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當代文學的“潛敘事”與“潛結構”研究

2024年08月01日17:2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北京師范大學張清華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當代文學的‘潛敘事’與‘潛結構’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2BZW02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屬於跨學科范疇,涉及面較廣,主要涉及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符號學、敘事學和新敘事學、文化詩學、文化研究等,為此負責人大量閱讀了關於中國當代文學、心理學、社會學、意識形態、藝術生產等相關的理論書籍,以及關於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學評論、文學文本和報刊等相關資料,為研究的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注重細讀式分析,將文本細讀與精細的理論解析結合起來,達成微觀分析與宏觀架構互為結合的格局。此外,課題的理論性較強,該成果結合了西方社會學、心理學、文藝學理論家和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家的相關學說,從中國的本土經驗、文學發展和社會狀況出發,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潛敘事”與“潛結構”進行了歷史、文學和社會學等層面的概述。

該成果旨在探究中國當代文學中存在的大量“無意識結構”,包括“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各種不同表現的文學構造,故稱之為“潛結構”。這些潛結構在革命文學時期主要是作為“敘事中的無意識”而“潛伏”著的﹔在80年代而下的新潮與先鋒文學中是作為“無意識內容”被“有意識”地植入文本之中的。筆者的目標是系統地探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無意識結構”的存在狀況與歷史變遷,以圖用整體性的眼光發掘當代文學的深層奧秘,以獲得“文學性的支持”。這對於整個當代文學研究的深度、方法、路徑與質地,都是一個較為有力的推動。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中國當代文學的“潛敘事”與“潛結構”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的兩大構成部分,即“革命時期文學”與“新時期文學”(主要是“新潮與先鋒文學”)中的各種“潛結構”予以分析,整合構建一個“作為潛文本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或者是以精神分析的眼光透視當代文學中的各種“隱形元素”。前一部分主要側重於發掘其中所“暗含的無意識結構”,這些內容對於作者而言是無意識的,卻隱含了中國傳統文學中所潛藏的各種“集體無意識結構”——諸如“講史小說”中的“俠盜模式”與“匪類原型”,“神魔小說”中的“妖魅敘事”或“獸類原型”,“世情小說”中的“冤孽敘事”與“恩怨輪回”構造,還有各種“傳奇敘事”中的“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模式,這些結構要素和敘事模型早已成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並且固執地要在新文學和革命文學中“潛伏”下來,比如《林海雪原》中少劍波和白茹的愛情故事,《青春之歌》中林道靜與余永澤之間最初的戀愛故事,《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潔瓊與蘇冠蘭的愛情故事,顯然都是對傳統“才子佳人”小說的革命改裝﹔比如《紅岩》《紅旗譜》《林海雪原》《烈火金鋼》中的正反人物的性格和經歷,都有類似傳統“傳奇”小說中的“神俠”或“妖魅”的性質,在孫犁、鄧友梅,甚至蔣子龍、張賢亮的某些小說中,還隱含了類似《聊齋志異》中的“男權式的性幻想”的內容……這些都需要在精神分析學的視野中予以分析解讀。而解讀的結果最終是要証明,革命文學也並不就是“簡單的文學”,其中也有深層結構,因此也就一定會保有某種“有限度的文學性”。

關於新時期的新潮與先鋒文學,其中大量的“個體無意識”內容是作者“意識自覺”的產物,是作家刻意在作品中設置的“無意識結構”。諸如早期的傷痕反思文學中的“創傷治療”主題中,即包含了“遺忘”“轉移”“代償”等無意識內容﹔在新潮先鋒小說中,則大量存在著“兒童情欲書寫”“弒父情結”“春夢改裝”“抑郁症和精神病治療”“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現象”等無意識內容,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未曾給予專門和認真的研究與揭示,而重新梳理這些個體無意識活動,對於揭示新潮先鋒小說中的復雜敘事結構是極有必要和價值的,某種意義上,隻有從這些角度對其進行了清晰可靠的分析,先鋒小說的研究才算是完成了其使命。

創新性主要體現在研究的對象與方法、研究的路徑與層次上,較之以前的研究有較大的變化。

(1)對於“紅色敘事”的研究是一個較大的突破,中和了之前的“文化研究熱”所帶來的“非文學化”的效應,通過建立“紅色敘事的深度模型”、傳統模型、無意識構造等,為其“文學性的重建”與詮釋尋找到新途徑。

(2)對於新潮文學、先鋒文學的根本特征,即對無意識世界探索與表現的分析,達到了一個綜合和整合的境地。之前這方面雖有一些研究,但不夠系統和“專門”,還存在於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的層面。本課題將之推向了內在的和精神現象學的層面。

(3)關於整個當代文學史的“隱秘敘事”與“潛在構造”研究達到了一個比較新的高度,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文學史”,一個比較令人驚奇和富有新鮮感、啟示性的架構。這將推動文學研究還原其本身,也印証了當代文學作為特定文學現象的重要與獨特。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如下。

(1)有助於將當代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比較復雜和深入的水准和境地,並且推動其進一步脫離表層的“社會—歷史”的結構模式,而結合以“精神—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模式。

(2)有助於“糾偏”近年來的“文化研究”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影響,文化研究雖然打開了當代文學研究的思想視野,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取消了“文學性研究”的合法性,使“文學研究”完全變成了“文化解讀”。本課題當然也會借用一些文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但其核心目標卻是要通過對無意識結構的深度分析,來確立研究對象“有限度的文學性價值”——對於那些革命時期的作品,我們的目標是要完成一個“革命文學並非簡單的文學”的闡釋,其中有大量來自傳統、民間、作家個體無意識的“隱秘內容”,而這些是支持其文學性的基本要素。至於新潮與先鋒文學中的無意識內容、無意識結構的分析則更是解讀的關鍵所在。

(3)可以使當代文學的研究格局進一步得到整合,避免“十七年文學”和“新時期文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研究的分裂局面,可以使兩個不同時期的文學和文本通過“潛結構”的解析而“同時復雜化”,從而形成一個嶄新的文學史格局。

(4)可以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富有“歷史傳統”的“當代文學史”,避免將“紅色敘事”作為一個斷裂的天外之物來處理。通過分析“潛結構”,可以使紅色敘事和先鋒文學同樣獲得更可靠和久遠的“傳統質地”——如通過諸如“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神魔與妖魅”等“傳奇”結構的分析,可以在革命文學和中國傳統敘事之間建立更准確的聯系,通過尋找先鋒文學中的個體無意識活動,諸如“創傷治療”“兒童情欲”“弒父情結”“春夢改裝”“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現象”等,可以建立新潮先鋒文學中的意識深度,以及穩定准確的分析模型。相信以上幾點對於深化當代文學的研究與批評,建立新的批評理論范式,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對於革命文學的文化研究與精神分析中,也偶然會看到有學者對於“無意識結構”的關注,這些研究對小說中的各種敘事因素的敘事功能進行了普羅普和列維-施特勞斯式的細讀研究,解析出了其中的各種敘事模型和人物的行為動機。但都是單篇的或者是針對個別性的領域,有的由於過於借重理論而有刻板和模式化的弊端。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學術著作對這一問題進行細致研究。該成果即著力於此,通過對革命敘事的無意識結構探究和新潮先鋒小說中的無意識結構分析,較為全面和豐富地呈現了對當代文學進行精神分析的意義與可能,由此解開革命敘事、歷史敘事、先鋒文本等敘事中的無意識、潛意識的隱秘景觀。這種方法極大地結合了中國本土文學經驗與西方的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學等理論,為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路徑和方法,也帶來了一種新的啟示。

四  成果存在的不足

(1)對於兩個時期的不同文學現象與文本語境的打通,實現在同一個理論平台上、統一的價值體系上來對其進行分析評價,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兩個時期的內在邏輯。

(2)由於涉及大量的跨界性理論知識,要在其與文本之間建立准確的闡釋關系,這有一定的難度,也是該成果中相對受限的地方。

(3)需要細讀大量的文本,建立以“文本而非事件”為本位的文學史模式,這對於現行文學史研究格局和本課題的研究都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基於以上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該成果還需要進一步打通兩個不同時期的內在邏輯,對相關的心理學、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符號學、敘事學和新敘事學、文化詩學等理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讀和運用,並結合中國當代文學文本進行更為全面細致的分析。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