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龐霄驍:早期絲路文化互動與貴霜錢幣的演變

龐霄驍2024年04月15日09:2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早期絲路文化互動與貴霜錢幣的演變

作者:龐霄驍,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

貴霜國王發行的金幣 資料圖片

有關貴霜錢幣的收集和整理由來已久。1823年,愛爾蘭東方學家威廉·馬爾斯登將自己收集到的東方錢幣整理成冊進行出版,開創錢幣圖錄研究的先河。之后英國學者霍勒斯·海曼·威爾遜、詹姆斯·普林塞普和俄國學者米哈伊爾·葉夫根尼耶維奇·馬尚也先后撰文,對自己發現的古代錢幣進行整理和分類,其中多有貴霜錢幣的身影。不過,早期發現的貴霜錢幣基本被納入希臘錢幣、斯基泰錢幣和印度錢幣的范疇。例如,在英國學者雷吉納爾多·斯圖亞特·波勒和佩西·加德奈爾主編的《大英博物館所藏出土於巴克特裡亞和印度的希臘、斯基泰國王的錢幣》一書中,貴霜錢幣就被拆分入希臘錢幣和斯基泰錢幣的條目。近代以來,隨著中亞和古印度西北部(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恆河中上游的印度部分地區)考古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貴霜錢幣被發現。它們以精湛的工藝、獨特的幣制、豐富的圖案,成為絲路錢幣中的重要類型,美國藝術學家羅森菲爾德甚至稱之為“貴霜帝國的萬神殿”。貴霜人為何會發行這類錢幣?其背后是否有絲綢之路的影響?這些問題值得思考和深究。

一般認為,大月氏人是貴霜人的前身。他們在“敦煌、祁連”一帶游牧時,主要貿易方式是“以物易物”。《逸周書·王會解》中就有“禺氏騊駼”一說﹔《管子·地數篇》中也有“夫玉起於牛氏邊山,金起於汝漢之右洿,珠起於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裡,其途遠而至難。故先王各用於其重,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的記載。此處的幣是交換媒介之意,也就是說大月氏人的主要交易媒介是馬和玉石,尚未有使用錢幣的記載。

大月氏人的貿易方式隨著匈奴人的崛起而改變。大約在公元前177—前174年,匈奴打敗大月氏,迫使他們從河西走廊遷至伊犁河、楚河等地。之后,烏孫聯合匈奴再次進攻大月氏,迫使他們再次西遷,經大宛、撒馬爾罕而西徙至阿姆河北岸。也正是在這裡,大月氏人意識到有必要發行錢幣。

大月氏人發行自己的錢幣,主要是受流行於中亞和西北印度的希臘化錢幣的影響。亞歷山大繼位后,開始以城邦錢幣為藍本,發行自己的錢幣。這類錢幣與希臘各城邦發行的錢幣不同,王室守護神取代城邦守護神,國王名字和頭像也開始出現,學界稱之為希臘化錢幣。亞歷山大去世后,這一造幣傳統被其部將們所繼承,托勒密一世和呂西馬庫斯都先后發行過帶亞歷山大形象的錢幣。希臘化各王國建立后,亞歷山大的形象逐漸被各國王的形象所取代,但錢幣的形制沒有變化,還是圓形幣,重量依舊遵循希臘阿提卡幣的標准,1德拉克馬約等於4.25克,1四德拉克馬約為17克。受此影響,希臘—巴克特裡亞人和印度—希臘人的錢幣也以德拉克馬和四德拉克馬為發行單位,多為圓形幣,有國王頭像。銘文為希臘語,或希臘語和佉盧文雙語,神祇以希臘或當地神祇為主。部分錢幣則以當地的特產為標志,如大象、雙峰駝等。不過,隨著統治勢力的衰落,最后一位印度—希臘人國王赫爾邁歐斯所發行銀幣的重量已經降到1四德拉克馬9.5克左右。

公元前1世紀前后,部分斯基泰人分多路侵入西北印度,現代學者稱他們為印度—斯基泰人。這些人佔領的是原巴克特裡亞王國和印度—希臘人的領地,希臘化文化影響頗深。其錢幣多以原巴克特裡亞王國的錢幣為基礎,沿用德拉克馬和四德拉克馬,銘文也是希臘語和佉盧文雙語。錢幣的正面大多為國王騎馬像,背面是以希臘神為主的保護神。不久,帕提亞人的一支也進入印度。他們先南后北,控制從坎大哈到犍陀羅的大片區域。現代學者將他們稱為印度—帕提亞人。由於他們所佔地區是原來的印度—希臘人和印度—斯基泰人的地盤,其錢幣亦深受希臘風格的影響。不過,由於其控制地區銀礦缺乏,錢幣的含銀量有所下降。

在這些民族的影響下,大月氏人最初發行的錢幣也帶有明顯的希臘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赫勞斯”幣。這類錢幣為圓形幣,也是用白銀打造,重量在16克左右。銘文大多是“ΤΥΡΑΝΝΟΥΝΤΟΣ ΗΙΑΛΟΥ ΚΟΙΡΑΝΟΥ(ΚΟΙΡΡΑΝΟΥ)”或“ΜΙΑΟY ΚΟΡΣΑΝΟY”兩種,意思分別是“君主 翖侯 貴霜”和“翖侯 貴霜”,用希臘字母拼寫,均為屬格形式。例如,美國錢幣學會收藏的一枚“赫勞斯”幣,正面是國王頭像,長發、戴王帶﹔背面是國王騎馬像,旁有希臘勝利女神尼科相隨,並有銘文TYPANNOVOTOΣ HΛOV ΣANAB KOPPANOY(君主 薩那布 貴霜翖侯)。

公元1世紀后期,大月氏五翖侯之一的貴霜翖侯丘就卻打敗其他四翖侯,控制阿姆河流域,貴霜帝國由此建立。由於兩個民族歷史淵源較深,貴霜帝國的錢幣也承襲大月氏錢幣的傳統,希臘風格明顯,但材質上以銅幣為主。以較常見的“赫爾邁歐斯-丘就卻”銅幣為例:這類銅幣的重量是以印度—希臘人國王赫爾邁歐斯的銀幣為模板,每枚重量在9.5克左右。錢幣正面是國王赫爾邁歐斯的頭像,背面是各種希臘神。銘文也是希臘語和佉盧文雙語,內容因窖藏地或造幣廠的不同而略有變化。

大月氏人和貴霜人對希臘風格錢幣的模仿,不僅是受希臘化文化的影響,還是絲路多元文化互動的一種體現。因為,就在大月氏人到達中亞后不久,張騫也風塵仆仆地來到中亞,絲綢之路由此開通。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大多是原來希臘化王國所控制與影響之地,后來的絲路三大帝國羅馬、安息和貴霜實際上都是在原來希臘化世界的廢墟上崛起。絲路沿線各民族所發行的希臘風格錢幣,對希臘語和希臘字母的沿用以及具有希臘化因素的犍陀羅佛教藝術都是希臘化遺產在絲綢之路上傳播和影響的証明。

從第三位貴霜國王魏瑪·卡德菲塞斯起,絲綢之路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羅馬人取代希臘人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主導﹔印度洋季風氣候規律的發現,也使得羅馬商人從紅海直航印度成為可能﹔再加上貴霜帝國已將疆域擴張至印度河河口和恆河上游,貴霜人逐漸接觸到羅馬商人和印度南部的小王國。這兩個地區都有使用金幣的傳統,為了交往的便利,貴霜人也開始發行金幣。早期的貴霜金幣叫“第納拉”,一般認為是借自羅馬銀幣的“第納爾”一名,重量也借鑒羅馬帝國前期第納爾的重量,1第納拉的重量為8克左右,還有少量的1/2第納拉(4克左右)和1/4第納拉(2克左右)。從此,金幣成為貴霜帝國的主要幣種之一。貴霜銅幣的形制也開始統一,分成三種,重量分別對應1四德拉克馬(16克左右)、2德拉克馬(8克左右)、1德拉克馬(4克左右)。此外,希臘神靈的形象逐漸被濕婆神形象所取代。

到迦膩色伽一世時期,貴霜的錢幣最終定型,主要為金幣和銅幣,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兌換,學界存在爭議。金幣種類縮減成1第納拉(8克左右)和1/4第納拉(2克左右)兩種。銅幣增加為四種,分別對應1四德拉克馬(16克左右)、2德拉克馬(8克左右)、1德拉克馬(4克左右)和1/2德拉克馬(2克左右)。同時,由於絲路政局的變化和貴霜統治中心向印度轉移,當地的神祇和印度的神祇全面取代希臘的神祇,成為貴霜錢幣上神祇形象的主流,迦膩色伽一世發行的錢幣上甚至還能看到佛陀的形象。

綜上,貴霜錢幣的演變實際上是早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互動的一個縮影。在大月氏人到達中亞之際,希臘化文化在中亞和古印度西北部仍然佔據比較重要的地位。因此,大月氏人和貴霜人的早期錢幣基本都帶有明顯的希臘化錢幣特征。公元1世紀后,貴霜帝國建立,希臘化文化在中亞和古印度西北部的主體地位逐漸動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地方文化逐漸復蘇,再加上絲綢之路全線貫通后,貴霜人交往的對象發生變化,迫使他們再次對自己的錢幣進行調整,貴霜錢幣發生新一輪的變化,直至最后定型。

(責編:孫凱佳、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