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我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研究

2024年03月21日15:4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湖南商學院柳思維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AJY015),最終成果為同名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有:唐紅濤、徐志耀、吳忠才、朱艷春、杜焱、尹元元、王娟、熊曦、楊水根、周洪洋、杜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流通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導產業。流通產業發展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繁榮,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環境下,就必須要合理構建流通產業的空間格局,基本目標是形成覆蓋全國的安全暢通、競爭有序、區域協調、城鄉一體、高效惠民的流通產業網絡格局。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一)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現狀及其優化必要性

該成果從流通產業的整體性、結構性、競爭性和成長性四個維度刻畫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選取了發展水平、增長速度、行業結構、要素投入、資源分布、利潤率等6個指標,分別對2001~2015年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30個省份、城鎮與鄉村進行空間差異分析。在此基礎上,認為我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並進一步認為,提升城鎮化質量是我國城鎮化新階段的戰略重點,而優化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是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的理論與實証研究

本部分分別從經濟學、地理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個視角對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進行理論探討與實証研究。首先,融合若干經濟學主要觀點,以均衡分析為主線,充分考慮系統性、復雜性、動態性,設計了一個包括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綠色生態和文化傳承等多目標的指標體系,提出一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的理論框架,對我國300多個地級城市的流通產業空間結構進行量化評價,並據此提出了我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的路徑。其次,在借鑒Hotelling空間競爭模型、Reilly法則、Ghosh和Rushton零售重力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城市流通產業在空間結構優化的地理學模型,應用GIS技術和高德地圖導航服務數據,以長沙為例研究了城市商圈的空間分異特征及優化路徑。最后,構建了一個基於商業空間區位、包含商業企業和消費者的一般均衡模型,它們為了獲取商業空間外部性而出現空間集聚,並對消費者購買力不斷出現商圈空間分裂與新商圈形成,並利用計算機仿真對商業空間演進過程進行了模擬。

(三)中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的案例研究

選取了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地區長沙市為例,對中國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進程與經驗進行了微觀層面的實証研究。長沙作為湖南省省會城市和長江中游重要節點城市,城鎮化發展非常迅速,在人民群眾消費力快速增長、交通網絡通暢度較快改善、行政中心合理變遷、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的情況下,按照國家商務部的要求、根據城市流通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先后完成了多次城市商業網點的規劃及修編工作。研究從優化戰略、優化目標、優化實施及主要問題等多個方面介紹了長沙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的基本情況與主要經驗,為了解其他城市的優化提供了模板。

三  對策建議

(一)突出解決區域間流通空間結構失衡的問題

1. 加快新型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

目前東部地區幾大城市群體系較完善,大中小城市之間層級清晰,基礎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空間進一步擴大,一些國際化中心城市已經佔據大區域的主導地位。因而東部地區流通產業網點空間密度較高,大、中、小流通網點協調性好,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錯位發展,商流與物流專業化程度高,流通效率高。而中西部地區許多城市群的發展尚處於初始階段,與東部地區相比,流通空間格局失衡問題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加快城市群發展入手。

2. 合理構筑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空間格局

首先要進一步發揮國家級流通節點中心城市、區域性流通節點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加快形成有利於促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完善的流通網絡。其次在流通節點中心城市流通實力不斷增強、區域流通關聯效應不斷優化的基礎上,加強區域性流通節點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流通的擴散、輻射及帶動作用,不斷拓展區域流通的廣度和深度。最后形成由全國性的區域性節點城市再到地區性節點城市,然后是縣城到城鎮、到鄉村組成的多層級的網絡商貿流通業空間結構。

3. 努力形成全方位開放的空間區域流通格局

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西部內陸和沿邊地區勞動力充裕,自然資源富集,隨著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推動內陸和沿邊地區從開放的窪地變為開放的高地,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可以加快形成東中西部區域流通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努力推動城市間流通業的合作共贏

1. 發揮流通節點城市的集散與中轉功能

進一步在流通節點城市布局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重要商品和物資儲備中心、物流園區以及配套的物流設施,加大物流信號平台建設,增強流通節點城市對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商品集散能力。進一步發揮流通節點城市的生產服務功能,流通與生產是緊密相連的,流通節點城市往往也具有某些生產要素聚集地的優勢,比如加工貿易、原材料生產等,作為流通節點城市就要發揮其溝通生產與流通的功能,提升城市流通服務和引導生產的功能發揮,提高產地市場流通效率。

2. 積極推動城市間區域間流通業的合作共贏

一方面要推進城市間流通業的分工協作,引導區域品流通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城市與城市之間流通業相互依托、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局面。推進城市間流通業資源共享、信息平台共建,最大程度發揮協同效應,引導相鄰城市實現合作共贏。另一方面,要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規定,建立健全統一的市場准入和檢驗檢測標准體系。

3. 建設區域與城市之間高效、安全、暢通的實體物流網絡體系

加強區域之間、城市之間流通協作的基礎是建設高效、安全、暢通的實體物流網絡體系,切實解決好商品貨物在區域之間的倒流運輸、相向運輸、迂回運輸、重復運輸及貨車空駛等不合理運輸。對於實體物流網的建設可以採用多式聯運的方式,包括集裝箱運輸、散貨運輸等,同時對不同的運輸方式進行有效銜接,並為此提供體系完備的運輸網絡與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從而提高現代綜合運輸網的整體速度和流通效率。

(三)突出解決城鄉之間流通空間結構失衡的問題

1. 城鄉空間的融合關鍵在於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

要以統籌城鄉的商品市場發展為突破口,利用互聯網+,加大流通商貿業態、商業服務模式創新,通過積極建立網上網下相結合、功能以及分類完善、齊全的流通商貿服務模式,加快城鄉商貿一體化體系建設。可因地制宜採取以下各種模式:對於經濟發達與城市化工業進程較快的地區而言,應努力完善地域的信息與網絡化以及連鎖化水平﹔對於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通過商貿流通業和相關產業的融合與發展互動進而實現各產業間的及時交流和合作﹔對城市化與工業化水平一般的地區,採用供應鏈空間聯結模式,把制造商、零售商、供應商以及批發商廣大用戶有效聯結成有機的流通網絡體系。

2. 重視農村空間重點或中心小城鎮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在進一步完善農村重點、中心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將與城市工業配套的產品零部件生產項目轉移擴散到有條件的重點小城鎮,或考慮就近原料基地將某些農產品終端產品的加工項目布局在農村重點小城鎮。與此同時,努力將小城鎮建成一定農村區域內的綜合性流通服務中心,即農產品流通交易中心、農村消費品流通交易中心、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交易中心、農村再生資源回收交易中心、農村物流服務業中心、農村各種生產生活服務業網點聚集中心。

3. 打造鄉村網店升級版,重建農村流通體系的空間終端

如何在農村電商發展基礎上,開發鄉村中小型零售網點,建設網上網下結合的新型農村實體零售店可考慮以下幾點:一是積極支持和鼓勵大型零售企業大力開發鄉村中小型網點,要把發展農村電商網點與發展農村便利店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培育新一代農村職業商人,打造農村網店升級版,從根本上重建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空間終端。總之在廣大的鄉村空間依托農村電商網絡,加快農村新型流通體系的重構,才能有效促進城鄉商貿的大融合與協調發展。

(四)突出解決城市零售業空間結構失衡的問題

1. 形成城市實體零售商圈錯位發展的空間布局

一是城市中心成熟商圈,進一步聚焦市內外中高端目標消費人群,尤其是要吸引境內外商務會展旅游消費人群,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國際化、個性化、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務。二是一些城市新興商圈要提升配套功能。要正確判斷供需比例,解決好交通和動線問題。三是社區零售商圈則要順應不同社區居民群體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合理配置多層次商業供給,充分考慮休閑、社交和娛樂等服務功能,防止因未合理分析消費情況帶來的布點凌亂、業態不匹配、體量不對稱問題。

2. 城市實體零售精准對接互聯網,積極加大服務業態創新

鼓勵和支持實體零售業積極由線下向線上發展,實現線上線下協同,創新實體零售業新模式和新方法。但實體零售對接互聯網要實現轉型升級要從實際出發,力求精准適用。要努力培育適應消費變化的新型服務業態,推進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促進“互聯網+”“新零售”等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冷鏈物流模式,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務水平。

3. 實施城市實體購物場所品質和功能提升工程

要制定實施標准,引導大型商場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效率。要看到零售業已從一個單純商品交易的時代,進入交換關系和人際關系重疊的時代。隻有順應互聯網時代變革開拓和提升零售場所功能,實體零售業才有出路。可以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結合,全面融入居民生活﹔可以將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汽車主題館、科技體驗館、展廊空間、沙龍空間等融為一體,營造出種種耳目一新的消費場景,向消費者提供獨特的消費體驗,以充分顯示實體店優於電商的比較優勢,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4. 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開拓城市實體零售新天地

一是有條件的城市應進一步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與期待放開對城市早市、夜市的限制,特別是要在交通便利、群眾聚散方便的街口、社區商圈內劃定早市與夜市的空間范圍,允許農民、市民設立自產蔬菜、水果等產品臨時性銷售網點、服務網點,允許流動攤販擺攤設點經營小吃、水果及其他小商品,增加非正規就業崗位﹔二是拓展城市實體零售業發展空間。

(五)努力以科學技術創新提升流通產業空間效率

1. 積極採用適合商業發展的新技術

一方面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智慧門店等流通新業態,支持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無人科技等在流通領域的研發和應用。另一方面鼓勵互聯網企業發揮技術優勢,賦能傳統流通企業,推動“互聯網+流通”全面升級。目前無人送貨飛機、無人配送車、無人櫃等智慧物流新技術新應用已經出現,這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此外區塊鏈技術也已在互聯網經濟與電子商務中應用。

2. 加大制度創新推動流通技術發展及應用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快流通技術創新及新技術的運用,必須要打破傳統觀念、體制、習慣的束縛,加大流通技術創新的制度供給,包括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供給。要通過出台和實施人才新政,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吸引優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形成人才聚集干事業的優勢,才能讓科技創新成果噴發,加快新型技術的市場化產業化,進一步釋放流通生產力,向科技創新要質量要效益。

3. 要特別重視流通業的信息化技術改造

信息化是商貿流通業提高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黏合劑和催化劑,同時是商貿流通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和一體化的必由之路。如要加強商貿流通業內部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流,需促進四個方面的協同進步:一是信息化建設首先要實現物流網、信息網與營銷網的三網融合﹔二是通過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將全國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信息進行整合﹔三是通過信息資源的整合對各空間區域的行業發展方向、資金流、物流進行調度,促進商貿流通業的協調發展﹔四是加強商貿流通企業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包括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裝備建設,通過信息化提高流通企業的管理效率。

4. 要大力發展綠色流通技術,推動流通業綠色發展

特別要在商品的綠色包裝技術、商品倉儲運輸裝卸中的綠色物流技術及商店店容美化、亮化、綠化中進行環境技術創新,加大節能節水節電節地技術在流通中的應用,降低流通中的污染排放,擴大綠色流通空間,推動流通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城市商品流通空間格局的升華。要加大商業與新興消費需求崇尚的VR、AR、電子競技等潮流科技融合,使商圈商業永葆活力與新意。要精細化地完善商圈商業規劃,合理布局配比各種商業服務網點,有效引導提高商業的空間產出效率。

(六)通過保障措施創新促進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優化

1. 堅持以人為本,搞好城市流通產業的規劃保障

科學的規劃是城市流通產業空間布局的依據,也是優化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的基礎。在進入經濟新常態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新技術變革迅速和消費革命與升級的新機遇,“十三五”末期應著手思考“十四五”城市流通產業空間布局的規劃或新一輪規劃修編。要堅持發揮政府對規劃制定的主導作用。新的一輪城市流通產業空間規劃修編要認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的思想,即關於城市生活空間、生產及產業空間、生態空間的協調發展,使城市的總體規劃、城市國土利用規劃、城市生態環保規劃、城市的商貿流通網點規劃做到四規合一、四規協調。

2. 強化城市流通產業的基礎設施保障

優化城市流通產業空間布局需要有強大便利的設施支撐,如專業市場、物流設施、倉儲基地以及服務平台等,通過完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優化、增強設施配套和資源利用,引導城市流通空間結構不斷合理化。對此,強化城市流通基礎設施的支撐需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調整優化流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二是構建便捷高效的流通綜合服務體系,三是加強金融電信設施配套,確保城市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

3. 提供城市流通產業空間優化的政策保障

政府對流通產業的空間優化主要通過政策變量的調整去引導和支持,以體現政府對流通產業空間發展目標的調整,即鼓勵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為了支持城市流通產業的空間優化,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包括:用地政策的支持與保障、財政金融支持政策、人才政策支持與保障等方面。

4. 加強城市流通業發展的組織保障

建議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各省市區政府從提高城鎮化質量和進一步激活消費動能、促進經濟增長的高度重視城市流通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並由一位負責人分管此事,並建立政府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協調機制。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在城市流通業發展的空間布局結構上,要站在優化城市總體功能的高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同時要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流通領域行政審批,強化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提高行政效率。

(責編:金一、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