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俊,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下,在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的基礎上,我們必將繼續開創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指明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道路和前進方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科學、全面、系統的方法論,為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一系列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洞見中,系統集成是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方法論術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推出一批戰略性、創造性、引領性改革,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涉及諸多領域和主體的復雜巨系統工程,不是體制上的零敲碎打和修修補補,而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體制機制的聯動調整。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集成,就是更加注重用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來謀劃和推進相關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加強系統集成是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必然選擇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系統工程中發揮牽引作用的經濟體制改革,伴隨中國整體改革進程步入深水區,同樣需遵循系統思維、全局觀念和系統集成的方法論。
唯有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集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阻力才能足夠小。經濟體制改革是涉及各種利益群體的多主體博弈。雖然高質量發展能夠創造巨大的社會福祉,但如果改革觸碰了特定當事人或群體的利益,也可能因利益集團的固守和抵制而放緩或停滯。進入攻堅期的經濟體制改革,還有大量涉及存量利益調整的改革場景,隻有通過系統集成式的改革構建起合理且有效的群體間利益補償和跨期利益共享機制,才能形成各方激勵相容的高質量發展局面。
唯有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集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子才能足夠穩。經濟體制改革是在時間上漸次展開的長期過程。雖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清晰的,但如何通過改革推動經濟體制由當前狀態到達未來理想狀態,都考驗著改革實施者的智慧。以往的改革可以更多借鑒外部的經驗和教訓,通過“摸著石頭過河”和“小步快跑”,做到改革少走彎路,然而,伴隨外部不確定性和改革復雜性的增加,宏觀調控、金融、財稅、科技、收入分配等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錯位,都可能造成超出社會承受能力的宏觀波動、金融風險、安全問題和社會矛盾。隻有通過系統集成式的改革,在准確把握不同階段改革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同時,把握好各項改革的節奏和力度,處理好“破”和“立”的關系,打好體制改革組合拳,才能確保改革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唯有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集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收益才能足夠大。經濟體制改革是涉及多個領域的綜合性優化。隨著改革領域的橫向拓展和縱深挺進,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安全等各領域改革相互牽扯。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並行推進、經濟體制內部各項改革單兵突破的模式,越來越受制於木桶效應中的短板。隻有通過系統集成式的經濟體制改革,才能充分釋放各項改革協同推進的范圍效應和網絡效應,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數據等各種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創造經濟價值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系統集成的若干維度
強化經濟體制改革系統集成,需要在錨定總體目標、戰略和主線的前提下,針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關鍵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各個維度進行持續調試和優化。
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集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是改革的總體戰略目標、各領域具體目標的兼容耦合。經濟體制改革要在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關系,在實現各具體目標的過程中達到目標間協同。協同的關鍵是在頂層設計階段即統籌謀劃和綜合權衡,科學合理制定改革目標,避免在實施中出現相互掣肘的情況。
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集成。改革在戰略上正確了,試錯迭代才會高效,糾偏矯正才能及時。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總體戰略愈加重要。新時代決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應在完善產權保護、要素市場改革、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建設等方面給市場主體更加明確的改革預期,各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這條主線展開,以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統領農業農村、工業、服務業、要素市場等各領域的改革。
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集成。體制改革能否成功,最終要看在實施過程中各項改革舉措能否協調配套。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向過程中的政策體系,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統籌謀劃和實施。以產業政策為例,從開放角度看,在全球分工秩序重塑的背景下,產業政策優化需與全球經貿規則調整相容﹔從結構性政策和總量政策協調的角度看,主要指向結構性的產業政策調整,需與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稅體制改革相適應,還需與面向總量性問題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相配套﹔從產業政策與其他結構性政策的關系看,產業政策需與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結構性政策相匹配﹔在產業政策內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政策、新興產業促進政策和未來產業培育政策也要銜接互動。
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組織集成。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集成、戰略集成、政策集成,應以組織集成為保障。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為組織基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經濟體制改革組織集成的根本。從工程學角度看,系統有效集成的前提是形成界面清晰、接口標准的模塊。同理,經濟體制改革跨部門有效協調的前提,是通過優化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使得財政、金融、工業、農業、科技、貿易等各政府管理部門各自形成明確的職責分工和權力邊界。在面對單個部門無法解決、確實需要全局協調的重大任務時,通過建立跨部門工作機制或特殊授權機制,使新型舉國體制更加聚焦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