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益軍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哲學社會科學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新時代新征程,加強社科強省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以改革為統領,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創新。
一、深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改革創新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具有內在聯系的各學科組成的有機整體,是人類知識體系傳承發展的組織化形式,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學科專業影響的結果。構建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都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已基本確立,但還存在一些學科設置同社會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學科體系不夠健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比較薄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為改革創新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提供了重要指引。
從本質上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設置和調整主要是國家事權,但在具體實施中,體現出“引導設置”和“自主設置”相結合的靈活性,高校被賦予很大的自主權,省域層面具有較大自主政策空間。江蘇是文化大省、社科大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齊全,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教育學等一批學科發展基礎好,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近年來,江蘇發揮“雙一流”建設支持計劃、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戰略牽引作用,組織實施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積極推動新文科建設,探索建設高校文科實驗室,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優勢學科,取得良好成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今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20周年,《決定》明確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必須把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重中之重,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努力把江蘇打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高地。其次,推進學科專業布局不斷優化。學科設置應按照學科發展規律,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進行動態調整。要以“打造高峰、頂天立地、扶優做強、交叉引領”為目標,分層分類推進世界一流學科、江蘇優勢學科、重點學科和校級特色學科建設,推動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梯次布局。抓緊推進與江蘇制造強省、科技強省、文化強省、教育強省、人才強省、網絡強省等緊密相關的學科建設,促進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良性互動。最后,增強改革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整體性治理統籌學科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等工作,努力做到一體推進,形成聯動效應。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打造一批既“頂天”又“立地”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深度推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相融相通,助力拔尖人才更好成長,努力培養更多名家大師、社會科學家。
二、深化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學術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和核心,也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支撐。目前,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上還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長期性的問題,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辦法進行破解,比如,學術原創能力不強、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學術領域還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等等。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決定》把“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為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深化改革錨定了賽道方向。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是江蘇發展的鮮明底色,哲學社會科學扎根江蘇大地,始終保持一種尊崇創造性研究的精神,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創新探索,自覺以理論之思回答實踐之問。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建設,首先,要以有組織的科研破解學術原創性難題。原創性研究很難,對重大問題的原創性研究更重要也更難。提高學術原創能力,迫切需要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重點環節,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將資源和力量聚焦到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上,從新時代江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富礦”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推動形成有影響力的“江蘇學派”。其次,建立以原創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學術評價是學術發展的“淨化器”“過濾網”,更是學術研究的風向標、指揮棒。通過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推動科研驅動力發生改變,讓科研人員能夠坐住“冷板凳”,靜下心來做學問,努力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組織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原創能力提升計劃,探索設立原創學術成果獎。優化項目篩選機制,對原創性強、難以通過常規評審機制獲得資助的項目設立專門渠道,防止項目申報搞循環論証、做表面文章、“一哄而上”。最后,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進一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建設,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優化科研誠信聯合治理機制,引導青年學者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加快解決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為科研事業的發展、良好學風的形成營造更加健康、可靠的環境。
三、深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改革創新
話語具有獨特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作為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需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決定》立足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迫切需要,突出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隻有建立在科學話語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有真正的說服力、感染力與吸引力。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價值與意義,正在於以其內在思想性、科學解釋力對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產生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傳播能力建設,積極打造講好江蘇故事、中國故事的融媒體傳播矩陣,著力提升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能見度”,推動成立江蘇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了江蘇貢獻。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穩中國立場。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要善於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江蘇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點、調研點和研究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要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江蘇的實踐故事,在內宣外宣聯動中,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現實模樣。其次,推進不同話語的轉化融通。從現實看,客觀上存在政治話語、大眾話語、學術話語等,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緊要的是,針對多種話語共生現象,著力實現不同話語的積極融通、有效轉化。要發揮好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平台作用,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研究,將黨的創新理論原理性理論成果轉化為知識話語、研究范式、學術理論。發揮好44家省重點智庫和75家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的主體作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發展,把學術研究力有效轉化為決策影響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能力建設,把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變成貼近群眾、親近生活的大眾話語,使大道理不空、小道理不俗,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加強對外話語建設,發揮好江蘇高校富集、人才聚集的優勢,建好用好江蘇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在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上展現江蘇作為。最后,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各展所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持續辦好南京和平論壇、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南京論壇等,吸引國內外學者廣泛參與。鼓勵有條件的學術期刊創辦外文版,開設海外中國學研究專題專欄。支持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學術文章,爭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有力傳播者、積極實踐者。
來源:中共江蘇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