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秀華:作為一種新工程思維的工程生態思維

張秀華2023年11月27日15:1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作為一種新工程思維的工程生態思維

作者:張秀華,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面對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必須重新反思、規范人類的工程實踐。為此,怎樣轉換工程思維,應該構建何種工程范式,讓工程所創造的人工世界和人工物有機、和諧地嵌入到生態系統中去,就成為工程哲學不得不回答的時代課題。

工程與生態的聯結:工程生態思維

由於工程思維直接影響工程實踐方式,要擺脫以往機械工程觀下現代工程所導致的生態惡化、生存危機等現實困境,必須改變主客二元對立宰制自然的工程思維。問題是究竟怎樣的工程思維方式是恰當的?

對此,有的學者把“工程”與“生態”關聯起來,著眼於人與自然沖突的緩解而倡導綠色技術、清潔技術和新能源利用的“綠色工程”——生態工程﹔有的學者主張改進工程建造的環境,即改進工程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生態,從而來界說“工程生態”。前者著眼於工程的后果是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后者立足於工程活動過程探討如何改進工程實踐的環境。這兩種對“工程生態”概念的解讀都基於狹義的生態思維。

如果把“生態”作為隱喻,以“廣義生態”進路認識、分析、應對現實問題,這就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可稱為“廣義生態思維方式”。那麼,進一步把思維對象聚焦到現實中的工程活動,就是“工程生態思維方式”。其不但邏輯地蘊含上述狹義的“工程生態”內涵,還是一種新工程思維方式。

因而,對作為生命體的工程之“工程生態”的理解,既要以工程為中心——基於工程,從工程的觀點看“(廣義)生態”,又要著眼於生態,從(廣義)生態思維或(廣義)生態視野看“工程”,把“工程”與“(廣義)生態”內在關聯起來,注重二者的交互作用與互動互釋關系,並作為思維方式來重新詮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工程。與傳統工程思維相比,工程生態思維要求實現以下幾個重要轉變:

一是從點狀和線性關系思維方式向網絡和互動思維方式轉變﹔

二是從單一個體思維方式向生態群落思維和復雜性思維方式轉變﹔

三是從機械和機械性思維方式向生命體和生態系統思維方式轉變﹔

四是從靜態考察的結構性思維向動態的過程思維方式轉變﹔

五是從重視空間生產開發自然的規模量化思維向關注工程的時間化和人之生命力顯現的內涵式發展思維轉變﹔

六是從片面關注效率效益的經濟謀劃和功利思維向多維統籌發展的協調協同思維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程科技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發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台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把握工程思維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同於科學思維,工程思維一方面要基於理論理性關注“是什麼”的問題(包括工程本體論、工程知識論考察),另一方面要更加關注“干什麼”“怎麼干”和“應該如何干”的工程全過程的實踐理性問題,這就需要突出“工程診斷”“工程評估”“工程方法論”“工程戰略”和“工程策略”思維以及工程倫理規范問題,進而考察工程范式。因為,工程實踐不僅涉及工程思維,而且離不開工程行動。最重要的是,工程思維與工程范式具有內在一致性。畢竟,工程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實踐。正是由於工程思維所決定的工程觀不同,人類經歷了前現代的工程、現代工程,並正在走向數智化的后工業或后現代的新工程范式。因此,迫切需要從新工程思維探進到新工程范式。

新工程思維主導下的新工程范式:工程生態范式

隨著新工程思維——工程生態思維的確立,必然引起工程觀的變革與工程范式的轉換。也隻有確立起“工程生態思維”,才能真正把工程看作一個自組織與他組織、競爭與合作共存的有機復雜系統和生命體,強化“集成”“協同”之於工程實踐的方法論意義,改變過去重技術輕人文、重點抓“硬實力”建設而忽視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做法。正如“互聯網+”理念具有拓展思維與工作路向的作用,新工程思維要求在“工程+”的概念框架下,基於工程並用工程眼光看待一切工程元素或要素,將其放置到工程系統總體和整個生命周期中加以考察和把握。這無疑有助於協同工程系統內的相關因素(包括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技術的因素與非技術因素),高效整合集成人、財、物、信息等資源,使工程活動對社會、公眾與環境負責任。

工程哲學應自覺將新工程思維下的工程范式理論加以闡發。可以說,新的工程生態思維為新工程范式——工程生態范式的構建創造了必要條件。工程生態范式恰恰是廣義生態概念或生態思維下考察工程的工程生態思維方式及其所引發的工程行動方式與工程戰略策略方式等。它不僅有上述的理論基礎,而且是數智化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要,有助於促進從工程大國向工程強國轉變。不同於傳統工程思維下的工程范式,基於工程生態思維的工程生態范式對工程活動有以下要求:

立足系統論、有機論、整體論的立場。這是工程生態范式所堅守的根本立場,就是把工程系統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的開放的系統。不僅工程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而且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進行物質變換、信息與能量轉換、活動互換、主客體與主體間的交互作用等。從而,確保工程系統既是自組織(自律)的又是他組織(他律)的。

堅持總體、協同與共生的觀點。這是由系統論、有機論和整體論立場所決定的工程生態范式的核心觀點。有助於建立良性的工程運行機制、工作秩序和組織文化的生態系統,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既尊重物之物性,也張揚人性和人文精神。

依循過程、關系與辯証的思維方式。這是工程生態范式的根本思維方式,既與系統論、有機論、整體論立場相匹配,又與總體、協同與共生的觀點相一致。就是將工程的每一環節的地位和作用放置到整個工程實踐過程及全工程生命周期來看待,有效整合工程系統各要素、各生產與工藝環節以及工程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堅持主體性原則與客體性原則的辯証統一,處理好工程實踐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價值與真理、自由與必然的辯証關系。

保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工程信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是工程生態范式的重要信念。當代新工程范式下的工程共同體在工程實踐過程中應把至真至善至美作為新工程人、技藝型新匠人的工程理想與信念,自覺“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參天盡物的生產與勞作中,既“成物”亦“成己”。

融合科學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的要求。這種要求是由“至真至善至美”的工程信念決定的,它要求在工程活動中大力弘揚融合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團結協作、敢為人先等優秀品質。同時,還要把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視為工程倫理的靈魂,不斷提升工程實踐主體的科學素質和工程素質。

兼顧效率效益與利他的價值及倫理規范。這是工程生態范式的價值選擇與倫理規范。傳統工程范式主導下的工程片面強調效率效益,引發了工程異化、技術異化、勞動異化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而新的工程生態范式下的工程活動將會兼顧工程的效率效益與他者利益,並從效率效益優先原則轉向倫理優先原則,崇尚負責任的工程,在工程建造的過程中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注重社區生態改善、安全與文化建設以及利益平衡,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