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周代禮制發展史

2024年05月09日09:3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山東大學胡新生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周代禮制發展史”(項目批准號為:12BZS017),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張金光、曾振宇。

一  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周代禮制在整個中國禮制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部周代禮制發展史就是中國禮制的文化品格和規范體系逐步確立、成熟的歷史,是中華禮儀文明塑造成型的歷史。這段歷史收獲的最大成果是儒家在總結和整理古代禮制資料的基礎上寫成《儀禮》等禮制文獻,為后來兩千多年的禮儀設計和禮法解釋提供了經典依據。西周以來禮制的發展是以書面化禮儀經典的出現為歸宿的,而這些經典文獻又為后來中華禮儀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從禮儀文明形成的角度考察周代禮制的歷史走向,揭示周代禮制沿著人文化、規范化、法典化的軌道不斷向前推進的歷史脈絡,對於深入了解中國禮制和中國文化的特點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有關周代禮制史的研究總體來看比較薄弱,專著數量明顯偏少。已有的論著大多是對周代某項禮制做專題研究,未從宏觀角度梳理周代禮制發展演變的歷史線索。有些著作雖按時代先后論述周代禮制,但對周禮的發展脈絡及其文化意義缺少分析。該成果嘗試彌補以往研究的缺憾,在充分考察相關史實的基礎上,用新概念、新觀點論述周代禮制的發展過程和文化意義,力爭寫成一部有文化史的視野和立場,能夠貫通古今之變的禮制史專著。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重點探討西周早期禮制的文明化進程,以及周禮對商禮的因襲與變革等重大問題,並就西周禮制發展史上若干重要的問題提出了新說或做了新的理論概括。

該成果包括緒論、主體內容和結語三部分。緒論部分討論了“禮制”概念的界定、禮制史研究方法、史前至夏商時期禮制概況、周代禮制史分期等問題。主體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論述西周早期禮制領域的重大變革,集中提出本書主要觀點。第二章從族類意識角度論述西周新創禮制的意義,涉及尸祭、女字標姓、夫婦合葬、銅鼎象征、籍田親蠶、尊老養老等禮制。第三章從宗法觀念角度論述西周新創禮制的意義,涉及祭天配祖、天子名號、分封禮儀、諸侯助祭、祧廟形成等內容。第四章考察西周時期禮制風格的變化,對西周早期禮制中巫術元素不斷削弱的發展趨向做了分析。結語部分對全書主旨做出總結。

該成果對西周早期禮制的基本認識如下。

西周新禮包括周人新創的禮制和周人加以強化的傳統禮制,都是以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作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周代禮制顯示的“親親”、孝悌與“尊尊”相結合的精神,宗族倫理與政治倫理相結合的精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西周早期形成的立尸像神、同姓不婚、結婚“六禮”、夫婦合葬、籍田勸農、尊老養老、食器象征等禮制,均與族類意識的發達密切相關﹔祭天配祖制度、“天子”名號之制、文武祧廟之制、祭祀近祖之制、分封諸侯與冊命公卿之禮、諸侯助祭制度等,都直接體現了宗法制度的精神。這些禮制在夏商時期或者尚未出現,或者雖有萌芽但尚未獲得充分的發展。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的活躍使西周禮制呈現全新的精神面貌,將中國禮制的發展引向了強調血緣親情、強調綱常名教的道路,這使得中國禮制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禮儀文化有了明顯的區別。

西周早期禮制已經表現出與商禮不同的風格和氣派。周人倡導的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對商禮中包含的大量巫術性文化元素帶來強有力的沖擊,西周禮制中的巫術成分被大大削弱,追求沉穩端庄與溫和雅馴成為禮儀時尚,禮制的整體風格趨向雅化。周初禮制新風格的確立主要不是通過推廣和宣揚新禮來完成的,而是以不用商禮為主要途徑。商朝流行的日名制度以及與之相聯的周祭制度,腰坑殉狗的埋葬制度,頻繁密集的佔卜活動,狂放可怖的桑林樂舞等,無不帶有神秘、狂躁的特色﹔商代流行的人殉人祭禮俗,花樣繁多的殺牲祭法,以及焚人求雨之類的禮制,無不帶有濃烈的血腥氣息。周人不用這些禮制意味著西周禮制中的薩滿氣味趨於淡化,禮制從此走上了一條追求肅雍之美的道路。

三  成果的創新之處

該成果首次運用文化史觀點論述周代禮制的發展階段和歷史地位。與以往的先秦禮制史論著相比,該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追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注重從文化比較的視角研究周代禮制,注重揭示西周禮制在中國禮制發展史上所具有的定向定型的意義以及西周禮制所表現出的中國禮教文明的特色。本研究敘述西周早期若干新禮,並非僅僅著眼於描述這些禮制本身,而是試圖由此探討中國禮教文明與西方宗教文明究竟有哪些實質性的不同。此種研究思路貫穿全書並決定了本書的結構體系。作者提出了“以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為核心的族本主義價值觀”的概念以統攝全書,書中的觀點一貫、系統而且嚴守實証原則。該成果努力追求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追求學術成果的思想價值,此種著述宗旨和由此出發的具體論述與以往所有的先秦禮制史著作有很大不同。

(2)注重運用禮制史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書稿十分關注禮制和禮學的互動關系,敘述周初某項禮制必定與后來儒家的相關思想結合起來分析。書稿的目標是通過分析禮制和禮學的相互影響說明中華禮教的形成過程,這與以往單純分析周代禮儀制度的論著以及單純分析儒家禮學思想的論著均有所不同。

(3)該成果提出的重要觀點主要如下。

①“周代禮制發展三主線三階段說”。周代禮制的發展趨向主要表現為文明化、規范化和經典化三方面。這三個趨向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共同引領了禮制的發展,構成了周代禮制發展史上三條貫徹始終的歷史線索。周代禮制發展的三條主線在歷史過程中並非按同一速度和強度齊頭並進,同時主導禮制的發展,而是由三條主線中的某一主線和趨向分別構成某一時期的主題。三條主線依次成為禮制發展的主題,使周代禮制的演進呈現出階段性:西周早期是禮制形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也可以稱為中國禮制文明的轉型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禮制發展的主題是規范化﹔春秋后期至戰國時代是主流禮制經受各種亂象的考驗和最終走向經典化的階段。

“三主線三階段說”意在對周代禮制發展過程亦即周代禮制走向禮教的過程做出宏觀的把握。

②“商周禮制物質—技術因襲與精神—理念變革說”。商周之際禮制的因襲主要涉及物質—技術層面,而變革卻發生在更深層次的精神意識領域和社會政治理念層面。物質—技術層面的因襲使商周歷史和華夏文明具有連續性和一體性,精神意識層面的轉換則使華夏文明通過更新、質變而趨於成熟和定型。量的積累和質的突變在商周之際的禮制領域裡是同時存在的。商周兩代有關禮制的主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文化類型的轉換,是中國禮制史上具有裂變性質的變革。此種變革是引領周代禮制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③“西周禮制確立族本主義價值體系說”。主要表現為以“孝”“友”為核心的宗族倫理道德成為指導禮制創設和禮儀實踐的基本原則。族本主義的核心內涵是高度重視血緣和宗法,它包括兩個緊密關聯的基本觀念即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族類意識派生的社會文化特征是突出親情和人情的價值,淡化法律規則意識﹔突出宗族價值和群體價值,淡化個體權利和個體自由意識。宗法觀念則派生突出家長權威和天然身份差異,淡化社會成員的平等意識等現象。族類意識和宗法觀念又共同促成了維系這些社會文化特征的宗教信仰——高度發達的祖先崇拜。賦予禮制以宗族倫理道德的內涵,這是周代禮制有別商禮的重要特征。

④“周邦文化傳統決定西周禮制精神取向說”。西周初年的禮制變革不是突然發生的政治事件,而是有著深層原因的文化變革。商周兩族的文化差異早在先周時期已經存在,當周人推翻商朝后,以周邦文化精神為主導建立和發展王朝禮制就成為一種自然的趨勢。周邦的傳統禮俗如立尸像神、祭天配祖、牲重騂剛、重視魚祭、無日名制度、無周祭制度、無大規模人殉人祭、無大規模殺牲、無腰坑殉狗葬制、重視籍田親蠶、重視養老、同姓不婚、女字標姓等,均對周代禮制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禮俗大都表現出重族類重宗法的精神品格,從根本上決定了西周禮制的發展方向和總體特征。西周以來與精神價值有關、與治國理念有關、與禮制原則有關的禮制元素大部分都來自周文化。

⑤“西周禮制領域商周文化元素主次易位、長期並存、消長融匯說”。周王朝建立后商、周文化的地位發生轉換,周文化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商文化雖然仍在延續但已降至從屬地位。西周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周文化和居於從屬地位的商文化一直並行於世,呈現為長期共存的局面。西周以來凡是與禮教精神乖離的禮制和文化都逐漸走向消亡,而符合此種精神的禮制——主要是周人倡導的禮制,則不斷推廣和發展,此消彼長,商衰周興,周文化不斷覆蓋、侵蝕、消融商文化。隨著商、周族類界限漸趨模糊,原來界限分明的商、周禮制和文化也逐漸難辨彼此、混為一體,最終在禮教價值觀得到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實現了融合。

除以上重要觀點外,書稿在具體分析某項禮制時也提出不少新的見解。如有關周初大分封對傳播推廣周式禮制和周人價值觀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分析,有關尸祭制度促成祖先崇拜觀念的轉型從而對中國宗教信仰產生重大影響的分析,有關中國古代結婚“六禮”來自周邦傳統禮制的分析,有關祭天配祖禮制象征某一宗族壟斷最高政治權力的分析,有關周天子向諸侯頒賜本族歷史文物具有宗法意義的分析,有關西周時期文王武王的特尊地位促成祧廟制度的分析等,均為以往著作未曾涉及或較少涉及的內容。

(責編:孫凱佳、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