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近日,由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歷史學會共同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理論座談會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召開。來自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湖南省文史館、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吉首大學、湘南學院等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展開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胡代鬆提出,對於全省社科界而言,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一要著力做好宣傳闡釋。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論述作為主題教育重點內容,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密結合起來。二要著力做好課題研究。要發揮課題立項、成果評獎的“指揮棒”“風向標”作用,充分調動社科工作者聚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五個突出特征”“第二個結合”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開展研究。三要著力做好社科普及。要利用學堂、講壇、論壇等載體,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登台布道。引導廣大社科工作者繼續創作更多精品力作,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現代文明的恢宏氣象。四要著力做好交流互鑒,讓世界知道“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現代文明的中國”。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院長(主任)鐘君以“中華文明涵育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路徑”為主題談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感悟。鐘君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最新重大論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結合”為創新方式,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從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資源,涵育中國式現代化。鐘君認為“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始終貫穿於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成為涵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要以馬克思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原理為指導,通過升華“中”的辯証思維方式,開拓“仁”“公”“合”“和”的價值精神空間,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克治西方現代化文明悖謬。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黨組書記、院長江涌探討了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地方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地方志。他就地方志在文化傳承中形成的連續性、統一性、創新性等特征進行了闡釋,認為應當加強對地方志的利用,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
吉首大學黨委書記廖志坤指出,要肩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做到五個“准確”,一是要准確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內涵﹔二是要准確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歷史淵源﹔三是要准確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道路﹔四是要准確理解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法原則﹔五是要准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思想的深層邏輯。
湖南省文史館一級巡視員李躍龍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隻有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舉,在發展中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相互契合,互相成就,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中國式的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育民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目標宏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歷史與傳統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地位予以了高度強調,體現了對歷史與傳統的高度重視。總書記的講話也給學術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課題,我們應當深入研究、認識、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發掘中華文明的內在價值。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偉民從一個專業考古學者的角度探討了湖湘文化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他指出,探索湖南的地域文化,是探索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農業考古在湖南的發展為例,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中華文明所具有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湘南學院教授張京華圍繞“第二個結合與中華文明史的構建”這一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研究中華文明的過程中,歷史文獻學與考古學皆有著獨特的作用,既不可互相取代,更不可偏廢,兩者須同時發力,方能相得益彰。
會議由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副主任)、湖南省歷史學會會長劉雲波主持。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院長(副主任)湯建軍研究員,各研究所、部負責人及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全體科研人員參加座談會。