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謙干,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縱觀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統一性始終是主旋律,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植根於悠久的歷史傳統,具有深厚堅實的文化基礎。
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多元”,是指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民族共同體。這些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一體”,是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匯聚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這一格局是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早期中華文明就體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征,對此學術界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如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和“多元一體”模式,嚴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等。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植根於悠久的歷史傳統。《尚書·堯典》記載了帝堯時代“協和萬邦”的情境。《尚書·禹貢》記載了大禹治水后,以高山大川、江河湖海為標識,以河川貢道為聯結,劃分了“九州”,其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天下大一統格局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國家觀。在治水分州的基礎上,《禹貢》又描繪了一套以王畿為中心、由近及遠、漸次而成的“五服”體系。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左傳》對“涂山之會”的記載中說“執玉帛者萬國”,體現了周邊族群對中原文明的景仰認同。商周時期,“大一統”政治實踐萌發。商滅夏后,成湯被尊為共主,管轄范圍擴大到周邊少數族群地區,通過作冊、奠置和作邑等分封眾多諸侯。商王國與服屬於商的周邊方國組成一個鬆散的聯盟。周滅商后,周初統治集團吸取歷史教訓,實施“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通過分封制,西周確立了天子與諸侯的臣屬關系,形成了統一的禮治秩序。
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壞。各封國諸侯間互相征伐,紛紛兼並小國,出現了春秋五霸。但周天子仍稱王,諸侯國恪守周時舊制。到戰國時期,形成了七個大國,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君主集權制度逐漸形成。在各國征戰中,秦始皇一統六合,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採取“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等舉措,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秦始皇還向東南、西南、北方邊境等地派出大量軍隊,這些軍隊后與當地民眾通婚,使族群融合的規模和深度進一步加強。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開啟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
此后,我國各封建王朝多採用秦朝的郡縣制,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如兩漢、隋唐、兩宋、元明清,總體上都屬於國家統一時期。其間也有過分裂,有過內亂,但是在國家分裂時期,民族融合加快,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體,為下一輪國家統一醞釀了新的基礎。新統一后的國家版圖更加遼闊、民族進一步增多、人員更加廣泛,呈現螺旋式發展態勢。更重要的是,即使分裂時期,割據一方的統治者也以國家統一為目標。我國歷史上曾出現多民族王朝並立的時期,即使在這樣的時期,中華文明依然表現出突出的統一性,大一統思想依然在發揮作用。隨著此起彼伏的戰爭、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文化的廣泛交流與傳播,各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各地文化融為一體的內聚性在發展。各並立的王朝都以正統自居,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這表明,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內凝聚的結果使中華文明呈現出突出的統一性。
二
“大一統”是貫穿中國歷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條主線。西周建立后,為維系一統秩序,重視宣傳和強化一統觀念。周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天下觀念,認為天子是代表天統治天下的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西周的天下觀念,已包含了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萌芽。“中國”概念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周成王時期的《何尊》銘文記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周人建都洛邑,稱之為“中國”,就包含有從地理、政治、文化上統攝四方的一統意識。周文化在向華夏各地傳播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文化、魯文化、晉文化、楚文化、燕文化、吳越文化等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融入大量的周文化要素,又各具特色。
至晚到東周時期,炎帝、黃帝已被諸夏尊奉為先祖。《國語·周語》記載,周靈王太子晉提到一些諸侯國“皆黃、炎之后也”。春秋戰國時期,各族群人員往來、經濟交流等形式的融合達到歷史新高峰,無休止的戰爭、兼並也使社會精英意識到唯有統一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定。“大一統”的理念成為社會的期盼和精英的理想。如《春秋公羊傳》所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又如荀子說,倘若能“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就能建立一個太平世界。孟子則直接指出,天下將“定於一”。思想家們的主張反映了民眾的共同願望,就是建立一個統一且穩定的中央政權。
漢武帝即位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取代黃老之術。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到漢宣帝時,王吉又提出進行移風易俗的教化工作,使整個天下政令法規貫通。因此,《漢書·王吉傳》說“《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這個“大一統”理念推動統一局面的形成發展。
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華夷之辨、華夷一統兩種觀念,但自先秦基本形成文化認同高於血緣認同的認識后,“華夷一家”思想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各朝統治者積極推動華夷一家、認同華夏文化。如唐太宗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又如晚唐時期沙陀人內遷至代北后,重視對漢文化的認同,改用漢姓、與漢族人通婚。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定國號為“元”,乃“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清朝很重視民族的團結,並根據各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大一統”思想倡導的“家國天下”情懷是凝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石。這種熔鑄在血脈裡的家國情懷,是貫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如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進一步引申出“修齊治平”的說法。漢代以后,基於這些重要思想而形成的家國同構秩序,成為歷代王朝奉行不悖的治理模式。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助於維護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