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六十年來台灣的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研究(1950~2010)

2024年06月13日15:0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華東師范大學王東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六十年來台灣的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研究(1950~2010)”(項目批准號為:14BZS125),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胡逢祥、李天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台灣與中國大陸本為一體,自明清以來,其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與中國大陸具有高度的同質性。1949年以后,受台海兩岸分裂分治以及國際冷戰格局的雙重影響,遂使其社會思潮的展開與人文學術的發展開始呈現出與中國大陸不盡相同的態勢和特點。六十年來台灣的社會思潮是如何展開的?不同的社會思潮如何相互激蕩而又此消彼長?社會思潮的起伏與台灣島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及其社會大眾的思想現狀具有怎樣的內在關聯?兩岸分裂分治與國際冷戰格局又是如何具體而微地影響到台灣六十年來的思潮起落?全面而又系統地梳理與探討上述一系列問題,對於准確地把握六十年來台灣社會與思想文化的整體發展,進而對於理解當下台灣社會思潮的脈動及其未來的可能走向,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再就人文學術發展的層面而言,這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的演進,對其人文學術的發展,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使得其人文學術的整體發展與社會思潮的演進起伏適相呼應。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要厘清台灣這六十年來人文學術的發展過程,梳理其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探討其演變發展的內在邏輯,總結其長短得失,都有必要將其放置於台灣社會思潮的整體演進這一大背景之下才有可能。最近30年來,兩岸的人文學術交流日新月異。台灣人文學術界的一些理論、方法甚至話語體系,都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到中國大陸的人文學術發展。因此,從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起落與演變的角度,來梳理其人文學術的發展脈絡,剖析其長短得失,不僅有助於更加清晰地認識台灣社會文化的演變及其特點,而且對於當下和今后我國人文學術的整體建設也有著相當切實的借鑒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正是基於以上的問題意識,該成果預設了一主一輔兩方面的研究內容。所謂的“主”,就是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的演進,而所謂“輔”,便是這期間台灣人文學術的發展與演變。在具體的研究策略上,課題致力於把六十年來台灣的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團成一體,力圖從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共生互動的角度,一方面梳理六十年來台灣不同社會思潮的興衰起落及其整體演進,另一方面就不同社會思潮影響下的台灣人文學術發展路徑、范式特征、問題意識、理論方法等,進行概括與分析。正因為如此,本研究既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史梳理,也不同於傳統的學術史分析。它立足於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的交相互動,從社會思潮對人文學術的深層次影響以及人文學術推動、作用於社會思潮之視角,來展開其關聯性及其內在機制的分析與研究。

該成果共7章,分別就“光復”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國化”思潮,20世紀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科學實証思潮,70年代的文化“回歸”思潮,80年代的社會科學“中國化”思潮,90年代以降的“本土化”思潮等,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分析,並著重探討不同社會思潮對人文學術發展理念、建設路徑及其理論范式的影響。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該成果對上述研究內容的選擇,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所選擇的社會思潮,都是六十年來在台灣影響較大、涉及范圍較廣,尤其是對於人文學術發展和社會大眾的觀念意識產生深刻影響的一些思想理論和觀念意識。至於那些雖盛行一時但卻並未產生實質性影響的思想理論或觀念意識,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雖有所涉及,但卻不作為討論的重點。其次,各重大思潮的興替與起伏,大體上構成了六十年來台灣思想文化的整體樣貌。故而,對上述各重大社會思潮的梳理與研究,既可以呈現出不同歷史時期台灣社會文化的階段性特征,又可以借以揭示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想演進的整體樣態。最后,對於另外一些重大的社會文化思潮,諸如新儒學思潮等,由於既有的研究成果已十分豐富,該成果將不展開詳細的討論。

該成果在重視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史梳理之外,更注重思想與學術交相互動層面的考察和探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力圖避開通行的做法,既不採用既有的學術史撰述模式,進行類似於學科發展史式的梳理,也不作全程的、巨細無遺的分析,而是將六十年來台灣的文化教育、哲學、史學和文學等關涉人文學術建設的方方面面統合起來,作一貫通式的、整體性的研究,其重點是要梳理與分析其人文學術發展的整體態勢、基本理念、建設路徑、理論范式以及與相應社會思潮之間的邏輯聯系及其內在機制,從而在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社會、學術與思想、學術群落與社會網絡、學術社群與芸芸大眾之間,建立起有機的鏈接,力圖從整體上來探究與揭示六十年來台灣人文學術的發展與其政治變遷、社會演進、制度嬗變、思想脈動之間盤根錯節的關系。

為了實現以上的研究目標,該成果首先將六十年來台灣重大社會思潮的興起、發展與演變,放置於台灣政治變遷的基本脈絡之下,通過對六十年來台灣重大政治變遷的系統梳理與分析,來探究相關社會思潮興起的現實政治背景、重要思想范疇所蘊含的現實關懷、思想潮流的價值指向,揭示不同思潮的興替與政治變遷之間的種種內在關聯。與此同時,還從社會思潮對政治變遷的影響這個維度,仔細分析重大社會思潮所提供的思想資源和解決路徑對現實政治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通過對政治變遷與社會思潮之間雙向互動關系的系統梳理與分析,揭示六十年來台灣重大社會思潮生成、發展與演變的基本軌跡,剖析不同社會思潮之間相互碰撞、此消彼長的現實政治根源,從而把社會思潮的起落、思想理論和觀念意識的斑駁陸離,與現實的政治變遷緊扣在一起,把思想史與政治史打成一片。既透過政治變遷的背景分析,來理解和把握不同時期的思想脈動﹔又通過思想嬗變的棱鏡,來觀察和透視政治變遷。

該成果還把六十年來台灣重大社會思潮和興起、發展與演變,放置於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情境與基本脈絡之下,透過六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的系統梳理與分析,來探究相關社會思潮興起的社會背景、重要思想范疇所蘊含的現實關懷、思想理論與觀念意識的價值指向及其與社會大眾價值觀念的具體鏈接等。與此同時,還從社會思潮對現實社會變遷的深層影響這個維度,分析重大社會思潮在思想資源、價值導向等方面,對現實社會的種種塑造以及對社會變遷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對社會變遷與社會思潮之間雙向互動關系的系統梳理與分析,一方面揭示六十年來台灣重大社會思潮興起、發展與演進的具體社會歷史情境,另一方面探究重大社會思潮在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和具體實踐路徑等方面對社會變遷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在社會變遷與社會思潮的交相互動方面,該成果較為深入地探究了台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及其對相關社會思潮的影響,有重點地考察了普通社會大眾的日常思想狀況和價值觀念與重大社會思潮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把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意識與社會精英的思想結合起來,較為完整和全面地呈現出台灣六十年來社會思潮的興替起伏及其在不同社會歷史情境下的思想縱深。

正是由於該成果把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的演進與人文學術的發展團成一體,並通過梳理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變遷來系統地考察、分析台灣現代重大社會思潮的衍生流變及其與台灣現代人文學術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一方面揭示重大社會思潮與特定政治、社會和制度之間的深層聯系,另一方面彰顯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之間的共生互動。這種整體性和貫通性的研究,突破了傳統思想史和學術史研究把思想與學術分成兩橛的框架與格局,把一個時代的思想與學術打成一片,既能夠觀察思想衍生、流變與轉型的社會歷史機制,又能夠從整體上厘清特定政治、社會與制度背景下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之間的共生互動關系。這樣的研究思路和具體的研究路徑,對現有的思想史和學術史研究,將具有重要的方法論示范意義。

該成果在梳理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興替起伏與人文學術發展流變時,既側重對若干重大社會思潮與重要人文學術成果的個案分析與研究,又注重對台灣社會思潮的整體發展脈絡、不同社會思潮的淵源流變以及相互間的激蕩與碰撞、不同學術流派的治學理念、研究取徑與方法做全面考察與整體分析。透過這種點面配合、個案分析與整體觀察相輔相成、思想演化與學術發展的過程性描述與特定時間切面思想與學術沿縱深展開的深層次剖析相得益彰的研究,一方面能夠呈現出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演進與人文學術發展的整體面貌及其變動軌跡,另一方面又能揭示其社會思潮演進與人文發展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其相互聯系。其相關結論,無論是對於我們深化對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的整體認識,還是對於准確地理解和把握當下台灣社會思想與人文學術的脈動及其未來可能的走向,都將具有重要的學理性價值。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研究宗旨及其所涉及的諸多問題,基本上都是一種基於學術本位的討論。但是,其中所涉及的諸多思想史與學術史的論題,都涉及兩岸關系中的許多重要話題。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本土化”思潮的泛濫,部分台灣學者在“本土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以“重寫台灣史”、“重寫台灣文學史”和“重新理解台灣的思想”為旗號,對六十年來台灣的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作了種種曲解。有些所謂的“研究成果”甚至成了“文化台獨”或“思想台獨”的重要組成部分或重要表現形式。該成果以大量第一手材料為基礎,通過客觀、實証的研究,一方面還原六十年來台灣社會思潮的演進和人文學術發展的全貌,另一方面也從整體的解釋框架、研究方法、概念工具和研究取徑等不同的方面,力圖建構出一套關於台灣現代思想與人文學術的話語體系。這些概念工具和話語體系,對於我們分析台灣當下人文學術和思想言論背后的意識形態傾向、“文化台獨”的種種新發展與新趨勢,不僅具有很高的學理價值,而且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編:孫凱佳、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