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1920~1929:從民國著作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

2024年02月29日15:4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上海財經大學談敏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從民國經濟學著作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1920~1929)”(項目批准號為:16BJL003),最終成果為專著《1920~1929:從民國著作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

通過1920~1929年的民國著作來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狀況,從國內外已有的學術成果看,很少有人涉足。該成果的總體框架,同項目負責已經完成的前兩個歷史階段的研究相銜接,體現一定的延續性,同時具有自身的個性特征。前面的研究,屬於傳播的早期階段,相關的史料,尤其與馬克思經濟學說直接相關的系統性理論性資料,比較珍稀少見,於是搜集資料的范圍也頗為廣泛,凡是與引進馬克思經濟學說相關的史料,不論涉及馬克思及其一般學說,或涉及社會主義的史料,一並匯總整理,以期了解其背景,發現其線索,追蹤其源流,而且以新聞報道和報刊文章或論文為主。進入20年代,情況發生較大變化。這個階段,國內中國共產黨從籌備、成立到初步發展,國外蘇俄政府戰勝內部反革命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后各項事業開始取得明顯成效,都為包括馬克思經濟學說和列寧經濟學說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機,與此相關的各類系統性著述,亦隨之而興,數量明顯增多。在這種情況下,考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具備了更好的文獻資料條件,同時憑一己之功,像以往那樣廣為搜集浩如煙海般的著述資料並進行周詳的分析研究,並非易事。因此在研究的總體框架上,收縮資料范圍,集中於這10年間國內出版的各種社會科學類著作或譯本,既可以突出考察的重點,又有利於從更具系統論述的核心理論脈絡上,顯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播的軌跡和特征。

該成果系統考察20世紀20年代民國期間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原著譯本和闡釋類著作為主、兼及社會主義和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等各類著作,達240余種。主要的考察方式,一是鑒於資料量多面廣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縱然收縮到以著作為主,仍需在廣泛收集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發掘、整理和分類工作,十分煩瑣。資料的收集起步較早,歷時頗久,從1992年開始著手,最初重點放在經濟學著作方面,為此專門編輯了《中國經濟學圖書目錄(1900~1949年)》,以供收集著作資料的索引之用。后來發現若嚴格在民國經濟學著作的范圍內考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就20年代而言,不僅涉及面較狹窄,而且界線也不是很清晰。於是將原來撰寫的民國經濟學著作范圍,擴展為民國著作,從更廣闊的民國社會科學著作范圍內加以考察。范圍擴展后的資料收集過程,雖然后來出現了古籍網等網絡工具,匯集了眾多的民國著作,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檢索方式,但仍然存在分散、模糊、遺漏且時有缺損的狀況。因此,從1920~1929年10年間的眾多著作裡,圍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主題,大致挑選出具有各類代表性的240余種著作(含譯著和自撰著作),以此奠立整個研究的史料基礎,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特色。

二是選擇20年代的民國著作作為考察的重點,進行斷代研究,這是一個適宜的切入點,可與持續考察30年代和40年代的史料相銜接,又不必攤子鋪得太大,以便深入考察、循序漸進和控制篇幅。然而20年代的民國著作,就其整體而論,很難現成拿來做分析研究,需要事先花一番工夫,對各類代表性著作涉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有關內容,逐一進行爬梳、考証、辨析、解讀、比較和剖釋。其必要性,一則在於確認各種著作或譯著及其作者或譯者的來歷,這種考據對於認識當時頗為陌生的著譯作,以及了解相關作者或譯者的意圖,不可或缺﹔二則在於其時許多著譯作的質量存在問題,或者用文言表達或文言與白話混用帶來一些障礙,或者譯文不佳,或者對舶來經濟理論的敘述還比較生疏,隻有經過解讀而能夠理解后,才便於分析﹔三則在於這些著譯作的內容相互之間或交織或借用或未說明引用出處,需要加以辨析方可鑒別、澄清和比較。諸如此類對文獻資料的分類、考據和解析,作為研究中最為復雜和繁難的基礎性工作,雖然在厘清過程中尚有缺憾,但已是目前國內可以看到的對於此類著作資料最為詳細和深入的梳理,也可以說是本項目的一個鮮明特色。

三是根據各個年份的著作資料所顯示的不同特征,將2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細分為五個階段。五個階段既是持續遞進的連貫發展關系,也是時有跌宕起伏的復雜曲折過程,不僅表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進入20世紀20年代,其時代背景、論述內容、重點對象、分析方法和態度取向等,比較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其中最突出的變化並成為基本線索者,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斗爭,上升為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同時其他許多爭論,實質上也都同這個斗爭有關,由此反映了那個時期經濟思想領域的發展動態。通過這個分期研究來揭示2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軌跡和整體進程,同樣是本項目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

四是採用逐個分析、相互比較與綜合概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每本著作特別是那些代表作,逐個分類、梳理和剖析,重點是圍繞翻譯、闡釋、引用和涉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相關內容、評介方式、基本水准、認識態度等,歸納各自的特點與傾向,等於將所選擇的240余種著作,深入細致地篩查了一遍﹔同時在各種相關聯的著作之間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分析,發現它們的源流關系、地位影響、推動作用和獨到之處等﹔在此基礎上,先對不同類型和不同時期的著作內容與特征,逐節、逐章或逐編進行概括,然后綜述20年代各個階段的傳播概況與特征,最后對各類著作在整個傳播過程中的主導路徑與階段性特征,延續此前傳播進程的發展演變線索,為此后傳播繼續開辟道路的各種新趨向等,做出基本判斷。這種建立在翔實文獻史料基礎上的系統性理論解析,把分散而繁雜的著作資料貫串起來,理出其中的傳播線索,盡管仍有可能疏漏個別著作,但已能把握著作整體的代表性特征,從而為全面深入地考察20世紀2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進程,打下了良好的學術基礎。

五是根據以上考察,總結出20年代傳播的若干啟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從量變到質變,從啟蒙到結出碩果,集中體現在共產黨人的積極推動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借力蘇俄模式,理論與實際結合,開始摸索社會主義的實現路徑與方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播深化過程,伴隨著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進程,二者互為依存,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正統經濟學在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理論斗爭,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隨著前者傳播的深入而日益顯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0年代的傳播進程,以其指南意義和豐富內涵,為1919年以后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研究,勾勒出一條基本線索。這些啟示,比較傳播前史和傳播啟蒙階段的啟示,既有先后相承的延續關系,體現了傳播的歷史脈絡及其發展邏輯的一致性,又有演進升華的明顯不同,表現出傳播在各個階段不斷擴展與深化所累積顯示的推進過程和變化趨勢,也為民國后20年的傳播,提示了基本發展取向和主要演進特征。將中國近代各個歷史階段的傳播啟示貫通起來,便構成經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啟迪和指導而走向新中國建設的一幅完整畫圖。

該成果以1920~1929年間的民國各類著作為范圍,系統考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20年代10年內的傳播歷史,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挖掘、梳理、考証、分類和匯總本時期各類著作文獻的史料價值,也不僅在於以史料為基礎對240余種著作逐一分析、互為比較、劃分階段、綜合概括和提煉總結所開創的研究體例,還在於由此形成了兩個獨特的研究視角。一是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研究方面看,形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播的一個獨特研究視角,進而發掘出一系列以往未曾接觸或未曾深入分析的代表著作、代表人物和代表觀點,豐富並深化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史研究。二是從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方面看,形成20年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播的另一個獨特研究視角,從而進入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素來被認為是相對薄弱而又十分重要的1919~1949年的研究時段﹔這是一條承上啟下的研究線索,通過梳理20年代民國著作中圍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各種評介內容和變化,上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傳播的前史與啟蒙階段的發展趨勢和軌跡,下啟這一傳播在經濟理論層面的發展、演變並結合中國自身實際而形成其特征,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佔據支配地位的經濟指導思想,也就是從這個新的視角切入,開辟了研究1919年以后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發展演變歷史的新的探索路徑。其應用價值,可供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及馬克思主義傳播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研究生教學參考。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