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閻盛國:出土簡牘對黃帝征戰敘事及兵學思想的書寫

2024年10月08日09:0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簡牘兵學文獻分類整理與綜合研究”負責人、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

出土簡牘價值寶貴,在一定程度上可印証古史研究,使原有文本敘事更為豐富細致。它所涉領域廣泛,若從兵學角度切入,可以發現有些出土簡牘具有豐富的兵學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這些簡牘中的戰爭敘事及兵學思想書寫,有助於提升對傳統兵學文化的認知。眾所周知,黃帝是上古時期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也是簡牘文本書寫的重要角色之一。值得關注的是,出土簡牘書寫了黃帝征戰,呈現了早期軍禮及其兵學思想。

不朽武功:黃帝艱難征戰天下

黃帝征戰天下,具有一定神奇色彩。不僅表現在征戰對象眾多,而且體現在征戰的地域遍及南北東西。

黃帝征戰在傳世典籍中有書寫,《史記》記述“與炎帝戰”“與蚩尤戰”。銀雀山漢簡《黃帝伐赤帝》對黃帝征戰的書寫,斑斕多彩。黃帝征戰天下四方:一是“南伐赤帝”,二是“東伐青帝”,三是“北伐黑帝”,四是“西伐白帝”。其中“四帝”之名——“赤帝”“青帝”“黑帝”“白帝”,是以“四方之色”而命名。不難看出,居中央者為黃帝。黃帝征戰的結果是“勝四帝,大有天下”。合而觀之,《黃帝伐赤帝》中的“五帝”與司馬遷《史記》所言“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明顯不同。這也反映了兵學書寫者與史學書寫者在觀念認識上的分歧。

《黃帝伐赤帝》“至於”某地、“戰於”某處的書寫方式,使黃帝征戰“四帝”的作戰地點和地形得以大體呈現。例如,黃帝“伐赤帝”“至於□□”“戰於反山之原”。作戰地點殘缺,地形是“反山之原”。由此可知,黃帝“伐青帝”的作戰地點是“襄平”,地形是“平□”。黃帝“伐黑帝”的作戰地點是“武隧”,而地形殘缺。黃帝“伐白帝”的作戰地點是“武剛”,地形殘缺。傳世的《孫子兵法》可印証黃帝征戰“四帝”之說,正如《孫子·行軍篇》:“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北宋梅堯臣注解黃帝“勝四帝”的地形:“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梅氏注解對於認識黃帝征戰“四帝”的作戰地形有參証的作用。黃帝征戰“四帝”的作戰地形由此找到了大致答案:一是“處山”,即山地。二是“處水”,即水上。三是“處斥澤”,即沼澤地。四是“處平陸”,即平原陸地。由此推定,黃帝“伐青帝”的作戰地形“平□”是平原陸地,故此,“平□”可補釋為“平陸”。從以上分析看出,《黃帝伐赤帝》不僅注意黃帝作戰地點的記載,而且留意作戰地形,這種寫作方式突出了作戰地理環境對於戰爭勝敗的重要影響。

不僅如此,《黃帝伐赤帝》記載了黃帝制勝“四帝”之術。以今觀之,黃帝既重視地形,也重視戰術,還重視戰略。概言之,黃帝注意利用地形,也講究“右陰,順術,背沖”戰術,還留意實施政治和經濟戰略:“休民”“熟谷”“赦罪”。換言之,黃帝注意休養民眾、使糧食豐收和赦免罪人,做有利於民眾的事情,贏得人心歸附,以此佐助自己取得天下。總之,《黃帝伐赤帝》從地形、戰術、戰略三個層面闡述黃帝制勝“四帝”之因,明顯要比《孫子兵法》僅從地形視角闡發更全面、科學。此外,銀雀山漢簡《見威王》對黃帝征戰尚有資料補充,有“黃帝戰蜀祿”之說。

綜上,黃帝艱難征戰天下,《黃帝伐赤帝》《見威王》是重要縮影,彰顯了不朽武功。需要注意的是,簡牘文本關於黃帝征戰四方且戰無不勝的書寫,明顯帶有一定的渲染色彩,書寫者似乎有意塑造黃帝神奇的形象。

最早軍禮:黃帝舉行誓師儀式

軍禮誕生於征戰之中,黃帝舉行誓師儀式與征戰蚩尤密切相關,並且具有一定神秘色彩。黃帝征戰蚩尤,不僅《史記》有記載,而且漢畫像石也有呈現,山東濟寧嘉祥縣武梁祠畫像石遺存“黃帝戰蚩尤”圖。此外,清華簡《五紀》記述的黃帝戰蚩尤的過程更細致全面。

據《五紀》所述,蚩尤是黃帝之子,長大成人后,發明先進兵器,組建軍隊,並以“錐陣”“方陣”“圓陣”來操演軍隊。當時“百神皆懼”,天降災害,黃帝迫不得已命令天下之人誅殺蚩尤,於是天下出現混亂局勢。最終,黃帝“大潰蚩尤”,迎來“四荒乃愛”的局面。《五紀》將“黃帝戰蚩尤”起因歸結為蚩尤犯上作亂,企圖挑起戰爭,聲稱蚩尤“將以征黃帝”,黃帝被迫採取行動,“殺蚩尤”。

《五紀》對於研究上古時期的軍禮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還記述了黃帝舉行誓師儀式,這一軍禮儀式並未引起學界足夠重視。黃帝在正式征伐蚩尤之前,舉行了庄嚴的誓師之禮。清華簡《五紀》有具體而又詳細描述:黃帝身穿禮服,整齊自己方隊,遍告全體將士。當時,黃帝手執權杖和大旗,發表了誓詞。現將誓詞擇要錄之:“時汝高畏,時汝畏溥,時汝四荒……作遏……天之五瑞乃上,世萬留常。”

參照《尚書·牧誓》,可以發現黃帝征戰蚩尤舉行的誓師儀式,與周武王伐紂在朝歌牧野舉行的誓師儀式頗有相似之處:一是主持誓師儀式的黃帝與周武王在舉止上相似。二者皆是左手拿“黃鉞”,右手舉旗幟。二者所舉旗幟的樣式不相同,前者為“旐”,后者為“白旄”。“黃鉞”是權力的象征,“旐”“白旄”則是指揮號令的象征。黃帝與周武王都是大聲提示部下將要發表誓詞,“呼”與“嗟”的字眼就是明証。二是黃帝與周武王舉行的誓師儀式目的相似。二者都是控訴敵人的罪惡,激勵部下英勇殺敵。黃帝宣稱蚩尤“作遏”,周武王聲討商紂王“暴虐於百姓”。至於如何激勵將士殺敵,《五紀》強調“勵武”,《牧誓》則言“勖哉”。誓師儀式顯著不同之處在於誓詞的內容,比如黃帝在誓詞的末尾強調“天之五瑞”,嘉瑞將會降臨。周武王在誓詞的末尾命令部下遵守作戰紀律和優待降者。由此觀之,《牧誓》與《五紀》在書寫誓師儀式方面有一脈相承之處。《牧誓》在繼承《五紀》誓詞創作思維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人本主義色彩鮮明,主旨內容更加成熟。

總之,《五紀》中的誓詞具有原始性和首創性,所述黃帝誓師儀式很可能是目前所見軍禮的最早記載。

神妙色彩:黃帝兵學思想的書寫

簡牘文本顯現了黃帝兵學思想的書寫。黃帝不僅善戰,而且兵學思想具有神妙色彩。簡牘文本提供了鮮明例証,呈現了黃帝兵學思想多樣性書寫。

銀雀山漢簡《勢備》蘊含了黃帝軍事威懾思想。這一兵學思想以借喻方式來體現,《勢備》有言:黃帝發明寶劍,“以陣象之”。為何把寶劍比作軍陣?這是由於寶劍早晚隨身攜帶,但未必一定使用,故此好似軍隊排兵布陣一般,不一定用於作戰。歸根結底,在黃帝心目中,寶劍猶如軍陣,這種“陣而不戰”的表現,彰顯出的氣勢具有一定威懾作用。由此說來,《勢備》中“陣而不戰”的說法,實質上代表了黃帝軍事威懾思想。

銀雀山漢簡《地典》體現了黃帝重視謀略的用兵思想。從殘損簡牘看,《地典》的作者流露出對黃帝兵學思想的贊譽之情,誠如“黃帝之勝經”。此外,《地典》透露出黃帝作戰重視使用謀略的本色。從黃帝的口氣“吾將興師用兵……”“吾已……”和戰績,可以推定《地典》的錯亂之簡“吾不鈍一兵,不殺一人,而破軍殺將”之說,可能出自黃帝之口。此番言論體現了黃帝善於使用謀略,雖不出兵,但可使敵人“破軍殺將”。

張家山漢簡《蓋廬》系統總結了黃帝兵學思想之精華。《蓋廬》具有濃厚的兵陰陽色彩,以蓋廬與申胥對答的形式來書寫。其中,申胥總結了黃帝兵學思想:“黃帝之征天下也,太上用意,其次用色,其次用德,其下用兵革。”《蓋廬》提及的黃帝“用德”和“用兵革”,比較好理解。換言之,使用仁德戰勝敵人,使用戰爭戰勝敵人。而“用意”和“用色”之說,比較難理解,“用意”似乎是指“使用主意”。這與兵家孫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即孫子所言“伐謀”,使用謀略戰勝敵人。雖然二者措辭不同,但其思想主張似乎一致。《蓋廬》也強調使用謀略:“用兵之謀,必得天時。”況且,《地典》呈現的黃帝作戰重視謀略也可作為陪証。至於“用色”之“色”,不是指“美色”,而是與“陰陽五行”有密切的聯系,即與空間方位有關。按照“陰陽五行”之說,五色“青”“白”“赤”“黑”“黃”,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由此可知,《蓋廬》“用色”戰,特別強調作戰之時所佔據的地理方位很重要。總之,申胥闡明,黃帝兵學思想把使用“謀略”視為最上等,把使用戰爭視為最下等。這似乎與《孫子兵法》有相似之處,而不同之處是孫子把“攻城”視為最下等。

黃帝兵學思想影響深遠,傳世兵書可以舉証。例如,《六韜》記載周武王請教用兵,姜太公援引黃帝之言“一者,階於道,幾於神”談論用兵之道。再如,《尉繚子》記述梁惠王咨詢尉繚有關黃帝兵學思想:“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尉繚對此解釋:“刑以伐之,德以守之。”此“刑”是指戰爭,由《國語·魯語》“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可証。尉繚並且強調戰爭勝敗是以人事為根本,不以“天官時日”來決定。不難發現,黃帝刑德思想核心主張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擺脫一味依賴天時的消極心理。又如,《李衛公問對》記載唐太宗與李靖論兵,太宗指出:“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李靖說:“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他繼而分析黃帝創立“丘井之法”,本質是軍陣變相的翻版。唐太宗折服黃帝的兵學思想,連連驚嘆:“深乎,黃帝之制兵!”“后世雖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閫閾。”從上述兵書記載來看,姜太公、梁惠王、尉繚、唐太宗和李靖都注意研究黃帝兵學思想,從中吸納有益養分。由此觀之,后世研究者對黃帝兵學思想表現出認可,唐太宗表現得尤為突出。此外,南宋張預在注解《孫子兵法》時指出:“兵家之法,皆始於黃帝。”

綜而論之,出土簡牘為深化黃帝征戰、早期軍禮和兵學思想研究提供了新視點。這些簡牘文本有的比《史記》產生時間早,書寫內容涉及傳說時代,這使黃帝兵學思想的產生源流和發展脈絡可以向更早追溯。如何合理看待簡牘文本和傳世兵書對黃帝兵學思想的書寫?一方面,需要借助顧頡剛的“古史層累說”。正如顧氏所言:“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后世對於黃帝兵學思想的書寫似乎也如此,揭示了兵學書寫者塑造黃帝兵學思想的“神妙”。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李學勤倡導的“重寫學術史”作指引,審視黃帝征戰及兵學思想書寫。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