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互文性:陶淵明作品文本生成機制研究

2024年07月25日17:4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范子燁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陶淵明作品互文性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BZW176),最終成果為專著《互文性:陶淵明作品文本生成機制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陶淵明在華夏詩壇上的出現,如同一輪驕陽,冉冉升起,不久便照徹東方詩國的廣宇。雖江山代謝,大化流衍,其光華其魅力未嘗稍衰。陶淵明是集詩人、學者、歷史家和哲學家於一身的文化巨人。他的作品閃耀著璀璨的心靈之光,流溢著天才的靈智之波,乃是千錘百煉、百煉千錘的藝術結晶。偉大藝術家的慘淡經營與偉大詩人的曠世奇才,使其創造了永恆的不朽的輝煌。而隻有深入探索陶淵明的文學創作機制,才能真正展現其文學經典的原旨,才能真正認識其在人類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這正是《互文性:陶淵明作品文本生成機制研究》的出發點。

該成果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運用互文性理論研究陶詩的學術專著,堪稱一部用新的理論方法構建的具體而微的中古詩史。互文性是陶淵明文學創作的主要機制之一。互文性這個概念是法國學者朱麗婭·克裡斯蒂娃在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中首先提出的,由此形成的互文性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的意義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相關的經典性的表述是:“任何文本的構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換。互文性概念佔據了互主體性概念的位置。詩性語言佔據了互主體性概念的位置。詩性語言至少是作為雙重語言被閱讀的。”(克裡斯蒂娃《巴赫金,詞語、對話和小說》)這種被吸收與轉化的文本稱為“底文”或者“互文本”(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熱拉爾·熱奈特所說的“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實地出現”(《隱跡稿本》),也就是互文性。這在我國古典文學批評話語中有時被視為模擬或者用典,而人們更多地採用淵源考証和影響研究的方法來鉤沉索隱,抉幽發微(如鐘嶸《詩品》,參見下文),相關的學術成果汗牛充棟。倘若把這些學術成果納入互文性理論中加以觀照和利用,則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陶淵明文學創作之特色,深入發掘其作品之原旨,並有效地避免闡釋的片面、碎亂和無序。互文性理論將文本與文本之間的互涉、互動看作文學與文化的基本構成因素,主要強調在文際關系中發掘和解讀作品的意義。這不僅揭示出寫作活動內部多元文化、多元話語相互交織的事實,而且也呈現了寫作的深廣性及其豐富而又復雜的文化內蘊和歷史內涵。事實上,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具備了現代互文性理論描述的各種形態,故具有極為重要的現代詩學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互文性視域下的陶詩淵源論——以鐘嶸品陶為中心》,還原了鐘嶸品陶的真意,彰顯了其在互文性方面孤明先發的理論意義。作者以鐘嶸對陶淵明的評論為核心,並從中古時代的家族史和選官制度出發,對鐘嶸品評陶淵明涉及的文學與非文學因素加以論析,指出鐘嶸《詩品》“A源於B,B源於C,C源於D”式的理論表述,正是著眼於古典詩人的互文性建構而對其所進行的互文性解構。如果我們把蕭梁以前我國的五言詩發展史視為一座頗具歷史縱深的結構復雜的巨型建筑的話,那麼,鐘嶸《詩品》所做的工作就是為我們繪出了這座巨型建筑的結構圖。盡管當時的詩人們遺留給我們的是一些作品的斷壁殘垣和吉光片羽,但在互文性的觀照下,仍讓我們看清了鐘嶸的意旨和《詩品》的妙理。而由此切入《詩品》那迷人的詩學世界,我們對鐘嶸那極富天才性的遙遙領先於全人類的理論創造無疑將產生全新的認識。

第二章《轉益多師、兼收博採——陶淵明與漢晉文學》專門研討陶淵明與漢晉文學的關系。以《飲酒》二十首其五為核心,本章重點闡明了陶淵明的詩歌創作所受漢晉樂府詩的影響。作者還揭示了陶淵明與張衡、束皙的關系,指出陶淵明與張、束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其平生的志業與人生的踐履亦有差異,但是,隱逸的情懷與脫俗的高趣,卻是其共同的追求。由此,張衡的歸田與束皙的貧居成為《歸園田居》詩的深層文化背景,陶淵明也成為這兩位作家的異代知音。陶淵明經常化用嵇康、郭璞的詩文,這與兩位詩人的道家文化屬性密切相關。通過考察《湛氏族譜》,作者發現潯陽陶氏與新淦湛氏兩個家族是有婚姻關系的家族。東晉的內軍咨議湛方生的文學創作直接影響了陶淵明。潯陽陶氏與丹陽陶氏、潯陽翟氏、琅邪王氏均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家族的文化為陶淵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豐富的養料。陶淵明與魏晉文學的關系還可以從廣義的互文性角度考察。克裡斯蒂娃說:“廣義互文性一般是指文學作品和社會歷史(文本)的互動作用(文學文本是對社會文本的閱讀和重寫)。”如蘭亭之游發生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三日上巳節,陶淵明的斜川之游發生在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正月五日。斜川之游是對蘭亭之游的模擬。陶淵明《游斜川並序》也是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模擬。

經典是時間選擇的產物。《五柳先生傳》既是一篇有聲有色有味的文學杰作,也是一篇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的不朽經典。本書第三章《誰是五柳先生——陶淵明與揚雄》以《五柳傳》為核心,專門探討陶淵明與揚雄之關系。傳統的陶淵明“自傳說”是人們對於這篇作品的基本認知。這種認知也構成了一種強勢的闡釋傳統。本書基於對該傳文本與《漢書·揚雄傳》的互文性關系以及《宋書·陶潛傳》刪節改傳最后一段的基本事實的發現,通過周密的深入的論証,揭示了該傳為漢代新聖揚雄的精神性傳記的千古隱秘。該成果通過對“五柳”名目的考察,還原了該傳的特殊寓意﹔通過文體學的考察,徹底顛覆了關於該傳的傳統“自傳說”。作者指出,在漢唐之間,揚雄有聖人之目,揚雄是士林群英普遍崇拜、推尊的聖人,就如同孔子一樣深入人心。柳下惠是道德的象征,揚子是哲理的象征,陶公是詩性的象征,他們三位一體,融合為《五柳傳》中五柳先生。如果說揚雄是哲學化的柳下惠的話,那麼,陶淵明就是詩化的揚雄。在這三位巨人之間,相互的理解並不是心靈的神秘交流,而是一種對共同意義的分有,這就是道德、情感、良知、理性與詩性,其核心是具有普適性的足以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的自由精神。其所張揚的精神我們亦可稱之為“五柳精神”。“五柳精神”就是由上述五要素構成的自由精神,它既是個體的精神存在,同時又屬於眾人,它是存在於崇高的人類之間的不可分割的精神鏈條。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創作,把一種無與倫比的精神偉力賦予了中國文學——這種精神偉力在中國文學中是極其罕見的。

佛教之進入中土,為華夏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惠遠法師卜居廬阜,化兼道俗,利樂有情,影響尤巨。而大詩人陶淵明“生值晉宋之際佛教最盛時代”,長期隱居於廬山腳下,其“時代地域俱與之連接,轉若絕無聞見者”(陳寅恪《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証及推論》)。陳寅恪先生認為此種奇特的現象與鄱陽陶氏家族世傳之天師道信仰有關。此說一出,如同空谷足音,震人心魄,然而曲高和寡,學術界既鮮有言其是者,亦鮮有言其非者。本書第四章《拒斥與吸納——陶淵明與廬山佛教》全面探討了這一問題。作者首先闡釋《和劉柴桑》詩的本意,考察陶詩的若干語詞以及《乞食》詩與佛教的關系﹔其次從佛家因果報應說的角度切入,論証陶淵明對廬山佛教的拒斥,對《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和《飲酒》詩二十首其二重新加以闡釋﹔隨后在闡述廬山的人文境界與廬山僧侶詩歌創作的基礎上,重點從四個方面探討陶淵明對廬山佛教文學的吸納。本章結合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通過對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系的論析,從一個方面彰顯了偉大詩人陶淵明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特殊意義。

1936年,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証》一文中提出,陶淵明的經典名文《桃花源記》有《搜神后記》本和《陶淵明集》本兩種差異很大的文本,認為前者是“陶公草創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寫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本書第五章《諧語、寓言與互文——〈桃花源記〉的生成機制》依據我國當代的古小說研究成果,並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充分肯定陳寅恪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及其對陶淵明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本文還糾正了陳寅恪關於《搜神后記》本桃花源故事“漁人姓黃,名道真”的七字夾注出自陶淵明本人之手的錯誤觀點,指出此處夾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來源乃是劉宋元嘉時代黃閔所著地志《武陵記》。同時,本章深化了上一章的討論,指出《桃花源記並詩》具有“偈散結合”之特色,就作品內部的結構功能和文體特征而言,實際上也是漢譯佛經之“祇夜”。在此基礎上,作者還考察了“武陵漁人”的形象問題。作者指出,《桃花源記》的“漁人”形象既負載著我國古典文學的“漁人”描寫傳統,也有其歷史人物的原型。就傳統而言,他是虛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實的。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正是《桃花源記》敘事藝術的主要特點。本章通過對其文學密碼的破解,揭示了這篇經典名文的真意和陶淵明的隱衷。同時,作者指出,桃花源具有濃郁的詩人自我的田園生活色彩,桃花源的境界代表著詩人的生活理想和社會理想,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桃花源記》是關於人類理想生活的極富有理性的沉思錄。在詩人的精心選擇下,前人、當代人乃至詩人自我所創造的作品文本被巧妙地融入了《桃花源記》,形成了多層次的富有立體感的“互文性”語群,從而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內涵空間。《桃花源記》作為一篇文學杰作,它在藝術建構方面所取得成功經驗對於當代世界的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它所表現的價值觀對於構建當代中國的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詩史上,陶淵明的《止酒》詩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詩體風貌,那就是每句詩都含有一個“止”字,對於這種詩體形式以及這首詩的題旨,前人見仁見智,頗多爭議。本書第六章《止酒的情懷——〈止酒〉詩的藝術淵源與影響》揭開了《止酒》詩的神秘面紗,掘發了其在詩史上的特殊意義以及融會多元思想於一爐的深隱寄托,展示了其似淺實深,由淺入深,淺深兼賅,淺深相照的藝術特質。作者指出,《止酒》詩的詩體形式淵源於著名的漢代樂府詩《江南》古辭,這首詩融會儒道思想於一爐。《止酒》詩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文人墨客詩酒風流的精神空間,由此后代詩人形成了以止酒為高以止酒為雅的代代不絕的“止酒情結”,而這也成為一種胸懷洒脫的人格象征。就總體傾向而言,《止酒》詩表現的正是固窮守道的精神品格和棄繁從簡的價值取向,但此種思想的表達,關涉儒、道二家,因而《止酒》詩便具有了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陶淵明《止酒》詩是通過模擬《江南》古辭創作的具有游戲特點的哲理詩。受其影響,廬山諸沙彌有《觀化決疑詩》之作,此詩前三句敘述“觀化”的背景,故不著“化”字,蓋欲首先示人以庄重之面目。而以下十三句皆著“化”字,且其中四句詩以兩個“化”字迭加。此詩意在歌頌慧遠在廬山弘揚佛法的盛業,並批評“化中客”之愚妄。梁元帝的《春日詩》連用二十三個“春”字,也正是典型的“《止酒》體”。

第七章《易代前夜的心曲——互文性與陶詩中的政治隱喻》,主要探討陶淵明與晉宋政局之關系。作者首先結合《命子》詩以及豐富的晉宋史料,對陶淵明的仕隱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還原性闡釋。作者認為,陶淵明的出仕和歸隱,都有現實的政治原因,尤其是投身於桓玄幕府,主要是在門閥政治理念的支配下所做出的選擇。在以劉裕為代表的北府軍事集團和以桓玄為代表荊楚政治集團對峙、拼殺的過程中,他始終站在桓玄一邊。陶詩中的自我形象與歷史生活中的陶淵明本人肯定是有差異的。同時,陶淵明的一生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次,在全面的文本梳理的基礎上,分別從晉宋之際政治史、佛學史和儒學史的角度對陶淵明《示周掾祖謝》一詩進行了闡發,從而具體而微地揭示了這首詩的思想寄托和藝術特質:這首詩抓住了當時社會的大事件和時代的大課題,在波瀾不驚、恬靜自然的颍水之思中激蕩著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波譎雲詭。這首詩足以表明,在世風澆薄頹敗,學者趨炎附勢的時代,陶淵明是堅決捍衛儒家之道的,因而在陶淵明的文學創作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隨后,重點對《贈羊長史》詩的政治內涵進行了深入的闡發。作者指出,杰出的詩人,從來都是抒寫心靈世界的高手。由自我心靈的幽曲隱微,彰顯具有普適意義的歷史情懷和人文精神,也是一首詩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的必由之路。“寫心”是陶淵明在詩歌創作方面的自覺追求。就考察陶淵明的生平、思想和詩人身處晉宋易代前夜的心態而言,《贈羊長史》詩的特殊價值是其他作品所不可替代的。在文本建構方面,本詩涉及了“古典”和“今典”兩個方面。《贈羊長史》與《述酒》在內容上存在關聯性。該成果對《贈羊長史》詩的分析足以表明,陶淵明對時代的風雲變幻是密切關注的,他的詩筆也是與時代同步的。這首詩顯示了一種充滿愛意的道德力量。這篇作品並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投影,詩人也絕不是時代風氣的奴仆。人道主義的具有當下意義的博愛與個體主義的超然世外的情懷完美結合,使《贈羊長史》詩成為不朽的經典。政治是推動陶淵明運轉其文學世界的軸心推動力之一。陶淵明的文學成就與他一生五次為官的政治閱歷也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一個不懂政治的人永遠不會超越政治,一個沒有政治情懷的人也永遠不會有回歸田園的夢想,陶淵明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能夠創寫田園詩,也是由其政治閱歷和政治素養所決定的。陶淵明是中國詩史的一座峰巔。站在陶淵明的角度和陶淵明的高度,無疑更能看清晉宋易代之際的社會、歷史和人性。

第八章《春蠶的往事——互文性視域下的〈擬古〉詩》,從互文性的理論視域出發,破解了《擬古》九首的文學密碼,作者指出,這組作品主要採取著名詩人曹植自我回顧的方式展開歷史敘事,曹植的人生低谷與精神高原由此而展現無遺,而曹氏家族骨肉相殘之世界大悲劇亦得到詩性的展演。作者認為,《擬古》九首其一描寫的是蘭枯柳衰與天涯知己——卞蘭、楊修的慘死和曹植的思念,其二描寫的是拒為卜商與鄙斥隗囂——神聖的無終和不朽的田疇,其三描寫的是譙國創業與富貴還鄉——故園的舊居與兄弟的情誼,其四描寫的是感悟北邙與騁望平原——帝王的榮華和人生的無奈,其五描寫的是養生探秘與奇人奇事——華佗的精神與郗、甘的修煉,其六描寫的是就國臨淄與稷下求學——被欺的憂思和違旨的顧慮,其七描寫的是南皮高韻與西園月夜——流逝的華年和不再的雅集,其八描寫的是壯士北征與知音難覓——曹彰的志勇和蘇則的忠誠,其九描寫的是春蠶無食與無怨無悔——魚山的抒懷與平生的回顧。可見這九首詩寫盡了漢魏之際的歷史變遷與世態人情。《擬古》九首是詩人對詩人的解讀,是詩人對詩人的發現,是遙想中的遙想,是追憶中的追憶,是曹植和陶潛兩位偉大詩人對漢魏變遷之際的政治問題與人性問題的歷史沉思錄。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通過對陶淵明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陶淵明文學經典的真正意旨,打破前人關於陶淵明“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明唐順之評陶語)的創作神話,揭示陶淵明文學創作的內部機制,從而為古典文學研究乃至當代文學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本書彌補了西方互文性理論重內容輕形式的缺陷,表明了藝術形式的互文性對於文學建構的重要意義。

附錄《寫在陶集的邊上》是筆者閱讀宋刻遞修本《陶淵明》的札記,每一條目均有所發現。書后另附《參考文獻》。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