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研究

2024年01月10日09:39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武漢大學項久雨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AKS01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張耀燦、劉建軍、駱郁廷、徐春艷、譚澤春、張業振、石海君、姚蘭、項敬堯、王依依、樊家軍、張暢、楊婷、丁秋、倪雪、馬鑫可、潘一坡。

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以“什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如何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為首要基本理論問題,圍繞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概述問題、理論基礎問題、歷史發展問題、確認標准問題、體系構建問題、當代境遇問題和具體優化問題等所展開的七個方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內在關聯,初步建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理論體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具有歷史性與發展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整體性與多維性、內生性與外顯性、靜態性與動態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是認識關系、實踐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的統一結構。成果凸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必須從注重人文關懷、加強情感體驗、完善制度管理、探究互動模式、確立評估反饋五個方面,在實踐層面具體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意義上的文本,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具有較深刻的啟發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從研究內容上看,成果建構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體系,包括八個方面的主要內容,遵循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寫作邏輯,致力於回答關於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諸多理論與實踐問題。

哲學視域中主客體關系的跨世紀討論。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題確立主客體分析框架以來,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的爭論已經跨越了幾個世紀。通過對西方哲學史的系統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主體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確認到死亡,再到尋回的過程,客體更多地被理解為自然或物。因此,主客體關系就被定義為人與物的關系,並被哲學界普遍認同且當作一種法則確立下來。然而,隨著哲學本身的深入發展,我們發現,前人所定義下來的主客體關系概念和命題需要與時俱進、發展創新。

自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掀起了對於主客體關系的激烈爭論,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開啟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的進程。1983年,肖前在參加全國主體和客體問題討論時指出,“主客體關系問題,是一個有著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的問題”,並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思想政治工作的論斷,得出了“主客體問題,也是我們政治思想工作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的重要結論。在一定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正是對於哲學視域中主體與客體關系研究的延續與深化。作為一個理論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其關系命題從提出到論証,從質疑到回應,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回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基本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現有的研究結論主要集中在“單主體說”、“雙主體說”、“主體間性說”、“拋棄說”、“統一說”和“破解說”等六個方面,爭論的症結或者說焦點無非兩個,一是我們是否能將人理解為客體,二是客體能否安頓主體性。通過研究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在理論上是一個復雜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不同層次、不同形態,這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關系在不同層次、不同形態中會具有不同的體現。因此,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理論難題,突破現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爭論,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層次與形態。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每一門學科的具體內容也有自身的理論基礎。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首先,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問題的研究,其研究任務是對現實世界的元理層面的把握,即“元知識”或者“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也必須從其“元理”層面進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尋找理論支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實質是人與人的關系,圍繞著“人”的研究必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人學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其中“以人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主體理論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理論基礎。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主體與客體的形成與發展都受到一定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交往理論、主體間性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的理論指南。

從歷史的視角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可以清楚地認識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源流以及發展脈絡,進而為反思當前主客體關系的矛盾與缺陷、促進未來主客體關系的和諧發展提供借鑒與參照,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性。隻有通過對古代中國道德主客體關系、近現代中國德育主客體關系的變遷、近代西方主體性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討,才能展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今中外歷史發展中的主客體關系全貌。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從廣義上講是一個復合的概念,包括個體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和類主體四個形態,從狹義上講是指具體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之中,並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輸出和輸入的個人、群體或階級,其表現出能動性與實踐性、多樣性與交互性、歷史性與客觀性、社會性與階級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被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它以精神為表現形式,以多種方式為載體而存在,其表現出客觀性、動態性、歷史性、多樣性與主體性五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辯証發展關系,主要體現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發展和相互轉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辯証關系表現出歷史性與發展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整體性與多維性、內生性與外顯性四個方面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體系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任務。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系既是對過去的總結和反思,同時也是對未來學科發展的展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一直就是一項重要而且基礎的工作,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其實際應用價值,也同樣需要明確其基礎理論價值,從基礎理論、實踐應用和教育教學三個角度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基本要素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基礎,“現實的個人”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核心要素,“環境的改變”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背景要素,教育媒介和內容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補充要素。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必然要考慮層次性,即從人類普遍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階級的意識形態傳播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四個方面構建具有層次性的主客體關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有不同的形態結構,要在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主客體、實踐主客體、價值主客體、審美主客體以及各主客體形態間的關系中來構建不同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球化、現代化、多元化、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全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來應對更為復雜的環境﹔現代化進程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體制、觀念、內容、方法﹔多元化伴隨著世界經濟科技全球化、一體化而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互聯網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根本性變革,推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誕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特征: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融入全球公民教育理念。二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選擇多樣化,更加注重理解與交流,走向開放和自由。三是在互聯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打破了二元對立,走向平等與互動的關系,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然而,新的特征卻也反映出一系列新的問題,具體體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彼此信任匱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地位弱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畸變。這些新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優化互聯網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需要提高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需要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如何,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順利開展、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就是解決主客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促進主客體關系和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優化,不是無據可循、隨意而為的,而是有需要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准則,有需要實現和追求的特定目標,有能夠達到最優成效的科學路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優化的原則,即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同時確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二者平等對話、共生共贏﹔動態性原則,是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動態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需要的發展性進行動態調整﹔協調發展原則,就是要協調各方面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素質協調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利益統籌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和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優化的目標,就是要立足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順利運轉,著眼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優化的路徑,就是要在以人為本原則的指導下,注重人文關懷、加強情感體驗,並且積極推動內容完善、制度管理、評估反饋等各個環節的協調與配合,做到完善制度管理、探究互動模式、確立評估反饋的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其關系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一個基礎的、關鍵的難點問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老問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為研究對象,在確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的基礎上,遵循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著力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要求,必將成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的未來性向度。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