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詩歌敘事學研究

2024年08月08日15:5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雲南大學譚君強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詩歌敘事學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XZW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成果的主要內容

1.學術史梳理

詩歌敘事學是伴隨跨文類敘事學(transgeneric narratology)研究而出現的新的研究方向。這一研究主要在21世紀以來逐漸出現,並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形成了一定的發展態勢。該成果對國內外詩歌敘事學研究的學術史進行了基本的梳理,展現了國內外的研究狀況,為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國內外對這一領域所進行的研究,大體上是同步發展的。但國內國外對基本上同一的研究運用了不同的名稱。國內研究者明確地將這一研究稱為“詩歌敘事學”,而國外的研究,通常採用“抒情詩敘事學分析”(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lyric poetry)、“詩歌敘事理論”(theory of narrative in poetry)或“詩歌敘事研究”(study of narrative in poetry)這樣的名稱。採用不同名稱的原因主要與國內外對文類區分所使用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有關,也與各自文學發展的狀況有關。

2.詩歌敘事學的研究對象

詩歌敘事學可以從詩歌的形式出發,將所有詩歌、包括抒情詩和敘事詩涵蓋在內。然而,該成果所進行的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基本上限於抒情詩歌。這一選擇主要出於如下三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從詩歌敘事學研究的創新性來說,唯有成功地展開對抒情詩歌的研究,方可表現出這一理論創新的一面。因為,敘事詩作為敘事文本的一種類型,已經涵蓋在敘事學已有的研究中。敘事學的理論與方法完全可以適用於對敘事詩的研究,隻要注意二者在形式上的差異,進行適度調整便可展開相應的分析。而抒情詩歌卻長期被排除在敘事學研究的范圍以外,如果能夠將抒情詩歌納入敘事學研究,並展開令人信服的分析,那麼,詩歌敘事學這一開啟新路徑的研究就可以在敘事學研究的寬廣領域中站穩腳跟,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二,從研究的實踐看,對抒情詩歌的敘事學研究很晚才進入國內外研究者的視野。這一領域的研究數量仍然有限,質量也有待提高。因而,在目前國內外仍顯薄弱的這一領域多作努力,將可以加強這一具有重要意義卻仍顯單薄的研究領域,促進其學術上的發展。第三,中國傳統上是一個抒情詩的大國,“中國抒情傳統”說有著廣泛的影響,也使對抒情詩歌的敘事研究幾乎被抒情傳統淹沒。如果能夠成功地對包括豐富的中國歷代抒情詩歌展開敘事學分析和研究,從中尋找出中國詩歌豐富的敘事傳統,無疑將為中國詩歌研究增加一條新的有效的研究途徑,從而豐富數量巨大的中國抒情詩的敘事研究。

3.詩歌敘事學研究的可行性

詩歌敘事學借鑒和運用已有的敘事學理論資源來展開對詩歌尤其是抒情詩歌的研究。處理好敘事與抒情之間的關系,方可將這些具有科學價值的成熟的方法延伸到對抒情詩的研究中。該成果的可行性表現在如下四方面。第一,從人類的認知活動來看,敘事與抒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缺一不可﹔從文學作品的實踐來看,抒情與敘事從內容到形式往往相互關聯,從未被完全割裂。第二,無論在詩人的創作,還是讀者對詩歌的欣賞與解讀中,都不會將抒情與敘事對立起來。第三,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說,情感的發生並非無跡可尋,它有其內在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既表現在詩人由情感的觸發而創作出抒情詩歌的過程中,也表現在抒情詩歌本身透過抒情人所展現的情感體驗中。第四,從交流的意義來說,敘事不可或缺,它與人類休戚相關的認知聯系在一起,與敘事這一無所不在的符號實踐聯系在一起。詩歌包括抒情詩歌從廣義上都屬於敘事這一無所不在的符號實踐的范圍。從上述意義出發,可以看出詩歌敘事學研究是可行的。

4.抒情詩的敘述交流與抒情主體

在抒情詩歌中,情感的抒發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敘說,內在地隱含著敘事的要素。通過抒情主體對抒情對象的情感抒發實現敘事交流,並最終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這種以情感抒發表現的交流,既可針對特定的個人與群體,也可針對抒情人將之人化的自然物體和各種其他現象,還可針對抒情人自身。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詩人透過抒情人所意圖實現的是與最廣大的讀者的交流,引起讀者的共鳴,實現情感的共享。抒情詩中的抒情人通常被更多地與抒情詩的創作者,即作為文學主體或寫作主體的詩人關聯起來,這一觀念在中外抒情詩傳統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抒情文本中的抒情人與詩人本身契合無間,兩者完全一致。在兩者的內在關聯中,實際上表現出種種復雜的情況。抒情人與詩人是不可能完全認同的,透過抒情人所表現的情感也不等於是詩人自身體驗的不具中介、無過濾的展現。成果以大量的抒情詩為例,揭示出文學主體與抒情主體之間所存在的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5.抒情詩的“外故事”

從對敘事文本分析所產生的故事與話語的二元區分中,催生出抒情詩歌中“外故事”與話語的區分。該成果從這一理論視野出發,以中國古典抒情詩為例,探討了表現在其中的“外故事”。這些“外故事”的主要類型包括:典籍記敘的外故事﹔詩人標記的外故事﹔與敘事文本相融的外故事﹔記敘評述的外故事。同時,還從文學的互文性關系出發,對中國古典抒情詩中所存在的“外故事”做進一步的挖掘,探討在抒情詩的情感抒發與敘說中,外故事與抒情文本的交互影響,它們所起到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意義。對外故事及其與抒情文本相互關系的探討對揭示抒情文本中蘊含的故事要素,並由此深化對抒情文本的理解無疑是具有幫助的。

6.抒情詩的敘述時間

對時間的思考是世世代代的核心關注之一,無論是對時間主題的追尋與探究,還是對於時間的具體表現,在任何時代的文藝作品中都廣泛存在。在抒情詩這種篇幅短小,更適宜於吟誦個體情感的作品中同樣顯得十分常見,其表現也顯得更為精巧別致。該成果從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入手,探討了抒情詩的時間性。以敘事學研究的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作為參照,跨越不同的文類,對抒情詩的時間表現進行了探討。從時序、時長與頻率三個維度入手,探討抒情詩所表現的敘述時間。在抒情詩歌中,時序的錯位沒有敘事文本中那樣頻繁易見,因為短小的抒情詩篇中不會充斥太多復雜的情境與事件。但這種時間變化和錯位在抒情詩歌中依然存在,它的運用往往可以產生別具意味的效果。時長涉及敘述節奏的問題,以時間的概要、延緩、場景、停頓、省略這五類時長關系作為參照,揭示出抒情詩的各種時間節奏。對抒情詩的頻率關系,主要探討的是其中的重復。通過對抒情詩敘述時間的探討,在展現各種不同的時間表現的同時,致力於揭示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7.抒情詩的空間敘事

從文本實踐來看,空間敘事是一種重要的抒情敘事方式,空間呈現在抒情詩中有明顯的表現,因而,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義上對抒情詩的空間敘事和空間呈現進行研究,值得引起認真關注。成果從詩歌創作的想象力出發,探討了抒情詩的空間敘事,認為抒情詩的空間敘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敘事,而是空間意象敘事。意象的呈現有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抒情詩中呈現出多個單個的空間意象,這些單個意象盡管可以形成孤立的空間意象,卻未必具有進一步的意義。因而,在抒情詩歌的空間意象敘事中,意義的出現離不開由各個部分,到各部分的配合,最后再到整體,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意象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多個意象之間的參照與交互參照構成為意義。成果探討了抒情詩的空間呈現,認為抒情詩空間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抒情文本的地理空間呈現、心理空間呈現、以及圖像空間呈現。這些不同的空間表現各有其構成特征,並形成各有所不同的敘事動力。

8.抒情詩的敘事動力

抒情文本與敘事文本一樣,存在著特定的敘事動力。成果探討了抒情文本中抒情人的情感變化與發展,這一作為情感抒發的敘事進程的展現,文本動力與讀者動力相互結合,推動文本的發展進程,以及在這一進程中讀者的接受。對抒情詩敘事動力結構的分析,可以細察抒情詩歌以特定的結構和不同方式所顯示的情感力量,以及這一情感力量在不同結構中如何層層推進,實現其情感敘事,展示其文本動力﹔與此同時,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在與讀者動力的結合中,實現二者的和諧共鳴,展現其獨特的藝術力量。

二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力圖從一系列最為重要的層面出發,構建詩歌敘事學的基本框架。其中涉及許多國內外研究者此前幾乎從未涉足的領域,如抒情詩的“外故事”及外故事的主要類型,抒情詩的敘述時間及其具體表現,抒情詩的空間敘事及空間呈現,抒情詩的敘事動力等。該成果對上述問題做了開拓性的探討,為進一步展開對這些富於意義的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參照。對於一些研究者有所關注的問題,也進行了新的闡述與研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較為系統的詩歌敘事學的理論框架,其中對抒情詩所做的實踐性分析也具有某種方法論的意義。該成果成為詩歌敘事學研究領域國內的第一部專著。

該成果始終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敘事理論與文本實踐的密切結合。理論探討以文本實踐作為支撐,力圖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出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該成果所引用作為例証分析的抒情詩歌總數約90首左右,其中中國詩人的詩歌佔2/3以上。在中國詩人的詩歌中,大部分為自《詩經》以來的古典抒情詩。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切入,進行敘事學分析,以展現敘事學分析與研究的可行性。該成果引用的外國詩人的詩歌近30首,包括古希臘、古羅馬、波斯、印度、俄羅斯、英、美、法、愛爾蘭、西班牙、匈牙利、荷蘭等國詩人的抒情詩。從篇幅來說,既有龐德僅僅兩行的《地鐵車站》,也有18世紀英國詩人斯威夫特長達488行的抒情詩《斯威夫特博士死亡之詩》,國別和地域的廣泛與詩歌篇幅的長短不一,意在表明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種形式的抒情詩歌都可展開敘事學分析,同樣也可展現這一研究的可行性與適用性。

該成果在正文之后,嘗試編訂了“人名與作品題名索引”和“主題與概念索引”。索引在學術著作中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內累有學者提出應在學術出版物中編訂索引,但似乎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做這一嘗試,力圖使學術著作更為規范,也可為讀者帶來更多的便利。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