐魯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市文博院(博物館)承辦,旨在為國內外學者搭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平台,為景教研究、吐魯番學研究帶來新視角,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
自2005年8月吐魯番學研究院成立以來,陸續召開了六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河西走廊到中亞:絲綢之路文明學術研討會、繁採揚華——首屆吐魯番學研究生論壇等一系列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同世界各國學者在吐魯番學研究的國際合作日益加強。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