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波 安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張波 安祺2023年12月15日08:39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作者分別系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研究員、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目前,數字技術正日益廣泛應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就是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運用數字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支撐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體體現在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在加強信息化對生態環境管理支撐保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設穩步推進,“線上線下”結合精准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保障。不過,目前信息化基礎設施規模偏小、一體化業務協同支撐不足、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應用不深、大數據決策支撐能力不強等問題仍有待解決,亟需將數字技術和數字化手段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度融合,在生態環境服務、監管、決策、協同等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加快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其一,加強數字生態文明頂層設計。深入貫徹落實《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圍繞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的構建,研究謀劃數字生態文明發展願景、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形成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路線圖、施工圖﹔結合信息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數字生態文明配套制度體系,完善戰略制定、發展評價、項目實施等方面配套機制,提高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支撐能力。

其二,加強一體化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監管對環境監測的精准性、系統性、前瞻性支撐需求越發強烈,亟待補齊聲環境、生態質量、溫室氣體、新污染物等監測短板,拓展生態環境數據獲取的種類、頻率、范圍,推進傳感器、圖像解析等現代感知技術應用試點,推動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向“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智慧應用,加強污染成因、人為與自然因素對環境質量變化影響等研究,探索建立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監測預警體系,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友好的監測信息產品。

其三,加強生態環境系統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和應用。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加強智能搜索、智能問答、智能推薦等服務創新,推進政務服務事前主動推送、事中智慧審批、事后精准反饋,實現服務一站式集成、政策精准化直達。同時,要大力推行生態環境一體化在線監管平台建設,建立健全監管執法的事項清單、風險預警清單、責任清單,完善氣候變化、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領域的環保信用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其四,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應用系統集約建設。堅持系統思維,以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為統領,將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領域的各政務系統聯接、整合、融合,形成數據互聯互通、協同聯動、業務融合的一體化大平台,支撐重點流域區域協同治理、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監測預警、考核評估、問題發現和整改督辦等領域創新應用,提升生態環境領域一體化協同治理能力。

其五,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生態環境管理中的賦能作用。全面推進公共數據、跨部門數據共享交換,完善生態環境主題庫、專題庫建設,形成環境質量、自然生態、環境應急、污染源、環境監管、氣候變化等數據資產,探索採用數據編織、數據網格等新型技術,大幅提高數據處理效率,降低數據使用難度﹔不斷強化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數據、行業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的綜合開發利用,開展“經濟—社會—環境”耦合分析和動態調控等研究和應用,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同時,還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底線思維,深化各類安全防護技術應用,為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供安全有效的支撐保障。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