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蘇區鄉村社會改造及歷史經驗研究

2024年01月23日10:5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吳曉榮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蘇區鄉村社會改造及歷史經驗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CDJ00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彭慶鴻、衛平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五四以來,各種救國方案和道路涌現。先進的知識分子將改造中國的基本路徑定位於農村,將中國農民的解放落實於中華民族解放的這一認識,在20世紀20年代末已取得廣泛共識,並由此引發了“改造鄉村、復興鄉村”的社會運動,來尋找國家和民族的復興之路。一直以來,學術界對南京國民政府和鄉村建設派主導下的鄉村改造運動的研究成果較多,而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革命作為改造中國和鄉村社會的一種道路和路徑選擇的成果,卻不常見。蘇區革命將中國共產黨改造中國、建立新社會的革命理想付諸實施。在革命過程中,共產黨通過社會的重組來實現社會的再造,因此,蘇區革命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進行改造的過程。把蘇區革命作為中國共產黨改造國家社會的路徑選擇,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去思考,為探究革命與鄉村社會關系提供了一個新途徑,對深化蘇區革命研究、深化中國鄉村現代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從現實價值來講,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對鄉村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使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蘇區的鄉村社會面貌一新。在對鄉村社會改造的過程中,中共形成了一系列促進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社會經驗,同時也有一些慘痛的教訓。該成果通過對這一時期中共領導的社會改造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對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歷史經驗的梳理,有助於進一步揭示中國革命進程和社會進步的深刻內涵,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致力社會改造的思考與貢獻,總結富有久遠價值的精神財富,探討農村社會改造與治理的路徑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鄉村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推進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一)主要內容

該成果把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放在中國共產黨人尋求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和民族復興而探尋中國道路的進程中進行綜合考察。首先,從中國共產黨鄉村改造思想的理論淵源、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影響及蘇維埃在中國的興起,由此引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土地革命和蘇維埃運動為中心的鄉村改造思想和實踐。然后,全面闡述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農村的改造運動。因為社會改造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該成果主要以蘇區一系列重大事件來探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深入鄉村改造鄉村並對鄉村社會產生影響,從土地革命、社會秩序重建、思想重塑三個方面對蘇區鄉村社會改造進行闡述,並與民國時期其他派別的鄉村建設運動進行比較,最后總結共產黨這一時期在蘇區社會改造方面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一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理論來源。論述“社會改造”的淵源與流變,它來源於馬列主義的階級理論和社會革命思想,來源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興起和傳播,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和平等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成長過程中對這些理論進行領會、接受並重新闡述,以形成自己的改造中國和社會的理論與思想。

二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社會背景。全面闡述中國共產黨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地緣生態和政治大背景,勾勒出蘇區革命前鄉村社會的基本圖景,尤其是重點梳理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的工農運動的革命實踐以及由此導致的農民革命意識的覺醒,國共兩黨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和選擇的革命路徑的分歧而導致聯合戰線破裂后,中國共產黨被迫將革命重心轉入鄉村,也由此開始了其領導的蘇維埃運動和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鄉村社會改造實踐。

三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蘇維埃革命最重要的鄉村社會改造運動,是國家強勢主導下鄉村經濟社會的重大革命。該成果將打土豪分田地看作土地革命的准備,主要通過梳理土地革命具體的過程,對其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分析,並論述土地革命后鄉村經濟關系的變化,進而分析它對鄉村土地制度和經濟關系的沖擊,以及它對農民經濟和農村生產方式的影響,探討土地革命后新的階級關系與蘇維埃革命的相互關系。

四是秩序重建。包括鄉村宗族的瓦解、鄉村政權的建設、社會組織的重構等方面。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考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發動下層民眾掀起一場針對傳統鄉村上層權力系統的階級革命,推翻國民黨基層政權,破壞豪紳和宗族的權力文化網絡﹔以及形成了具有獨特形態的蘇維埃政權結構和更具效率的基層蘇維埃政權,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一體化運作機制,從而為鄉村社會的進一步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組織保証。

五是思想重塑。主要考察文化建設、傳統社會習俗的變革以及社會風氣的重塑、婦女角色的重構和兒童的政治社會化,以說明蘇區中國共產黨在鄉村開展的社會改造是全方位的﹔中國共產黨利用文化—教育—政治社會化途徑,利用和改造鄉村原有的象征性符號,對蘇區農民灌輸革命話語體系,以塑造新農民。雖然在文化重塑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但長遠地看,這些社會改造的措施奠定了此后中國鄉村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在鄉村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然,傳統觀念形態與文化習俗的變革是一個隨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步變化的過程,不是通過一場運動就能改變的。歷史地看,蘇區社會改造運動除了在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識形態上實現了轉變外,傳統的觀念形態和習俗等文化根基並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思想重塑任重道遠。

六是與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的比較。在中共對蘇區進行社會改造的同時,國民黨政府、地方實力派以及鄉村建設派也在紛紛進行社會改造性的實踐活動,試圖形成一種變革農村的理論與實踐體系。這些活動雖風靡一時,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無不中途夭折。國民政府以及地方實力派們,它們不願意觸及封建地主經濟,更不願意觸及自身政權,去對舊有的政治和經濟體制進行改造。而鄉村建設派們則是沒有能力去觸及封建地主經濟和地主政權,所以不可能從根本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

七是總結蘇區時期中共鄉村改造的基本經驗及歷史啟示。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歷史經驗,概括如下。(1)堅持黨的堅強領導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成功的根本保証﹔(2)徹底變革以土地為中心的封建舊制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根本舉措﹔(3)群眾參與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有力手段﹔(4)維護和實現人民權益是蘇區鄉村社會改造得以開展的動力源泉。蘇區鄉村社會改造中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性,體現在錯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照搬蘇聯模式不顧其錯誤政策,等等。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歷史啟示:(1)社會改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2)社會改造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3)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二)重要觀點

(1)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是中國第一代從事社會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於國際形勢、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價值所進行的選擇與創造。

(2)共產國際、聯共(布)始終關注蘇維埃運動的發展,在土地政策、階級分析、教育事業、婦女問題等方面提供政策與實踐的指導,對蘇區的社會改造產生極大的影響。

(3)蘇區的社會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列主義的社會改造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蘇區鄉村社會得以改造的根本保証。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領導下,蘇區實行了全面的社會改造,並能在十分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得以發展。

(5)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涉及農村社會的所有領域和全體民眾,致力於全面重建社會新結構、新秩序和新觀念,實現了對傳統農村社會的徹底改造,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體性社會變革的重要起點。

(6)以切實維護和實現農民土地權益為核心開展土地革命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動員和領導廣大農民參與革命運動和開展社會改造的動力源泉。

(7)蘇區社會的運作是在群眾團體和蘇維埃政權縱橫交織的網絡中進行的。群眾團體和蘇維埃政權相互配合,猛烈地沖擊封建勢力對農民的束縛,推進了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設,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也開始向著現代化的方向轉型和發展。

(8)蘇區鄉村社會改造是在嚴酷激烈的戰爭環境下進行的,是在蔣介石國民黨南京政府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背景下進行的,是深深烙上蘇俄模式印記的,是在廣大工農民眾擁戴和支持下的社會改造,這就決定了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艱巨性、復雜性、依附性和合理性。

(9)中共蘇區鄉村社會改造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增添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成果、黨的指導思想基礎——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架構和科學內涵。

(10)與同時期國民政府、地方實力派、鄉村建設派們的社會改良相比較,蘇區的社會改造更顯全面、更具可行性。

(1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社會改造,初步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改造中國的基本理念、道義追求、社會目標和實際努力,開辟了變革近代中國社會形態、實現人民解放的新路,為之后更為廣大的社會重建進行了預演,推動著農村社會向著現代化轉型和發展。

(12)蘇區社會改造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鄉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啟示意義。

三 創新之處

一是在研究視角上,該成果不僅將蘇區社會改造放在蘇區史、革命史視野裡進行研究,還將其放在民國史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與同時期的鄉村建設派運動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蘇區鄉村社會改造在整個中國大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影響。

二是在研究內容上,該成果在關注政策、制度的同時,更多是採取專題的形式,以點為中心,或以點帶面,研究黨和蘇維埃各種方針政策的制定,更要關注鄉村社會對此的落實與執行。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該成果在遵循革命史研究基本規律的同時,借助於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在國家與社會的理論框架下,從革命和社會、國家政權和民間社會雙重互動的視角,並將其與鄉村史結合起來,研究蘇區社會改造,關注國家與社會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