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東南亞三國華人文化重構研究

2024年06月28日15:2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福建師范大學姜興山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南亞三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華人文化重構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BSS01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林羽、汪敏鋒、賴林冬、陳海峰、李啟輝。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海外華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資源,是承載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聯結中外文化的重要紐帶。海外華人在適應當地環境中,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復雜多元的華人文化。華人文化脫胎於中華文化,在秉承中國文化傳統的同時,又在與所在國文化不斷交匯、調適與融合,並呈現出新的文化形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南亞華僑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批華僑加入居住國國籍成為當地華人,並走向民族同化之路,這必然導致華人文化由傳統中國型向現實當地型的轉變。他們既有“中國化”的一面,也有“當地化”的另一面,這種“二重性”是動態過程。而東南亞國家實施同化政策,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當地華人文化日漸式微,造成了后者的文化成分愈加凸顯。令人遺憾的是,有些華人還選擇了完全“當地化”的道路,與“故土”的聯結漸行漸遠。由於缺乏中華文化的熏陶,他們的民族特質難免“流失”,其后裔更是對“祖籍國”淡漠,除了擁有幾分華人血脈之外,並無其他華人族群的特性,甚至有些還成為反華的“精英”,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東南亞是中國的友好鄰邦,當前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介入,使這裡成為最為敏感地區。同時,東南亞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東南亞國家就顯得很重要。而華人文化重構不是孤立的問題,受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深入研究這一問題,不僅可以了解當地華人的處境,華人文化“包裹”的實質內涵,華人族群對祖國的情結,還可以透視東南亞與中國關系等。為此,該成果以文化變遷為切入點,立足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演化,尋找出在這些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早期移居東南亞的華人與家鄉有“斬不斷”的聯系,他們既帶著遠離故土的無奈,又飽含濃濃的鄉愁與惆悵。盡管身處異邦處境艱難,但基於濃郁的家國情懷,對中華文化仍有深厚的情結。廣大華人懷著對祖籍國傳統的感召,百折不撓地捍衛本民族文化。同時,深刻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而且希望子女保持中華文化的特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東南亞華人的民族意識佔主流,華人社會依然呈現中華文化氛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延伸。應該說,華人文化的傳承與變遷,是華人族群演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受到政治、民族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華人文化屬性始終在進行著演化。正如著名人類學家陳志明所強調的,華人族群研究展示的是一系列概念和實踐體系,例如遷徙、寓居、認同、歸屬、適應、涵化、整合和地方化等。而各地華人祖源中國,對中華文明具有相近的認知與想象,但各地華人又因遷移歷史、人文地理、政治生態、經濟格局及生活經歷的不同,而產生多樣的地方性華人文化,促使進一步思考華人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樣性。

為此,該成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闡述“朝貢”制度下,中國與南洋諸國的關系。早期華人移居南洋的緣由,華僑在當地的角色及所做的貢獻。不管遭遇何種艱難險阻始終以中華文化為魂魄,延續了民族意識,成為與祖國保持密切聯系的紐帶。第二,解析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國家華僑社會的移民特征。殖民者“眼中”的中國人形象,殖民者採取“以華制華”的手段。華僑遭受無端的排斥、驅逐和屠殺,華僑民族意識的覺醒,他們意識到祖國強大才是他們的堅強后盾。為此,他們加強與祖國的聯系,特別是支持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第三,深入剖析華僑對華文教育的“訴求”,當地政府的華文教育政策,華文教育的萌芽和發展。華社對華文教育的推動,華文教育也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華文教育是守衛華人族群文化的重要武器,而中西合璧的教育保証了華人文化特色,也促進了華人與當地人的文化交流。第四,闡述戰后華文教育的復蘇,華人在經濟領域的斐然成就,也推動了華文教育的進步。台灣當局對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扶持,對於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出於拉攏華僑的政治目的,也造成了華僑社會的矛盾和紛爭。“菲化運動”最終波及華文教育,華文學校體制和性質轉軌,成為政府管轄下的私立學校。第五,論述華人的移民觀由“落葉歸根”轉為“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華人把居住國作為家園,華人文化走向融合之路。其中廣大華僑的宗教信仰也發生變化,融合型的多重信仰,成為華人社會的宗教特點。華人宗教信仰的轉變,有當地政府促使華人同化的考量,也有華人主動適應當地的一面。由此,華人宗教文化中又增添了新的異質元素,是他們適應生活的一種必要選擇。第六,華人社會在進步與發展中,華人的參政意識不斷加強。華人認識到隻有承擔社會義務,才能獲取正當的社會權利,參政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家主人。同時,華人社會還有提升整體素質和形象,並贏得當地土著居民的信任。不管出於何種初衷,積極參政對於華人族群的生存和發展是極其有利的。第七,揭示反映華人文化的華文報刊的歷史流變,厘清這三個國家華文報紙的文化功能和使命。華文報紙對於構建民族文化維度,推動華文教育起到積極作用。華文報紙的副刊的文藝板塊,揭示了華人疏離、彷徨與苦澀的復雜心情,彰顯出融合過程中的心靈演繹。第八,論述華人社團源於中國移民在異域的相互守望,社團為維護華人的利益進行了頑強的抗爭。為求得在當地生存發展空間,他們不再“各人自掃門前雪”,意識到有強有力的團體為后盾,才能謀得自身的權益。知非團結不足以圖生存,非謀互助不足以言發展。而隨著華人社會的進步,華人社團的功能已經不僅囿於服務華人,而是延展至整個社會。在政治上把自己作為當地人,而文化上依然是華人,已普遍被華人社會所接受。第九,分析影響華人文化的主要因素,深入分析新型文化的內涵。需要指出的是,冷戰結束后東南亞放寬華僑入籍條件,大批華僑成為當地華人,而他們的文化仍處在彷徨中,這一點在華文文學中有所體現。面對現實,華人文化如何不斷調和與重構,在適應與保持兩方面找到“平衡”,重新塑造屬於本民族的現代文化,引起了許多仁人志士的注意。倘若海外華人固有文化不斷喪失,其對本族群的危機將是極其嚴重的。為此,支持海外華人傳承民族文化,構筑“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也通過海外華人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重構后的華人文化應凝練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有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海外華人文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和主流,同時,通過文化引導華人如何提升影響力,在促進所在國和中國關系上發揮作用,實現互利共贏,並成為共同維護和平的有利因素。

三  成果的重要觀點

首先,華文教育使華僑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特性,增進了華僑社會的凝聚力。中華文化對海外華人族群起到了守護作用,形成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依依之情。

其次,族群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識,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海外華裔族群的文化傳承,受當地政治、文化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文化屬性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

最后,命運多舛的華人社會已經演變成為一個異質群體,歸化入籍后的華人,已經由華僑轉變為當地公民,國家認同發生了轉變。在世界多元文化絢麗多姿的時代,華人移居海外產生文化融合是一種揚棄過程,但並不意味著割斷本民族文化歷史,更不能迷失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歸屬。華人文化應植根於當地社會,繼承中華文化衣缽的同時,積極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元素,浸潤當地文明的新型文化,並使當地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中國政府應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精髓,不斷提升其國際感染力,“潤物無聲”支持海外華文教育。中華文化海外傳播要減少政治渲染,避免造成中國搞文化擴張的疑慮。其中的策略和方法必須深耕細作,尤其是施行過程要與時俱進,採取“接地氣”的姿態,不能把“華人”當作“華僑”,否則會有越俎代庖之嫌。倡導華人族群在政治上是當地人,在文化上是當地華人,成為所在國知華、友華和親華的力量。做海外華人工作固然重要,但也不應該忽視與原住民的交流合作。一味專注與華人社會“打僑牌”,也會引起主流社會的疑忌和抵觸,這樣反而不利於開展華人工作。

四  成果的主要價值

由於地緣的因素,東南亞是中國人移民的核心區。早期移居東南亞的華人主要以經商為主,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東南亞各國為什麼一度抑制、限制或取締華校的華文教育?東南亞華人堅韌不拔傳承中華文化,豐富東南亞各國文化的同時,又怎樣重塑文化內涵?國內外學者存在許多爭論,觀點也莫衷一是。但有一種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華文教育保持了民族特質,倘若中華文化傳承斷裂,華人將淹沒在當地社會之中。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在新形勢下,中華文化是促進國際交流的紐帶。研究海外華人文化,從中了解所在國文化的歷史,著重進行不同路徑之生態差異的比較。華人文化的出路是開拓進取,不斷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新新文化。全面推動新時期華文教育轉型升級,使華文教育為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外友好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本研究立足於華人數量最多的東南亞地區,以華人文化為切入點,結合多學科主要理論,從多重維度深入探討華人族群的文化變遷,進而為比較不同區域海外華人文化研究提供經驗與啟示。

(責編:孫凱佳、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