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付小紅:堅持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

付小紅2023年11月24日08:3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

作者:付小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堅持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又是百年大黨永葆生機的重要密碼,更是共產黨人常抓不懈的終身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圍繞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及其關系,提出了人們“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等觀點。新征程上,正確認識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重要性,並將兩者統一起來,對於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不僅致力於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改造世界,主張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實現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運用實踐的觀點,超越環境決定人和人改變環境的對立,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而“在革命活動中”的無產階級“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詳細闡述了有關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得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的論斷,並將人類活動概括為“人改造自然”和“人改造人”兩個方面。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馬克思進一步看到“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例如鄉村變為城市,荒野變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闡述了人們通過革命實踐和生產勞動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觀。

在列寧看來,改造主觀世界在推動改造客觀世界中具有重大作用,“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正如《怎麼辦》中所提出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最終要落實到改造客觀世界,在《再論黨性與非黨性》中,他指出,“我們維護黨性是有原則的,是為了廣大群眾的利益,是為了使他們擺脫資產階級的各種影響,是為了最最明確地進行階級組合,——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並密切注意使黨性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且要見諸行動”。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波詭雲譎的歷史博弈中勝出,就在於黨始終堅持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及時糾正了黨內存在的修正主義、教條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各種錯誤傾向,實現了“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詮釋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一關於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辯証關系的科學概括。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洞悉到“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明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並凝練出“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這一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機制。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強調:“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裡,人人都要改造。不僅那些基本立場沒有轉過來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都應該不斷改造,研究新問題,接受新事物,自覺地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襲,更好地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要“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不斷“解好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遇之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等持續開展,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邏輯中繼續推進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協同改造。

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雙重改造”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必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常抓不懈的永恆命題、終身課題,唯此,才能掌握歷史主動、勇立時代潮頭。

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既能解決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總開關”問題,又為我們提供了高瞻遠矚的“望遠鏡”、見微知著的“顯微鏡”、洞見本質的“透視鏡”,從而不斷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種偏差失誤,使工作朝著正確方向、按照客觀規律推進。新時代,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要注重把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武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並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中轉化為增強覺悟、提高本領、推動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二是堅持實踐觀點和群眾觀點。人民群眾既是推動偉大變革的實踐主體,也是推進理論創新的實踐主體,更是實踐的價值評判主體,要深深扎根於億萬群眾廣泛而生動的社會實踐之中,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要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內在要求,把准解決問題的內在脈搏,特別是注意將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作為找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途徑,切實使其成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三是發揚斗爭精神。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並非輕輕鬆鬆的朝夕之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反復性﹔而斗爭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既是對人類實踐活動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實現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的重要“黏合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唯有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責編:皮博、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