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研究

2024年03月21日16:0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重慶工商大學曾慶均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5BJY110),最終成果為同名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有:曾蓼、張馳、孫暢、王寧、徐麗、張桂君、楊洋。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兩份文件旨在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將長江經濟帶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以及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2016年6月國務院又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格局,要求在大力保障長江生態環境基礎上,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等。

商貿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和基礎性產業,在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產業對長江經濟帶以及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價值。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是“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目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間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不利於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難以發揮長江經濟帶內需潛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縮小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構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提高長江經濟帶整體競爭力,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對象與基本思路

該成果是以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商貿流通業之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9個省2個直轄市,涉及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地區城市群、長江上游地區城市群、滇中地區、黔中地區。本報告研究時段為2007~2016年,相關指標數據源於《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7)、各省市年鑒和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等。

該成果以長江經濟帶國家重大戰略為背景,在研究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現實基礎、評析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區域差異基礎上,設計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指標,測算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以及影響因素,構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機制框架,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的路徑與政策。整個研究遵循從“理論—實証—對策”的一般研究過程。

(二)主要內容與基本觀點

1. 確定衡量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標准或標志

根據學者們對協調發展的研究,對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進行了界定,即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市場開放度不斷加強,商貿流通產業聯系日益密切,既保証區域商貿流通產業整體持續增長,又使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差距逐步縮小,達到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正向促進、良性互動的過程和狀態。

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也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區域間的市場開放是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任何封閉和孤立的區域是不存在協調的﹔二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的聯系日益密切,聯系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基點,隻有有了聯系才會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從而產生協調的內在需要﹔三是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形成的是一種正向促進、良性互動的過程或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局部和整體的持續增長,以及縮小區域間差距的目的。這三點是一種遞進的邏輯關系。據此,確定衡量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四點標准或標志:一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市場是否開放﹔二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是否存在聯系﹔三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是否整體增長﹔四是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之間的差距是否在逐步縮小。

2. 構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在分析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以及區域差異基礎上,根據確定的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四個標志,構建了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每一個標志的測度和分析就是協調度發展的測度和分析。因此,從衡量四個標志的角度,選取能夠代表四個標志的評價指標,對協調發展的四個方面進行單獨測度,最后通過綜合評價方法構建協調度的測度模型,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進行分析。

構建的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商貿流通業市場開放性,選取貿易保護指數進行測度﹔二是商貿流通業市場聯系,選取相對價格方差指數進行測度﹔三是商貿流通業增長狀態,選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變異系數指數進行測度﹔四是商貿流通業區域間差異,選取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變異系數進行測度。

3. 測算評價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

從商貿流通業市場開放度、商貿流通業市場聯系度、商貿流通業增長狀態和商貿流通業區域間差異四個方面,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進行了定量評價分析和綜合評價,測定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基本趨勢。通過對四個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運用加權算術平均法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指標進行測算,採用隸屬度函數法計算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U。基本結論: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波動幅度整體較大﹔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市場聯系度整體不斷加強﹔區域間市場開放度基本穩定﹔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的正向促進作用向好﹔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差距整體逐漸縮小。針對上述結論,通過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模型探討了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對外貿易、連鎖經營、貨運周轉量、固定資產投資、信息化水平對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則具有反向阻礙作用。

4. 確定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影響因素

以測算的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U值作為因變量,以對外貿易、連鎖經營、貨運周轉量、客運周轉量、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資產投資、信息化水平為自變量,構建2007~2016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影響因素面板數據,通過對面板數據的處理,選取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混合數據回歸模型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探討各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基本結論: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對外貿易、連鎖經營、貨運周轉量、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和信息化水平表現顯著。其中對外貿易、連鎖經營、貨運周轉量、固定資產投資、信息化水平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具有反向阻礙作用﹔客運周轉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不能做影響因素分析。

5. 構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機制

針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度不穩定態勢以及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新矛盾,圍繞新時代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的新要求,把握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發展新特點,建立了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的六大機制,即由宏入微、戰略疊加的戰略協調機制﹔層級架構、權責分明的組織協調機制﹔成本分擔、互利共贏的利益協調機制﹔布局合理、功能錯位的產業協調機制﹔自由流動、配置有效的要素協調機制﹔軟硬兼備、支撐有力的設施協調機制。協調發展機制的發揮,對於整體提升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6. 提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路徑

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在堅持“區域一體、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從基礎平台布局與建設、流通體系與流通網絡、主體培育與業態優化、產業支撐與產業聯動、制度設計與商業環境、交通網絡與流通現代化等方面,提出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協調發展的路徑及對策。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彌補了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研究的不足。通過搜索、整理和歸納商貿流通產業發展的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學者極少有針對區域間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專項研究,隻有部分學者在研究商貿流通產業區域差異時會提出促進商貿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但並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該成果以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為研究對象,對長江經濟帶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能夠彌補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研究不足的問題。

該成果構建的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評價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鑒性。從商貿流通產業市場開放性、商貿流通產業市場間聯系度、商貿流通產業增長狀態和商貿流通產業區域差距四個協調發展標志出發,分別運用貿易保護指數、相對價格方差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變異系數、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異系數對四個標志進行測度,然后運用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方法,建立協調發展度函數,測算商貿流通協調發展度,這對進一步深化商貿流通業協調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