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現代散文學綜論

2024年08月08日16:0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福建師范大學汪文頂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散文學的中外整合與理論建構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9AZW001),最終成果為專著《現代散文學綜論》。課題組成員有:姚春樹(已故)、王炳中、呂若涵、辜也平。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針對現代散文研究長期缺乏切合自身特性的系統理論和批評方法的學術難題,提出“現代散文學”的新課題,旨在從中外整合、古今轉化的視閾考察現代散文創作和理論批評的發展歷史,從中尋繹現代散文學的基本問題,加以綜合研究和理論闡發,努力建構契合散文體性、適應散文解讀、具有理論方法含義的現代散文學。這一論題具有整合中外散文學術資源、開拓散文理論批評視野、推進現代散文學理建設和創新的學術意義,同時也具有促進當代散文創作和批評發展繁榮的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先行開展中外散文理論資源建設的基礎工作,廣泛搜集、發掘和整理大量的散文理論批評史料,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學、語義學、修辭學、文體學、文藝學、闡釋學、比較文學等理論方法,對中外散文理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有機整合,對散文學范疇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和理論闡述,以集成創新的方式努力建構具有涵蓋面、闡釋力和學理性的現代散文學。

該成果以中國現代散文創作和理論批評為研究范圍,綜合研究現代散文學的中外整合和理論建構問題。作者認為,建構現代散文學,首先要面對三大問題:一是文學共性與散文特性的辯証關系,二是中外古今散文的通變關系,三是現代散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互動關系。還要辯証把握新舊、中西、詩文、正變等方面的復雜關系,以歷史通變和比較研究的眼光考察現代散文的發展變化,梳理各體散文的沿革正變,貫通古今文脈的傳承創新,探尋中國散文研究現代化、民族化、學理化交融發展的現代形態和話語系統。基於整體設計,全書由引論、源流論、本體論、類型論、風格論和結語六部分構成。

該成果的基本觀點是:現代散文是在中外文化交匯、古今文學轉型的現代語境中發展起來的,必然帶有傳承創新、引進交融、多元競合、與時俱進的現代特性和多樣風採。“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還轉換語言,解放文體,更新美感,推崇獨創,開啟文學現代化進程。散文就在這時代大變革中從散體文章轉化為文學散文,從文言古文變更為語體美文,從義法成規脫化為師心自造,從載道代言變革為抒情言志,逐漸形成文學散文、白話美文、自由文體和個性藝術的基本觀念。這從屬性、媒介、體式和體性等層面辨識和闡釋現代散文的藝術特性和時代特征,已成為現代散文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疇,迄今仍在沿用和闡發。

第一章從源流論入手,梳理中國古代和外國近現代散文的理論資源,探討現代人如何吸收和轉化中外散文思潮而建構現代散文觀念和理論話語的基本問題。作者認為中國散文寫作和研究有文道關系、義法關系、體性關系和通變關系四個主要問題貫通古今,歐美Essay文體的個性表現精神、絮語作風和幽默謔趣對中國現代散文很有影響。現代意義的文學散文,無論廣狹義,都是在新舊社會交替、中外文化交匯的現代語境中發展起來的,必然帶有革故更新、引進交融的時代特點和現代特性。

第二章從本體論角度集中探討現代散文學的四個核心觀念,即文學散文、白話美文、自由文體和個性藝術,從屬性、媒介、體式和體性四個層面界定和闡釋散文的現代含義和文體特性,這是全書的重點篇章和核心內容。現代的“散文”概念是從傳統的散體文章中分立出來的文學散文,是以現代意義的文學觀念來界定散文的文學屬性和文學價值,確立散文是與詩歌、小說和戲劇並立並行的一種文學形式,既具有文學共性又具有文體特性。同文學的其他門類一樣,散文也是憑借語言藝術審美地品評人生,富於形象性、情感性、思想性和形式美。現代散文革新與五四白話文運動同步發展,同其他文體一道建設白話文學,而在創作實踐中率先破除“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舊觀念,成功實現了以白話取代文言的藝術轉型,確立了白話美文的新觀念,為白話文學的發展和成功起到了示范輻射的帶頭作用。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面對建設“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雙重使命,提出了多種建設方案和發展思路。胡適力主“白話國語化”,劉半農主張“文白交融論”,傅斯年提倡“歐化白話文”,朱自清追求“口語化”,多向探索,積極實踐,成功地更新了散文語言,也促進了散文藝術的全面革新。作為文學形式的散文,與姐妹文體相比,其特性在“散”字,具有散體文章自由不拘、隨意自然的彈性活力和自由思想、自由創造的精神空間,堪稱自由文體的典型代表。不過,散文的自由性又有自己的自律性,也受文學共性的制約,追求文體藝術的完美,追求“散”與“文”的辯証統一。散文的自由書寫便於作者的個性表現。現代散文的個性表現,既傳承轉化中國古代散文修辭立誠、抒情言志一路的優秀傳統,又吸收消化外國近現代散文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精神滋養,普遍認同散文是一種“任心閑話”的“自己告白的文學”。人們總是在散文體式的自由靈活、作者心靈的自由活潑和個性表現的率真自然的同構關系中把握散文的特性,把散文視為自由自主地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個人文體。散文的個性表現比小說戲劇來得直接真切,比詩歌更為自由自在,帶著不經意、不造作、不文飾、不拘束的天然本色。現代散文學強化散文的文學屬性、白話美質、文體自由和個性表現,確証散文以自由抒寫人生見聞感性和思想感情見長,是現代文學中最為自由靈活、富於個性色彩的一大文類。這是現代散文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指導思想,是現代散文學理論建設的重大創獲,也是研究現代散文的指針和標尺。

第三章對現代散文進行分類研究,提出三級分類法,探討各類各體散文的特性和功能,把散文本體觀念落實到文體學研究上。一級分類以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相統一的文體屬性為分類依據,先將各體散文概括分為敘事性、抒情性、議論性三個類型。二級分類是將各體散文按主體屬性歸類,分立為散文品種。敘事性散文亦稱記敘散文,主要有傳記、游記、雜記、日記、報告文學等品種﹔抒情性散文通稱抒情散文,主要有抒情小品、散文詩等﹔議論性散文主要有雜文、隨筆等。三級分類將各種散文再分出具體文體,作為亞種或變體。例如,敘事類散文中,雜記有記事、狀物、繪景、寫人之別,游記有山水記、旅行記、風土記、地理志等,傳記有自傳、他傳、回憶錄等,報告文學有通訊、特寫、速寫等。抒情性散文中,抒情小品有情趣小品、詠物小品、閑適小品等。雜文隨筆中有隨感錄、雜感、短評、諷刺小品、幽默小品、哲理小品、序跋、書話等體式。這樣的分級分類具有自身的屬、種、亞種的層級系統。體性類型為屬類,體裁品種為種類,具體文體為亞種,雖然各體的名目、含義、特征和外延錯綜交叉,在創作實踐中更是因材設體,隨物賦形,情至文生,變化無窮,不斷地生成、轉換、交融和更新,難以分明了斷,但從體性上加以分門別類,以綱系目,才更有利於辨體釋義和比較分析。對三類各體散文的論述,均從現代散文的創作實際和理論批評出發,加以史論結合的考察分析,力求切合現代語境中的文體學發展實際。

第四章開展散文風格論研究。現代散文是新文學中主體性最強、風格最豐富的一個文類,在創作實踐和理論批評中都注重個性風格的創造和品評。因此,風格研究成為散文研究尤其是散文批評的適切視角和適用方法。本章既梳理現代風格論的中外資源和理論建樹,闡述風格批評方法在散文研究中的運用和成效,又著重研究“魯迅風”雜文、“知堂風”隨筆和散文抒情風格,通過代表性作家、文體和文本的具體分析,展示現代散文風格的個體獨創性、文體多樣性和藝術差異性,審視各自對現代散文發展的貢獻和意義。風格論研究應從個人文體切入,分析作家作品的語言、結構、意象和意趣,把握散文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評估各家散文的文學成就和歷史貢獻,這是散文研究可遵循的思路和方法。

三  成果的主要創新

該成果以本體論為核心,以文體論為表征,以風格論為旨歸,並在這三論中結合現代散文史論的綜合考察,融入散文創作論和批評論的有關內容,形成有機整體,初步建構起切合現代散文發展實際的理論框架、話語系統和邏輯結構。主要特色和創獲有以下三點。

一是提出現代散文學的新命題,認為現代散文學應該也可以像詩學、小說敘事學、戲劇學那樣建立自身的學術話語、理論方法和批評模式﹔散文學要切合散文體性,就要深入研究散文藝術的內在問題和特殊規律,從中外散文理論批評和經典文本獲取資源和啟迪,提煉和熔鑄散文學的話語系統。

二是提出現代散文學理論建構的新思路,要有中外整合、古今轉化的理論視野,並把散文的學理建設建立在散文史學的扎實基礎上,從中尋繹現代散文學的基本問題,正確把握文學共性與散文特性的辯証關系、中外古今散文的通變關系和散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互動關系。

三是堅持論從史出、實事求是的治學原則,既廣泛搜集、深入發掘和精心鑒別大量有價值的理論批評史料,又把學理問題還原於現代散文的歷史語境之中,對各種概念和各家觀點進行精審辨析和合理闡釋,將理論概括與史料分析有機結合,努力把抽象化為具體,把邏輯與歷史統一起來。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