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艷波 丁龍:“堅持胸懷天下”的文明意蘊

陳艷波 丁 龍2023年07月14日09:0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胸懷天下”的文明意蘊

 作者:陳艷波,系貴州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丁龍,系貴州大學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六個必須堅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出系統概括。在“六個必須堅持”中,“堅持胸懷天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大國胸懷和世界擔當。這種胸懷和擔當,究其根本,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學說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有機結合的生動體現。

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理想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胸懷天下的文明情懷和文明抱負。《禮記·禮運》描述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之世,集中表達了中國人心目中對於美好生活和理想秩序的想象。向往和追求這一美好生活和理想文明秩序的理論與實踐,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的文明情懷,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天下觀。中國人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抱負,是因為從根本上認同“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人是響應著參贊天地之化育的使命而存在的。響應這一號召而存在的個人,就是要在認識到民胞物與的窮理盡性至命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與民族存在的使命,追求“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的境界。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明始終保持開放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始終把自身的文明理想同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關聯起來,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聯起來,不會以侵略其他文明、大搞價值觀輸出、倡導文明優劣和文明沖突等方式來追求和實現自身文明理想。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胸懷天下,以包容開放的態度積極融入世界發展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活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抱負,使中華文明的文明理想以鮮活的、有生命力的現代形式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建構,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強健文化動能。

彰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價值追求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把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黨致力於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為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另一方面,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是一國或幾國共產黨人的內部聯合,而是要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建立作為“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闡明了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論証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為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努力方向。

“堅持胸懷天下”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奮斗所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黨的百年奮斗之所以能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同時推動全人類進步和解放的內在邏輯,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是什麼、要干什麼這個根本問題,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高度使命自覺和崇高思想境界。堅持胸懷天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不是把目光局限於自身所在的一國一黨,而是始終關懷著世界人民的利益與福祉,始終把為人類求解放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和情懷溶入血液、刻進骨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人類解放而奮斗的理想目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一家、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的文明理想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使“堅持胸懷天下”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遵循。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情懷和文明抱負與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人類解放而奮斗的理想目標和價值追求彼此契合,使得“堅持胸懷天下”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統一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共同構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文化根基。

大黨之大,不僅在於體量大,更在於胸襟大、擔當大、作為大,這深刻體現在文明觀層面。不同的文明觀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同的發展圖景。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文明觀,充斥著西方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文明觀,是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之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旨在實現沿線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與沖突,推動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中國共產黨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各方關切,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不斷賦予“堅持胸懷天下”以新的文明內涵。

(責編:劉瓊、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