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孫來斌:“先立后破”的方法論意蘊

孫來斌2024年03月13日11: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先立后破”的方法論意蘊

作者:孫來斌,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這一重要論述,為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先立后破”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方法論意蘊。從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自覺把握先立后破的方法論要求,對於貫徹落實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理解立與破的辯証關系

立與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以表述事物發展狀態的概念,在傳統典籍中相關表述較為豐富。《周易·雜卦》雲:“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左傳·昭公十七年》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這裡的“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講的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按字義,“破”有“破除、解除、廢棄”等義,“立”有“創立、成立、樹立”等義。

在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人們一般用肯定與否定來表達立與破的意思。創造新事物,即“立”﹔廢除舊事物,即“破”。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精深的研究、獨到的理解,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用“立”與“破”這對概念表達了建立先進的新文化與打倒反動的舊文化的決心,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

人們常常用“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等說法,來表達新舊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替代關系,即破除與建立、批判與建構等關系。近年來,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論,“先立后破”出現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中,並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在這裡,“立”主要是指創造出新機制、新技術、新業態等新事物,相應地,“破”大致是指摒棄舊機制、舊技術、舊業態等舊事物。

“先立后破”“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立破並舉”等表達,共同揭示了立與破之間的多重關系。其一,立是夯實新基礎,破是廢棄舊條件。立的基礎不牢,破的過程就十分艱難。從隻有具備新基礎才能廢棄舊條件的意義上說,“新的不來,舊的不去”。其二,立是目的,破是手段。破舊,旨在立新。從通過手段達到目的意義上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隻“立”不“破”,“立”的后勁不足,就失去了實現手段﹔隻“破”不“立”,“破”的目的不明,也就失去了意義﹔立破並舉,以“立”促“破”,以“破”護“立”,兩者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立”與“破”是辯証統一的,在“立”與“破”中前進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就經濟工作而言,無論是“立”還是“破”,都離不開“穩”,都是為了“進”。“立”與“破”的共同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都是為了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實現經濟行穩致遠。

2.把握立與破的先后順序

在一定條件下,“立”和“破”的次序很重要。比如,人們建造房子,究竟是先拆舊房、后建新房,還是先建新房、后拆舊房,這需要綜合考慮地基利用、材料准備、居住條件、天氣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在冬天即將來臨、沒有替代住房、新房子一時難以建好的情況下,就匆忙把舊房子拆了,這無疑是不可行的。做好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先立后破,對此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把握。

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一方面,要認識到這是根據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在過去一年,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當前,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這是針對一些地方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而作出的戰略安排。從一些地方的實踐來看,一些領域出現了“先破后立”“快破慢立”甚至“隻破不立”的現象,帶來矛盾風險疊加的后果。比如,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出現急於求成的問題,有的搞“一刀切”,踩“急剎車”,甚至出現“拉閘限電”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決不能搞‘碳沖鋒’、‘運動式減碳’。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

用好寶貴的歷史經驗。先立后破,強調的是多做加法,體現的是一種通過培植增量逐漸化解存量的思路,用意在於避免政策大開大合、經濟大起大落。在這方面,我們黨在領導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歷史表明,“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先試”“漸進式改革”等做法,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的社會動蕩,為穩步推進改革、順利實現目標提供了保証。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而言,堅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一條寶貴經驗。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要用好這一寶貴歷史經驗。

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先立后破,強調的是立在先、破在后,兼顧新與舊、穩與進、當前與長遠,目的在於穩中求進,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於如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這一生動形象的說法,是對先立后破的最好詮釋,反映了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堅持先立后破,首要在立,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地破,防止和避免未立先破、快破慢立、隻破不立。對於仍處於經濟恢復和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而言,這顯得尤為重要。要科學預判、謀定后動、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保持好節奏,把握好尺度,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3.堅持立與破的系統謀劃

系統觀點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體現了唯物辯証法普遍聯系的觀點。“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將之貫穿各項工作之中,應增強各項政策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正確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關系,在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中講好“最大的政治”。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統籌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確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應自覺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標對表、及時校准偏差,堅決執行黨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確保不偏向、不變通、不走樣。中央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都是經過精心考慮、精密設計的,要按照中央要求來推進﹔推出新政策,應堅持調查研究、先試先行、有序鋪開,避免在時機尚不成熟、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當下,應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勢。當然,不能僅僅依靠經濟政策來理順關系、解決問題,非經濟政策對經濟運行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不容忽視,應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在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時,既要防止不同領域政策“擠碰頭”、局部合理政策疊加形成負面效應的“合成謬誤”,也要避免將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的“分解謬誤”。出台宏觀政策,應分出輕重緩急,堅持先立后破,注重效果評估,爭取“帕累托改進”。

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躍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了然於胸,同時又要緊緊圍繞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躍升”。當前,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扎實做好經濟工作。比如,在推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中,要考慮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國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的實際,防止能源供應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在綠色低碳轉型中,首先要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實現新能源的“立”,在此基礎上,逐步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再如,在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中,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逐步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分別是立與破的重點。落實先立后破要求,關鍵是要解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不能犧牲傳統產業而一味追求新興產業,應該走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強筋壯骨”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責編:金一、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