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論體制轉軌

2024年03月07日16:4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東北財經大學張鳳林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不同學派的體制轉軌理論比較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AJL004),最終成果為專著《論體制轉軌》。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研究的主題是體制轉軌,主要研究當代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運動。這場制度大變遷運動是20世紀后半期國際政治、經濟發展中的最重要事件,也堪稱自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制度變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該項目旨在綜合吸收和借鑒各派經濟學家的長期學術思想積澱,對此一主題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當代的體制轉軌進程復雜多樣,不同國家遵循著不同的轉軌路線,也產生了具有顯著差異的社會經濟后果。這就為經濟學特別是其制度分析理論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科學地揭示制度變遷的內在機理,已成為當代經濟學亟待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國內外諸多學者雖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解說,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依然眾說紛紜,有待於深入。因此,進一步探討體制轉軌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意義。

中國是當代最先啟動體制轉軌的國家,也是近40年來所有轉軌國家中社會經濟績效最顯著、同時也頗引爭議的國家。中國漸進式的改革思路豐富了人們對於體制變革的復雜多樣性的認識,也展示了發展中的大國體制轉型的若干特點。緊密結合中國改革與開放的經驗來探討體制轉軌的規律,將有助於系統地揭示中國的實踐及其特點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另外,中國的轉軌仍處於進行時態,當前在“改革的深水區”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困難,如何依據嚴謹的理論分析解剖現實矛盾,明確改革思路,預測未來改革與發展的前景,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一)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在有分析地吸收、有批判地借鑒以往各種制度與制度變遷理論的基礎上,嘗試對制度以及體制轉軌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探討。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關於制度的本質與功能的重新闡述。根據馬克思關於經濟關系本質上反映的是人們社會關系的基本思想,借鑒現代經濟學關於人性假定以及人際關系矛盾的各種觀點,從人際關系內在矛盾及其治理的角度,系統闡述了人類社會為什麼要有制度、制度的本質是什麼、制度的社會功能是什麼等問題。指出制度乃是源自人際關系治理的社會要求,其本質屬於一種社會建構,基本的功能就在於調節人際關系矛盾以實現互利合作。無論是微觀的治理結構安排還是社會的基本制度框架,無論是柔性約束的非正規制度還是強制約束的正規制度,都是如此。

第二,關於制度形成內在機制的重新解釋。主要從人的意識與制度形成之關系以及個體行為與集體行為在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兩個方面,解釋制度生成與發展的機理。強調指出,人們的自發意識活動與自覺的刻意行為都對社會的制度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前者主要決定了非正規制度,后者主要決定了正規的制度,並且二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又總是相互產生著影響。在制度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個體行為與集體行動也是相互關聯的,雖然微小的治理可以通過個體的互動行為來實現,但社會中大多數重要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集體行動的結果。上述分析,超出了現代制度經濟文獻經常出現的或者強調自發主義或者強調理性建構的偏頗傾向,也較好地將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的分析方法融合起來。

第三,關於制度變遷影響因素的深入分析。繼承馬克思經濟學對經濟制度進行動態分析的科學遺產,並借鑒諾斯等人關於制度變遷的若干理論,進一步深入探討制度變遷的動因、過程、路徑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將馬克思的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宏大歷史分析框架,置於現代經濟學關於社會經濟績效要求實現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總和最小化的微觀基礎之上,進而從資源稀缺程度、要素相對重要程度、生產工具技術能量、交通通信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變化,闡述導致制度非均衡從而形成制度變遷的主要原因。同時採用動態分析方法揭示制度變遷過程中幾種可能的非均衡狀態及其相應的成本,以及制度變遷路徑的多樣性。關於制度變遷多樣性問題,跳出了單純拘泥於形式邏輯分析的狹窄方法,運用辯証邏輯的方法著重從不同國家的制度體系內部各種制度構成要素或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聯中,來考察其制度安排及其變遷的差異性。

第二部分,對經濟學有史以來重要的制度經濟思想特別是當代的制度經濟學及其制度變遷與轉軌經濟理論,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與綜合比較的分析,勾勒出經濟思想史上制度經濟分析發展的主要脈絡,概括出不同時期標志性人物的主要思想成就,厘清不同學派若干觀點紛爭的學術症結及其理論模糊之處。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關於古典與早期制度經濟思想的評析。主要對亞當·斯密、JS穆勒、馬克思以及凡勃倫、康芒斯的制度經濟思想進行發掘、梳理與重新解釋。系統地闡發了斯密等古典學者的制度經濟思想遺產,進一步肯定了馬克思宏觀動態制度分析的巨大歷史價值,並對凡勃倫與康芒斯等人在制度經濟思想發展中的歷史地位給予了中肯的評價。總體來看,早期的制度經濟分析雖然失之於微觀精細化分析,但是卻奠定了宏觀動態分析的重要基礎。

第二,對於當代新制度經濟學主要理論與方法的評析。當代新制度經濟學有關制度與制度變遷等問題的研究可謂成果眾多、紛繁復雜,既取得了突出成就,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本部分緊密圍繞體制轉軌的主線,對新制度經濟學各主要理論分支與分析范式進行全面的重新審視與深入的比較分析,充分肯定其在理論分析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時也指出其若干欠缺之處。具體來說,明確肯定了交易成本研究范式對於經濟學制度分析的重大意義,但同時也指出交易成本概念在解釋企業產生以及比較制度分析中的局限性﹔深入評析了產權與合約經濟學的理論實質及其在經濟制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評析了公共選擇理論關於社會政治體制形成機制分析的重要意義及其面臨的理論困局﹔深入評析了諾斯等人近年來新發展的國家理論以及阿西莫格魯等人的新政治經濟學理論,指出了這些理論對於揭示有關國家政治體制形成與發展的復雜機制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全面梳理並深入評析了諾斯等人的制度變遷理論,指出了這一理論與馬克思的動態歷史性分析的某種相似之處,充分肯定了其超越新古典靜態均衡分析范式去探討真實世界的制度變遷過程內涵規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三,對於當代轉軌經濟研究的不同學派的比較分析。轉軌經濟學作為當代制度研究在體制轉軌領域的延伸,是伴隨轉軌運動興起而出現的一個新經濟學分支,其發展雖然異常活躍,但轉軌過程尚未完成,客觀實踐並未充分展開,理論的積累自然難免相對薄弱。因此,如何將不同學者之間紛爭激烈且繁雜散亂的理論觀點與政策主張加以科學的提煉,梳理成有邏輯層次的、條理化的思想發展脈絡,既是准確把握轉軌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所面臨的難點與挑戰的需要,也是推進當代轉軌經濟研究的需要。本項目結合當代不同國家體制轉軌的多樣化經驗,在佔有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不同學派的轉軌理論與政策主張進行了較深入的開掘、較系統的比較分析與評價。具體來說,分析比較當代體制轉軌研究中的兩大基本范式——新古典主義(華盛頓共識)與制度-演化主義,詳細考察兩大基本研究范式在理論基礎、分析方法、政策主張等方面的基本差別,以及每種范式內部不同學者之間在具體理論觀點與轉軌戰略方面的異同點﹔深入解析當代不同學派或學者之間關於體制轉軌的若干重要問題的紛爭,諸如如何理解市場經濟制度,如何理解體制變革過程中制度構件的協調與互補關系,如何理解體制轉軌過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如何理解政府在轉軌過程中的作用等,並挖掘這些爭論的深層理論與方法論原因﹔嘗試提煉轉軌經濟學對於當代制度經濟學乃至整個經濟學貢獻的新成果、提供的新啟示。

第三部分,關於轉軌國家實踐經驗的探討,主要在與蘇聯和東歐等普遍實行體制轉軌的國家參照與對比的背景下,對中國近40年來波瀾壯闊的改革與開放歷史進程進行經驗實証分析,從理論上系統地解讀中國體制轉軌的成功經驗,展示中國體制轉軌過程的若干特點及其社會歷史原因,揭示中國的體制轉軌方式可能包含的缺陷、矛盾,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具體包括四方面內容。

第一,通過分析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功能的嬗變,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系統論証了新中國成立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某種歷史必然性,以及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通過全面回顧與反思中國近40年改革與開放的歷程,從制度博弈的視角將中國的體制轉軌視為共產黨領導與廣大群眾上下互動的結果,這種互動過程導致中國的體制變遷基本上是在政府指導下,按照由點到面、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展開,使得中國能夠在轉軌期間較好地保持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維系了轉軌期基本的社會利益關系平衡與社會運行秩序穩定。

第三,結合經驗數據,對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發育程度給予客觀的分析和判定。分別從非國有經濟佔比、價格開放度、要素市場開放度、資本與貨幣市場發展程度、政府直接干預度等方面,充分肯定中國市場化調節已經達到較高程度﹔同時又根據公平競爭程度、市場信用狀況、行政權力越位、社會泛市場化等,明確指出中國市場體制發育質量仍然不夠高,與理想的市場體制形態還有較大差距。

第四,嘗試對中國體制轉軌的實踐加以理論概括,旨在闡明中國的改革實踐証明了馬克思經濟學關於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要求的基本原理,証明了現代制度經濟學特別是其關於制度變遷以及政治經濟分析的若干原理,而基本証偽了現代西方曾經流行的極端自由主義的“原教旨主義市場理論”。

(二)重要觀點

第一,從更一般的意義上看,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源自人際關系治理的社會需求。制度作為適應這一需求的社會結構,是在人類集體行動的過程中由自發意識與自覺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二,從動態非均衡角度看,體制變革與轉軌過程本是人類對於不適宜人際關系治理的舊體制的調整過程。體制轉軌過程必然涉及利益關系變動,從而引發新的矛盾,因此轉軌既是對於原有制度非均衡的調整,本身也將處於非均衡狀態。

第三,歷史上與現實中,不同學派關於制度與制度變遷的學說在其特定的分析視角下都包含某些科學因素,需要在有關制度分析的不同具體場合恰當地予以吸收和應用,避免以偏概全。對不同學派的學說總體上應當堅持有分析地借鑒和兼容並蓄的態度。

第四,交易費用研究范式既具有重要的經濟學開拓意義,也存在某些明顯的理論瑕疵,需要更為精細化的發展。

第五,總體來看,基於靜態均衡與嚴格理性假說的新古典主義范式,在考察社會經濟體制變遷問題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馬克思的歷史性分析以及其他超越新古典傳統的制度變遷或新政治經濟學理論則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第六,中國在轉軌期所形成的經濟體制,具有行政壟斷型市場體制的重要特征。這種體制屬於市場經濟的范疇是沒有什麼疑義的,但顯然還是一種不夠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對於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功不可沒,但是也孕育著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故亟待向公平競爭型的市場體制目標全面推進和深化改革。

(責編:金一、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