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第九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2023年07月18日08:57來源: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會議現場

2023年7月16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第九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北京國二招賓館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增進民生福祉與優化社會保障結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和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為大會致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黃華波、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國家醫療保障局原副局長陳金甫、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先后作了大會報告。來自民政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等部門的有關司局領導和5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10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部分企業代表出席會議並圍繞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鄭功成會長與王杰秀副會長先后主持了全體大會。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在講話中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通過優化社會保障結構增進民生福祉也是學界的長期心願。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中國人民經受住了考驗,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但面臨的困難也不容低估。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逆經濟周期的特征,當經濟形勢嚴峻時,其資金使用會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著眼於民生福祉的提升,中國古代流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等說法也准確表達了民本思想和政治哲學。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出發,妥善解決民生問題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他進而指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這是民生的三大支柱。就業是民生之本,隻有實現充分就業,人民群眾才能維系生活、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人生價值﹔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有效調節社會利益關系、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人民群眾的生命線,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二是教育、衛生和文化,這是人民群眾立足於長遠發展的需求。教育是富民強國的根本之策,教育公平體現未來發展的機會公平﹔醫療衛生直接關系到人的健康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文化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素養,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三是安全需求,包括生產生活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社會治安穩定,這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此外,要重視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權益是否得到了切實保護,要嚴格防止在土地征用、企業改制、房屋拆遷、水庫移民、環境保護等方面出現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他強調,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要充分認識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充分認識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充分認識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做好民生工作還要強調做實事,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為人民做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事情。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致辭中首先代表民政部對第九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成立以來所做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同時系統闡述了社會救助制度的變革與發展。他指出,新時代新征程要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第一,圍繞實現“覆蓋全面”目標,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制度轉型升級。一要優化功能定位,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二要擴大覆蓋范圍,落細落實低保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政策,將救助保障政策向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人口延伸﹔三要創新救助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特殊困難人員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鼓勵引導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四要強化風險預防,建立健全預警指標體系,積極謀劃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守住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第二,圍繞落實“分層分類”要求,持續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完善。一要做好對象分層和精准認定,進一步優化救助圈層和類型劃分,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多維瞄准機制﹔二要拓展優化救助項目分類,進一步拓展不同類型困難群眾的救助幫扶措施,強化救助服務與需求匹配﹔三要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聯動,加強全國慈善組織參與“救急難”信息對接服務平台建設,引導支持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救助幫扶。第三,圍繞強化“綜合高效”救助,不斷推動社會救助制度系統集成。一要加強黨對社會救助工作的領導,引導各地在黨委領導下,推動黨建和社會救助工作深度融合﹔二要加強部門協同和資源統籌,進一步強化基本生活救助與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制度銜接,加強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建設﹔三要探索基層困難群眾救助幫扶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整合優化、協同配置各類為民服務資源﹔四要強化數字賦能,優化辦理時限和流程,推動社會救助事項向移動端延伸,繼續加強主動發現機制建設,摸排發現無法提出救助申請的特殊困難群眾,及時給予救助幫扶。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在致辭中指出,此次學術大會對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梳理總結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歷程、寶貴經驗,找准人民對更完善社會保障的向往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明確社會保障優化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充分利用專家匯聚、深耕專業的優勢,不斷深化社會保障領域學術理論研究,積極為黨和政府建言獻策,著力推動學科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形成了一批學界業界知名的學術活動品牌,推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咨政報告,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還介紹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對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的支持情況。他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如何更好聚力民生福祉、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立足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服務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二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站穩人民立場的學術自覺,著力關注研究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急難愁盼問題,為保障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三是要發揮學術平台作用,深化新時代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聚焦社會保障事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開展協同研究、交叉研究和研討交流,不斷推進社會保障研究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努力推出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學術成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做出積極貢獻﹔四是要增強社會智庫功能,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圍繞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進民生福祉議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向中央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研究報告、政策建議、政策評估等決策咨詢服務,積極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中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社會保障故事。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在題為“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會報告中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增進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為做好新時代社會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他認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社會保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找准目標方位,要重點把握好五個方面:一是深刻認識“兩個確立”是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重大成就的根本所在﹔二是深刻認識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定位﹔三是深刻認識社會保障體系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的新使命﹔四是深刻認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目標﹔五是深刻認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任務。他還指出,應突出重點、狠抓落實,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著重抓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全覆蓋,要持續推進參保擴面,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參保機制,完善社會保險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政策,實現更加充分保障﹔二是促改革,要圍繞社會保障體系的總目標,扎實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穩妥實施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三是防風險,要防范社保基金安全風險,持續強化社保基金監管,進一步筑牢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風險防控體系,構建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協同”風險防控機制,守護好參保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四是強規范,要加強社會保障法治化建設,促進養老保險等社保制度加快成熟定型,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社保權益﹔五是優服務,要加強社會保障精細化管理,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以社保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黃華波在題為“健全醫保法治體系建設 推動醫保事業更高質量發展”的大會報告中指出,推進法治醫保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動多方、實現全民穩定預期的必然需求,是醫療保障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醫療保障領域法治建設基礎薄弱,法律體系不系統、不完善,亟需加快醫療保障法立法步伐。他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保障工作,國家醫保局組建以來,推動出台了《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同時制定出台了六部部門規章,積極開展醫療保障法立法工作。他進而指出,當前推動醫療保障法立法工作存在部分重點和難點問題:一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劃分問題,需要通過立法明確央地事權,固化已有改革成果,推進更多改革事宜,提升醫保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統一性、平衡性、可預期性﹔二是關於城鄉居民依法參保問題,隨著居民個人繳費水平不斷提高,部分困難家庭和年輕健康群體參保積極性下降,維持全民覆蓋目標的壓力增大﹔三是關於長期護理保險是否納入規制問題,長期護理保險是否屬於醫療保障范圍、是否由醫療保障法進行規制仍存在分歧﹔四是關於醫藥集中採購是否納入規制問題,目前集中招採制度是否納入醫療保障法規制以及如何與政府採購法保持銜接仍值得研究。他強調,當前應嚴格按照立法流程,推進調研、征求意見、文本起草等相關工作,廣泛深入開展課題研究、調查研究、座談交流,加強部門協同和立法銜接,認真聽取意見建議。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在題為“規范有序地發展新型商業醫療保險有利於優化醫療保障結構 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的大會報告中指出,醫療保障制度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基礎性制度保障的功能作用,但是現行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還存在諸多弱項、短板和不足。其中,醫療保障體系結構失衡,基本醫保“一保獨大”而多層次保障嚴重不足,尤其是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弱勢。他表示,近幾年各地創造性推出的新型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表明,規范有序地發展新型商業醫療保險有利於優化醫保結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對此,應當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其規范有序、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健康福祉需要。他強調,規范有序地發展新型商業醫療保險,需要重視三個方面內容:一是深諳產生背景,深刻認識發展新型商業醫療保險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新型商業保險是在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勢弱、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難以解決的背景下由政府相關部門與商保機構共同參與、探索推出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醫保項目的創新產物。二是深研現實場景,辯証看待新型商業醫療保險取得的初步成效和潛在的隱患風險。要全面科學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充分發揮商保機構機制靈活、管理專業的優勢﹔要真正構建社商之間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各展其長、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三是深謀發展前景,堅持民生至上、創新引領、規范有序、優勢互補、協同推進新型商業醫療保險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在題為“推進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助力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大會報告中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和國家始終將社會保障作為治國安邦的大問題緊抓不放,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他認為,應當從保障內容、保障水平、保障主體、保障對象的多層次四個維度深刻理解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豐富內涵,從而准確把握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定位,根據不同層次的結構特征制定不同的保障政策,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效益最大化。他還指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伴隨著黨中央吹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號角,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慈善事業在增進民生福祉、優化社會保障結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社會保障領域專家學者和廣大慈善從業者肩負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他強調,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推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具體而言,需要做到六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加強黨對慈善事業的全面領導﹔二是進一步加強慈善領域法治建設﹔三是進一步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四是進一步弘揚中國特色慈善文化﹔五是進一步加強慈善行業自身建設﹔六是進一步推進慈善事業創新發展。

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在題為“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的6大指標”的大會報告中指出,衡量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包括6大指標。關於“覆蓋全民”原則,傳統的社會保險制度及參保方式不能完全適應諸多流動性強的就業狀態,應當總結以往經驗,制定高質量的全民參保計劃,其中要以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從業者等群體為重點,進行制度、政策和管理的創新。關於“統籌城鄉”原則,應在制度上實施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在操作上實現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城鄉制度之間的轉續和結算,在結構上引導社會保險由鄉到城的轉變,盡可能將符合條件的城鄉流動群體納入職工養老、醫保制度,逐步改變參保的城鄉結構。關於“公平統一”原則,應結合新時代的新風險和新需求補齊短板,及時配置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提高統籌層次,增強政策的統一性﹔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實現經辦管理數字化轉型。關於“安全規范”原則,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從整體性的角度提升整個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強度﹔大力推進標准化建設,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關於“可持續”原則,應從實施漸進式延退、健全待遇調整機制、增加戰略儲備和提高法治化程度四個方面下功夫。關於“多層次”原則,應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國家醫療保障局原副局長陳金甫在題為“高起點高質量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大會報告中指出,長期護理保險作為新險種,理應在制度機制上高起點設計,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止步於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概念設計,而是需要將概念研究轉化為政策和機制,將目標設計轉化為基准和尺度,將關系聚合到共識和規則,以數據化為抓手設計制度政策。為此,要正確處理好數據與保險、數據與機制之間的關系,找到政策基准,掌握管理尺度,建立作用機制,還原客觀效果。在設定長期護理保險的待遇和服務時,要統一規范標准,避免未來產生待遇差,引起社會反彈。同時,需建構長期護理保險的機制杠杆,以基金為支點,以購買為杠杆,建立服務供給的成本控制、資源配置和利益調節的作用機制。要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利用支付來調節資源配置,發揮戰略性購買對護理服務的支配作用,提供高效服務。不僅如此,還應大力發展社區護理和居家護理,推進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技術化和產品化,開發更多護理產品,轉變當前完全依靠人工提供服務的現狀,建設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體系。此外,要創新長期護理保險的治理模式,關注社會參與、技術變革以及市場力量發揮的重要作用,堅定不移推進經辦社會化、供給市場化、服務技術化,厘清政府、社會、單位、個人之間的關系。他強調,在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牢牢守住社會保障的基本原理,用好用活戰略性購買,依靠市場機制並尊重利益機制,重視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而非固守傳統治理方式。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題為“優化結構是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的大會報告中指出,我國己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事實上己經成為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全面提速和國家推進共同富裕力度的持續加大,又為社會保障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這一時代背景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必須盡快進入成熟、定型的新發展階段,而且是需要有倒計時緊迫感的關鍵性發展階段。他進而指出,我國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在制度建設、資源配置、責任共擔、互助共濟、權益保障等方面均存在著結構性問題,總體上呈現出重城市輕鄉村、重體制內輕體制外、重經濟保障輕服務保障、重基本保障輕補充保障、重政府與單位責任輕個人責任、重地方利益輕國家利益等結構性失衡現象,這己經形成路徑依賴,造成失衡的利益格局,直接影響著社會保障改革的全面深化。他強調,面向未來,必須進一步強化系統思維、追求綜合效應、做好更高層次的頂層設計,為全面優化社會保障結構提供科學的理論藍圖和行動方案。在制度建設方面,立足於補短板、強弱項,強化法定保障制度的公共品屬性,強化國家認同與集體主義,以統一性為目標,爭取在2035年前能夠建成結構完整、功能完備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資源配置方面,應當向鄉村人口、低收入者、體制外勞動者及靈活就業者傾斜,加大對服務保障的公共投入並撬動市場與社會投入。在責任分擔方面,應當以促使主體各方均衡分擔社會保障責任為目標,強化個人責任,形成有能力者多擔責任的新格局。在權益保障方面,應當以縮小差距、促進平等為目標,通過深化改革逐步解決權益不公問題,不僅要實現共享,而且要逐步走向公正的共享。他表示,現在已經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建制關鍵期,優化結構構成了現行社會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前提,更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7月16日下午,第九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平行舉行兩個綜合分論壇、養老金分論壇以及博士生分論壇,45位專家學者和17位博士后、博士生發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綜合分論壇(一)

在綜合分論壇一上,來自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5位專家學者作了發言。我會監事、南京大學教授童星和我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教授岳經綸主持了此次會議。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作了題為“基於共同富裕的社會保障結構優化”的發言,西北大學教授席恆作了題為“社會保障結構優化與民生福祉功能充分實現”的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延中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優化調整”的發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作了題為“摩爾定律視域下信息時代財富積聚與分配邏輯及相關社會保障政策優化研究”的發言,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作了題為“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焦點問題”的發言,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作了題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集成、協調高效’”的發言,浙江大學教授林卡作了題為“‘提低擴中’與社會保障政策:探索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的發言,四川大學教授張浩淼作了題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結構的轉型及實現路徑”的發言,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建定作了題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結構完善的路徑分析——基於社會保障制度三體系的分析框架”的發言,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叢樹海作了題為“財政民生支出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中的歷史使命”的發言,北京大學教授劉繼同作了題為“中國‘現代社會主義福利國家’制度范式與中國化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理論學派”的發言,南京大學教授嚴新明作了題為“基於人的脆弱性的社會保障元理論研究”的發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志明作了題為“習近平關於人民生活品質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與創新性貢獻”的發言,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袁濤作了題為“少子老齡化與社會保障協同應對”的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凱旋作了題為“意大利公民基本收入制度的演變及前景”的發言。與會者認為,結構優化是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實現了制度轉型和范圍擴展,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但需認識到,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伴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社會保障子系統之間、社會保障和其他領域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綜合分論壇(二)

在綜合分論壇二上,來自西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工商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美團到家的15位專家學者和實務界人士作了發言。我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申曙光和我會常務理事、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趙建國主持了此次會議。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作了題為“加快完善新業態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的發言,西北大學教授翟紹果作了題為“數字化時代社會保障的結構改革與制度創新”的發言,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楊建海作了題為“非繳費型養老金:新業態趨勢下國民養老風險的政策回應”的發言,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呂茵作了題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研究”的發言,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斌作了題為“從風險的制度化到制度化的風險: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發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婁宇作了題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專屬生活類社會保險制度構建”的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華穎作了題為“關於完善平台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的思考”的發言,美團到家公共戰略中心高級總監孟續鐸作了題為“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探索”的發言,吉林大學教授賈玉嬌作了題為“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的發言,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仁耀作了題為“長期照護服務供給困境及解決方案——以上海市為例”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作了題為“最低生活保障30 年回顧與未來展望——基於政策過程的分析”的發言,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楊方方作了慈善經濟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高靜華作了題為“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的協調機制與優化路徑——以J縣醫保防貧應用為例”的發言,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姚建平作了題為“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優化托育服務供給的政策研究”的發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於保榮作了題為“中國惠民保產品的性質、利益相關方與未來發展分析”的發言。與會者認為,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以勞動關系為紐帶的傳統社會保險制度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和不適應性,眾多新業態勞動者游離於社會保險的保護之外,應當盡快形成數字經濟生產方式下社會保險制度創新的新思路,將新業態就業者納入到社會保險體系之中。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在夯實政府主導的法定保障制度的同時,積極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養老金分論壇

在養老金分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四川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的15位專家學者作了發言。我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和我會常務理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青連斌主持了此次會議。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方一天作了題為“基金行業未來會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致辭,湖南大學教授李連友作了題為“提高養老金體系的抗脆弱性,促進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發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作了題為“基於全生命周期養老的家庭資產優化配置”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作了題為“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目標與風險策略分析:以德英美三國實踐為借鑒”的發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孫守紀作了題為“中國企(職)業年金的投資目標與長期投資”的發言,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胡秋明作了題為“金融深化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的發言,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楊再貴作了題為“成立社保精算機構尚待破解的認識障礙”的發言,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王雯作了題為“加拿大第三支柱注冊退休計劃的經驗與啟示——基於政策協同機制的分析”的發言,北京大學教授鄭偉作了題為“促進更多勞動者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作了題為“養老金制度高質量發展的六個著力點”的發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呂學靜作了題為“補短板建立中國國民年金制度,優化養老保險制度結構”的發言,浙江大學教授張翔作了題為“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促進共同富裕”的發言,四川大學教授蒲曉紅作了題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調節農村收入分配差距效果研究”的發言,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郭鵬作了題為“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提高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質量”的發言,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龍玉其作了題為“家庭視角下我國養老保障政策的反思與重塑”的發言。與會者認為,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養老金制度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與使命,需要通過加快發展多層次養老金體系與結構優化來促進養老金制度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提高養老金的參保質量,尤其是靈活就業人員與農民工群體的參保質量,使更多勞動者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加大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投入力度,縮小城鄉居民與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差距。

博士生分論壇

在博士生分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的16位博士生作了發言。我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教授丁純和武漢大學教授張奇林主持了此次會議,我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仇雨臨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對報告人的發言進行了點評。西北大學博士生余澍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范式轉型”的發言,浙江大學博士生劉來澤作了題為“基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發言,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生任斌作了題為“養老金基金化改革:模式、進程與中國進路”的發言,北京大學博士生嚴秋斯作了題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權利基礎與立法選擇”的發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生王羽作了題為“我國基本養老服務的政策演進和實踐模式”的發言,南開大學博士生郭錦蒙作了題為“中國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的體制機制研究”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鄭舒文作了題為“我國軍人保障制度的演進與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發言,南京大學博士生程中培作了題為“城市低保制度瞄准偏差的自由裁量邏輯”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王海漪作了題為“以高質量慈善醫療推動醫療保障體系發展”的發言,北京大學博士生李翔作了題為“醫療風險保障與宏觀效率——基於市場設計的視角”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蘇澤瑞作了題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社商銜接:惠民保的定位及發展取向”的發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焦月作了題為“父母醫療保險對兒童健康的影響研究”的發言,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谷玉瑩作了題為“個人網絡求助的現實風險與優化路徑”的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尹吉東作了題為“基本兒童服務發展的現實邏輯”的發言,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諶基東作了題為“英國社會保障制度功能轉型:歷史、邏輯與鏡鑒”的發言,清華大學博士生唐思思作了題為“公共管理期刊視野下的社會保障政策研究:2000—2021年SSCI期刊論文的主題建模分析”的發言。與會者認為,此次博士生分論壇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流空間,研究選題新穎、視野開闊,體現了博士生扎實的理論功底、專業素養和現實關照。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進一步夯實社會保障基礎知識,秉持社會保障的正確價值取向,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促進社會保障理性發展與高質量發展,從而推動社會保障在解除全體人民后顧之憂、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