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姚鵬:充分發揮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姚鵬2024年07月03日09:5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充分發揮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作者:姚鵬,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學思踐悟】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應對全球競爭、塑造發展新優勢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遵循。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東部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等優勢,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區域。

東部地區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新質生產力布局優化,主要在以下方面體現出支撐和引領作用。首先,通過區域聯動強化輻射帶動作用。東部沿海地區依托創新要素集聚優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大力推進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突破和大規模應用,帶來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催生出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動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會加快形成區域發展聯動格局,為東部先發地區發揮中心輻射、以點帶面和以強帶弱的引領示范作用提供重要基礎。其次,拓寬區域合作領域,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新質生產力是量子計算、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與高素質勞動者、現代金融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能夠打破地理距離制約,有效暢通區域間要素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東西部產業協同聯動發展,重構區域協作分工體系,增強區域聯系的廣度和深度。最后,跨區域科技協同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布局優化。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深化跨區域科技合作實踐中,通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驅動創新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和高效聚集,能夠強化區域間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從而充分發揮東部地區科技創新外溢效應,助推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以未來產業為牽引的產業集群體系。

東部地區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勇挑大梁,能夠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新動能、新機遇。但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等區位條件,不同區域的發展優勢和資源稟賦存在一定差異,可能會拉大區域間新質生產力發展差距。因此,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跨區域合作新模式,更好發揮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新質生產力布局,需要加強以下方面的體制機制建設。

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數據要素暢通流動。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具有虛擬性、流動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對培育和激發新質生產力活力具有關鍵性作用。當前,我國構建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面臨有效供給不足、數據流動機制不暢和數據市場監管難等困境,需要從多方面發力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一是推動數據要素基礎設施建設。以全閃存數據中心建設為重要抓手,著力夯實存儲數據、存儲網絡和存儲算力三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計算存儲綜合能力。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整合優勢,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東數西算”跨域大數據資源調度為契機,構建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促進東西部數據流動規范有序,優化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二是完善數據要素流動機制。依托全國一體化的超大規模數據流通應用場景,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交易流通、開放共享等基礎性制度和規范性標准,加快構建安全可靠的數據開放共享空間和數據交易市場,促進數據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跨業務高效聯通共享。三是加強數據標准化頂層設計。在健全數據登記存証標准、分級分類標准、認証管理標准的基礎上,統一數據格式和交易標准,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質量標准體系、數據安全標准體系和數據交換標准體系,形成具有數據互操作性和可遷移性的整體框架,實現數據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

加快探索人才共享機制,促進跨區域人力資源協同配置。人力資本的積累與躍升是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必須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創新體系。應加強人才共享機制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加快推進區域人才一體化進程,為新質生產力布局優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一是建設人才共享交流平台。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以產學研聯盟為載體,搭建多元化、專業化和覆蓋全領域的人才資源信息庫,借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人才資源進行分類整合,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區域人才信息的互通互聯,緩解人才交流信息不對稱,發揮區域人才共享的協同效應。二是強化區域人才合理流動政策銜接。區域間引才政策相互競爭會加劇人才流動的行政干預,應著力破除區域人才流動壁壘,堅持以產引才、以產育才,立足地區重要產業和重點項目的人才需求情況,堅持靶向引才,促進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對接和耦合式發展,有效推動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三是完善人才共享服務體系。立足區位特色,構建宜居、宜業、宜創的區域人才一體化政策服務體系,健全擇業互推、服務互通的人才服務綜合配套體系,在人才規劃、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制度性保障,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合作網絡,提升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創新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引擎。當前創新資源存在區域分布不平衡、流動性障礙等問題,必須加強區域創新資源的戰略引領和頂層設計,提升區域創新系統化布局能力。一是完善多中心區域創新體系。特別是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遴選和布局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面積廣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聚的正外部性,同時與東部地區合力形成協同創新網絡,發揮區域協同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聚焦地區發展需求和要素稟賦,構筑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模式。深入分析區域內科技教育資源、產業鏈條和區位優勢等因素,結合區域特色和發展戰略,聚焦關鍵領域,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精准對接,因地制宜構建區域創新差異化發展路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三是加強科教資源統籌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科教資源適度向欠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教育資金投入,促進科教資源合理分布。同時,依托東西部科技合作體系和對口支援等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向西部地區有序流動和高效匯集,促使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這些區域協同創新參與者形成創新合力。

(責編:孫凱佳、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