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宮長瑞,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學思踐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要強化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提升水旱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確保黃河沿岸安全”,“沿黃河省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隨著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日臻成熟,數字化正成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治理過程、治理策略發生系統性變革和功能性升級的關鍵性力量。認識數字時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時與勢,把握數字技術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的新引擎新機遇,著力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機制,對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的整體躍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樹立數字化理念,打造治理方式智能化新高地。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流域生態環境數字化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可從兩個方面協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常態化開展數字化相關培訓,引導治理主體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治理是破解黃河治理復雜難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的有效方式,推動其樹立開放、創新的數字化治理理念,著力提升治理主體數字化治理能力,突破傳統治理思維慣性束縛,成為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的生力軍,主動牽頭推進治理方式智能化的有效開展,取得更大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把數字化治理意識、治理能力作為評價和考核治理主體的重要指標,以更大力度推動治理主體在具體實踐中積極尋求和主動探索數字技術與環境治理融合的科學方法,實現治理方式從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跨越式轉變,進而以更加智慧、高效的方式有效破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遺留的歷史問題和現實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效率,把黃河流域打造成為治理方式智能化的新高地。
匯聚數字化資源,構筑治理決策科學化新根基。事實証明,暢通無阻、高效匯聚的數據是治理決策科學化的關鍵要素,科學決策是治理效能整體提升的關鍵環節。然而,從當前來看,因各流域各部門溝通不暢、數據多源異構、數據共享標准不明確等,全覆蓋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數據尚未形成,治理數據較為散亂,治理數據孤島現象仍然存在。因此,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互聯互通優勢,全力拓寬不同流域、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持續暢通不同層級治理數據高效匯聚和共享應用的通道,運用數字技術全方位搜集和整合條塊分割的生態環境數據﹔科學統籌數據要素的標准體系建設,統一規劃跨流域、跨層級數據共享的傳輸通道,打破開發利用和匯聚融合的壁壘,推動形成覆蓋范圍廣、數據類型全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數據,構筑起治理決策科學化新根基,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向數據驅動轉變,用數據的貫通性、准確性和全面性制定出科學性和操作性強的治理方案,把數字化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治理效能。
升級數字化平台,培育治理主體協同新動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難度大、復雜性高的系統工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這就決定了不同流域治理主體需要聯防聯治、協同發力。然而,當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尚未完全跳出各自為政、多頭分割的管理方式。因此,要著力推進數字化平台的系統升級,構筑起跨流域、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治理平台。一方面,以數字化平台為依托加快構建一體化聯動共治的跨流域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各流域常態化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加強沿黃九省(區)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協作,引導各流域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共同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各盡其能、運行高效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結構,協同攻克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問題,以強大的治理合力有效破解分頭管理問題﹔另一方面,以數字化平台為牽引,不斷拓展不同治理主體參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激發起全社會協同共治流域生態環境的強大動力,使各方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群策群力、協同發力,實現政府、企業、社會、個體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優勢互補,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新格局。
開展數字化監管,開創治理過程動態化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盡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鬆警惕。”唯有實時監測流域內的重點區域,並精准識別和迅速處置流域內生態系統中的突出問題,才能始終確保伏秋大汛黃河歲歲安瀾。因此,要統籌推進跨流域、全鏈條的數字化監管,依托數字孿生、衛星遙感監測等數字技術的實時監測和動態評估優勢,開展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的監測感知和預警預報,動態監測水災害、精准預測水災害,及時追蹤污染源,科學治理污染源。與此同時,運用數字技術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生態要素面臨的風險因子進行可視化呈現和深度化分析,幫助治理主體更加精准敏銳地識別治理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發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中的苗頭性和潛在性問題,從而增強重大風險的綜合研判、科學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程度減少人為監測誤差,有效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風險防治的韌性,用更多更好的數字化治理成果惠及沿黃人民。
推進數字化管理,實現治理模式系統化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上下游相互作用、流域內外唇齒相依、左右岸相融共生的整體,各生態要素是緊密相連的,各生態要素的平衡關乎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為此,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聚勢賦能優勢,竭力構建智慧高效的數字化管理體系,推進治理模式從漫灌式的局部治理向精准式的系統治理轉變,實現治理模式系統化新突破。具體而言,通過數字技術的智能化採集和集成化處理,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各要素的治理情況以及各流域治理的具體情況進行清單化和網格化管理,緊密結合不同流域各生態要素治理的現實情況綜合施治,有效維持生態系統各生命機體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此外,運用數字化統一管理各流域的治理情況,推進各流域生態環境區域差異性和生態環境系統關聯性的有機整合,實現上中下游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根本上改變黃河“善淤、善決、善徙”的河情,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